高校推廣歷史通識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28 10:56:54
導語:高校推廣歷史通識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前高校發展過程中,對于通識教育越來越重視。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基礎學科,這也使歷史通識教育成為高校通識教育的主力,成為培養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主陣地。在高校開展歷史通識教育,其對于培養大學生人格、世界觀和價值觀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在當前大部分高校中,歷史通識教學的作用還達不到理想的程度,因此需要打破思想觀念上的束縛,積極推廣歷史通識教育,構建完善的歷史通識課程體系,從而更好的發揮歷史在高校通識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歷史;通識教育;歷史通識教育;途徑
隨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能夠更好的現代社會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將高校教育從專業教育為主向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方向轉變。在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歷史學專業作為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主干專業力量。但在實際高校歷史通識教育中還存在的較多的問題,因此需要積極尋求有效的途徑來推廣高校歷史通識課程,使其成為現代人才培養的重要的教育內容。
1高校推廣歷史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1歷史通識教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需要。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形勢下,對于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越來越重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歷史教育是大學生基本素質教育的必修內容和主要手段,這也促使高校應積極推廣歷史通識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箋人文素質。在大學通識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是必然的,歷史學作為人文基礎學科,在通識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歷史學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和規律進行闡釋的學科,其具備豐富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在大學歷史通識課程中,其已不是單純的學習歷史知識,而且基于多個角度來拓展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其能夠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歷史,并利用歷史方法對詮釋現實問題。歷史學的特點使其成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和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平臺,因此需要重視歷史學職能的發揮,通過開展歷史通識教育,促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1.2歷史通識教育自身價值的訴求。歷史學雖然無法直接創造經濟價值,但通過學習歷史,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獨立思辨的能力。歷史學作為人為學科,其以人文精神作為核心,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心靈,還能夠幫助學生客觀認識歷史和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大學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其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具有特殊的作用,大學歷史教育中更重視對大學生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培養,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發展進程中堅實文化自住,并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大勢,開闊視野,樹立遠大的志向,從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人文道德修養。由于在高中階段存在文理分科,這也使理科學生歷史課程的學習在高中結業考試后即結束,文科生歷史學習也以應對高考為主要目標,只是針對大量知識點的反復做題訓練,將豐富多彩的人類歷史劃分為一個個枯燥的知識點,這也使學生不愿意學習歷史,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更無法理解和實踐歷史學科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在大學階段,文史哲方面的課程在大學通識課程中設置較少,特別是歷史課程,雖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但其并不是以歷史學為視角,同時也不包含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內容,無法為學生提供完整的歷史脈絡和知識框架。這也導致當代大學生歷史常識十分缺乏,對于歷史文化較為漠視,這必然會導致對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認同和熱愛帶來影響,因此必然強化高校歷史通識教育,全面促進大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
2高校推廣歷史通識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高校對于歷史通識教育缺乏統一認識。針對于歷史通識教育各高校對其缺乏清晰和統一的認識,這也導致在實際課程開設時存在無序和混亂的情況,各高校開設的歷史通識課程在數量、內容和開設方向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也使高校歷史通識教育成效并不理想。2.2歷史通識課程設置缺乏統一的體系和標準。由于各高校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開展通識教育和開設歷史通識課程,對于具體的歷史通識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要求缺乏統一的要求。部分高校通識課程體系中,存在由授課教師申報并立項建設,或是以素養課、技能課和興趣課等作為著眼點,課程體系建設缺乏系統性和有效性。目前高校現有歷史通識教育開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課程體系混亂的影響,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另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于歷史通識教育開設的內容和授課方式理解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雖然具體講授內容和怎么講授不需要進行限定,但不同的課程需要不同的特性,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更好的將課程的內容進行揭示,以此來促進學生歷史學科專業素養的提升。2.3推廣歷史通識教育的力度、層次與水平上存在差異。在當前高校歷史通識教育推廣過程中,不同類型高校基于學科設置、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和專業理念等方面的差異性,因此在歷史通識課程的理解和開設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些重點院校、綜合院校及直屬院校對人才培養有深入的認識,辦學力量十分雄厚,因此對通識教育十分重視,投入的資源較多,自然通識教育獲得的成效也十分顯著。但其他一些高校由于認識不到位,再加之資金投入不足,歷史通識教育的開展往往流于形式,無法有效的發揮出歷史通識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3高校推廣歷史通識教育的有效途徑
3.1積極轉變觀念,達成共識。在當前高校教育體系中,教育思想和理念需要具有生命力,并要與時展相符。這就需要針對一直以來注重專業教育的傳統觀念進行改變,需要將通識教育作為人才培養模式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高校領導對通識教育的重視,全體教師也會達成共識,并能夠明確自身的責任,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歷史通識教育中來,并在實際教學中能夠及時對學生對歷史認識的偏差進行糾正,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歷史的興趣,這樣才能確保歷史通識教育取得良好的實效性。3.2借助公共課程的平臺,構建完善的歷史通識課程體系。在當前高校歷史通識教學中,其與專業教育不同,在具體實施時主要是通過公共課程來進行,這就涉及到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的問題。目前大部分高校歷史通識教育課程安排都以公共選修課為主,這也直接導致教師和學生將歷史課歸納到邊緣和被忽視的位置。針對于這種情況,需要積極建立完善的歷史通識課程體系,具體要依托于高校校內歷史專業現有的教育資源,通過開設專業選修課,供非歷史專業學生選修。在校內歷史專業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通過開設歷史文化通識課,提供給各專業學生選修,在情況允許情況下,可以以必修課的形式來加強對歷史通識教育的推廣,以此來擴大學生知識面和拓展學生綜合視野,更好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3.3明確課程目標定位,合理設定教學內容。高校歷史通識教學中,需要重視針對性、簡性、引導性和知識性,通過合理設置歷史通識課程,使其能夠與專業課形成互補。這就需要教師要根據生源學科專業分布情況來有針對性的編選歷史通識課程內容,合理選擇相應的歷史文化知識,避開專業性和學術性強的教學內容。針對于一些非文史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科技史和社會生活史等內容,開設一些歷史人物、思想文化、宗教、藝術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專題知識進行講授,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質。在高校歷史通識教育中,要求教學目標要具備通識性質,即需要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作為主旨。歷史通識課程需要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并以清晰簡潔的中外古今歷史知識體系,為非歷史專業學生提供更富有條理性的歷史知識,使其能夠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要以現實問題作為出發點,積極引導學生以歷史的視角來看待現實問題,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另外,歷史通識課程內容的設定也需要與通識課程特點相符合。由于歷史課程教學內容通常都從遠古到現代,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發展演變進行介紹。但對于非歷史專業學生而言,教學內容可以相對簡化,進一步增強教材內容的可讀性,強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增加文化史和社會史的內容,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3.4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活躍學生的思維。對于大學歷史專業的課堂而言,其不僅能夠傳授學生歷史知識和培養學生的發展能力,同時還能夠塑造學生的思想品質。這就需要在歷史課堂上要重視教學手段的運用,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當前高校歷史通識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針對歷史知識講授過程中,通過放映歷史影片、科教片或是紀錄片等,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電子資料,更形象和生動的將歷史文化知識展示給學生,以此來提升學生對歷史課堂的興趣。還可以利用專家講座和名人演講的手段來豐富歷史通識教育的內容,這樣在思想碰撞過程中能夠更好的活躍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的頭腦,提升其獨立思索和辨別能力。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考史跡遺存,并在課堂教學中討論具體的參觀體會,以此來使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歷史知識,并對歷史產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
4結束語
高校通識教育承擔著培養學生休做人的重要使命,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即是培養“完整的人”,這就需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在歷史通識教育開展過程中,學生可以從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和文明成果中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禮,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真正的發揮出歷史通識教育的人文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加深.通識歷史課程如何吸引非歷史專業學生——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全校開設“中華民族精神概論”為例[J].歷史教學問題,2009(03).
[2]袁敏.高校歷史教學中的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03).
[3]吳琦.高校歷史學類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建設建議[J].歷史教學,2018(01).
作者:任丹萍 胡家鑫 單位:沈陽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