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育人特殊教育個別化教學探討

時間:2022-07-30 10:35:36

導語:綜合育人特殊教育個別化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育人特殊教育個別化教學探討

摘要:個別化教學是特殊教育學校廣泛采用的教學方式,核心要義是對殘疾兒童學習能力與學習權利的充分尊重。綜合育人背景下特殊教育個別教學的實施,可以從校園環境對特殊學生的行為指導、學科教學對特殊學生的智能開發、激勵評價對特殊學生的價值肯定三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綜合育人;特殊教育;個別化教學

個別化教學(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簡稱IEP)起源于美國,一直以來受到特殊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個別化教學的核心是對學習者個性化學習能力、學習目標與學習行為的尊重,將以教材、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真切關照每個學生潛能開發、個性發展的教育。在特殊教育領域,個別化教學一直是效果較好的教育教學方式之一,并隨著教育教學背景的更迭不斷進行著調整。特殊教育學校在綜合育人背景下進行個別化教學,應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校園環境對特殊學生的行為指導

教室環境。教室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室布置也是一項常規工作,大多以張貼一些文字或圖片內容為主,如值日表、課程表、班級公約、區域劃分標識、宣傳標語等,但這些環境元素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缺乏指導性,不能在實踐或行動上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給予明確指導。比如值日表,只列出值日時間與分工,并沒有規范怎樣掃地,也沒有指導學生如何協調值日過程,誰先開始哪道工序、誰最后怎樣結束全部工作。值日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學生相互配合,但是通常的值日表內容實際指導意義不大。如果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設計值日表,就能解決上述問題。從思維導圖值日表能夠清晰地看出哪項工作先開始、哪項工作緊隨其后、哪項工作可以和哪項工作一起進行,還可以明確提出各項工作的完成標準、哪個人負責檢查。學生按照這樣的值日表完成值日工作,可以養成統籌協調、相互配合的習慣和能力。綠植也是教室布置中的常見元素,它的作用不僅僅是美化環境,還要成為學生認識植物、了解植物養護常識的載體,因而教室內的綠植要配“身份證”,記載其特性、養護要點及養護責任人,指導學生將植物知識與養護實踐緊密聯系。其他環境。無論是食堂、衛生間、圖書館、實驗室等室內環境,還是操場、門廊、停車庫、校園小景等室外環境,學校內的每一場所都有其教育教學功能,在布置的時候要充分滲透綜合育人的意圖。目前學校食堂內的宣傳標語多是口號式的,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水資源”等等,對學生的教化作用不大。如果改成春種秋收、四季勞作過程的圖畫,配以“吃完碗中飯,你是好孩子”“一粒米都不要掉哦”這樣直觀的指導性語言,學生更容易將糧食種植的辛苦與愛惜糧食關聯起來;在水龍頭上方醒目位置設置“同學,謝謝你關好水龍頭!”的標識,通過心理暗示,強調關好水龍頭,自然培養了學生珍惜水資源的習慣;在衛生間內張貼如何規范洗手的步驟圖,指導學生按照步驟規范洗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講衛生的習慣。

二、學科教學對特殊學生的智能開發

國家課程。教育部2016年出臺的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是指導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聾校、盲校、培智學校,及各組合型學校)開展國家課程教學的綱要性文件。如何在個別化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開齊開好國家課程,是每個特殊教育學校的首要任務。各學科教師在制定個別化教學方案(IEP)時要充分考慮目標對象的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做到“一生一案”。以聾生為例,聾生聽力損失情況不同,是否佩戴助聽設備,是否有康復經歷,都要在IEP中有充分體現,并且根據上述情況,設計聾生知識學習的階段目標和長期目標,實踐鞏固的分解目標,考察評價的調整目標,將聾生的知識學習與實踐運用協調起來。如一年級學完10以內加減法后,請學生幫老師發課間水果,老師有意將水果給多或給少,讓學生發完后向老師匯報多了幾個水果或少了幾個水果;學完《小馬過河》,請學生幫老師搬書到圖書館,問學生一包書到底重不重,為什么有的同學覺得很重,只能勉強搬一包,而有的同學覺得一點都不重,能一下子搬兩包?這些都是用實踐行動鞏固所學知識的好辦法。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關鍵是老師要有整合知識與實踐的敏銳目光,有對學生全面成長負責的愛心、耐心與細心。校本課程。每一所特教學校都開設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使學生的個性化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相比于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自由空間較大,因此IEP設計要以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的潛能開發為目標。比如烘焙,因為容易掌握、容易出效果,很多學校都在開設。在烘焙的IEP設計中要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理論學習能力及實操動手能力的差異,設置分層目標供不同能力的學生選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完全掌握烘焙的理論要點,能力稍差的學生掌握烘焙的基本操作流程即可,能力更差的學生則只要求掌握其中一到兩個知識點即可,個別掌握后再合作實踐,以彌補每個人的知識薄弱點。另外,各個學生知識與實踐之間的聯系能力也不盡相同,要設計分步實施步驟,比如和面,有的同學能夠自己獨立完成所有步驟,而有的同學只能自己獨立完成稱重,過篩、加水則需要有人配合。這些不同層次的達成目標要在IEP中完整記錄,以便在后續的實踐鍛煉中給不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從而讓每一個學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三、激勵評價對特殊學生的價值肯定

集體評價。在一個教學集體中,每個人都很希望得到來自集體的肯定,這是集體認同感的體現。集體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個別化教育評價標準要分兩步確定,即為什么評價、怎樣評價。有的評價是為了增強信心,比如老師常說的“你真棒”;有的評價實際是委婉否定,比如“要不要再思考一下”;有的評價是為了啟發思維,比如“要是這樣行不行呢”;有的評價是為了拉近師生距離,比如“老師也是這樣認為的”。教師要有“金口玉言”的評價精神,既要惜字如金,也要不吝夸獎,要充分發揮每一次評價的正面作用。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備評價”,要全面掌控一節課中評價出現的時機與質量。個別評價。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更新,很多特教學校配備的教學設備已經升級為智能化設備,為教學過程中實施個別評價提供了技術支撐。以希沃為例,學生手上有pad,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出的問題有些是通過書面形式來完成的,比如填寫表格、繪制圖形、將某些題目補充完整等,每位學生自行在平板電腦上完成后推送給老師,老師批改后可以將對每個人的評價結果反推給學生,也可以在反推的同時將全班完成情況呈現給每一臺pad,由學生自行對比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異。可以在一個知識點教學完成后,組織同學之間利用智慧設備互學互考互評,將自己所學的內容轉化為題目考其他同學,便是知識的重組與再次生成過程。教師設計不同程度的練習內容分別推送給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學生能在“跳一跳夠得到”的情況下完成各自的練習,教師既可給予個別評價,也可給予集體評價,真正的學習內容與評價意義只有教師自己掌握,能夠很好地保護學習能力較弱學生的上進心與積極性。個別化教學是特殊教育學校廣泛開展的一種適合特殊需要兒童的教學形式,究其內涵,個別化教學方式也是基于對多元學習能力的尊重,因而同樣適合于健全兒童。綜合育人與因人施教之間的適切聯系是最終形成能力的關鍵。教無定法,但必有法,貴在得法。知識與技能,方法與效果,需要我們在教育理論引領下不斷探索與實踐,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1]唐冰軍.中學生的良好習慣源于合力的訓練———邊城高級中學知行合一踐行例談[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2]朱旭彬.課堂教學活動的反思與探索:小組討論活動的誤區及其優化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5(02).

[3]王靜波.優化合作學習,打造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1(28).

作者:張曉梅 單位: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