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舞蹈傳承與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05 09:48:09

導語:畬族舞蹈傳承與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畬族舞蹈傳承與教學研究

摘要: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財寶,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漢文化外,少數民族的文化同樣值得關注。近年來,隨著國家推行的文化戰略的實施,關注少數民族文化,落實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就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分析少數民族畬族舞蹈傳承和與教學有關的研究。

關鍵詞:畬族舞蹈;民族文化;文化傳承;教學研究

源于畬族人民日常生產生活而創立的畬族舞蹈是畬族人民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其起源結合了祭祀、慶典、喪禮以及生產勞動等活動之上。在新中國成立后,畬族人民在新時代的社會環境下又加入了一些現代社會素材的因素。從藝術價值來看,畬族舞蹈以人體為中介,在舞姿上很好地表達了典雅婉約,雄渾粗獷和激昂矯健的風格特色,它很好地體現了畬族人民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將其作為學校的舞蹈教學研究對象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一、畬族舞蹈的動作起源和特色

畬族舞蹈和畬族文化的山歌的關系密切,兩者最早起源于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后來經過逐漸的積累和發展成為了專業場合的重要感情表達形式,在唱歌的時候通過扭動自己的身體,讓感情的表達更加自然和濃厚。在早期的發展中,畬族人民將感情崇拜的對象主要集中在對巫師的尊重上,后來這種逐漸流行的方式也開始普及到喪葬和慶典的環節中,再到后來,社會更加開化,畬族舞蹈成為了人民生活生產中的一部分。從歷史傳承來看,畬族舞蹈的起源較長,其體系較為完整,在總的畬族舞蹈風格下,不同場合的舞蹈也有著自己的特色。1.祭祀舞。祭祀舞是畬族舞蹈的主要起源場合,它占據了畬族舞蹈中的很大的比例,其祭祀的對象主要是畬族的始祖盤瓠,該傳統最早在唐代就已經成型,如今畬族舞蹈中的一些經典,比如《日月舞》、《龍頭舞》、《龍傘舞》和《迎祖舞》等都是建立在祭祀盤瓠的背景上。在進行這類的舞蹈表演時,往往能看到表演者以隊形的方式展開,在舞蹈方式上多以行進和原地踏步的方式進行,其舞步較為自由但在節奏感上很強。在樂器伴奏上,多采用傳統簫、笛、嗩吶等樂器進行,另外配上一些有板有眼的古典,可以說是很好地還原了早期畬族人民的祭祀場景,觀看這類舞蹈時,能感受到濃濃的民族特色,其場面也有相當的震撼力。2.喪禮舞。畬族的喪禮舞多表現對親人的追思和造慰死者的亡靈,或驅除邪氣,禱祈子孫平安。喪禮舞在畬族的歷史中最先源于舉辦喪禮的法師的一種舞步,法師一邊在跳舞的過程中一邊要將杯中的清水灑向大廳的每個角落,稱為“洗壇”,含義為清洗和驅邪。在傳統的起源上認為,喪禮舞在舞步上應當遵循“九宮”的原則,即是八卦加上中宮,該舞步變換頻繁但是剛健而自然,在節奏上也明快而清晰,充滿一定的美感。起初,該舞蹈主要是以獨舞的方式呈現,后來發展為多人舞蹈,主要為六人,在舞蹈中,這些人佯裝驅趕陰兵的使者,在畬族的舞蹈文化中《造水洗壇》、《造壇》、《造井》以及《統兵舞》就是喪禮舞的代表。3.生產勞動舞。一般來說,在各個民族的舞蹈文化中,都少不了反應生產勞動的傳統舞蹈,由于這樣的舞蹈最貼近實際,所以能得到很好的發揚。在畬族的歷史文化中,打獵和栽竹是常見的兩項活動,以此發展得到的《獵步舞》和《栽竹舞》廣為人知,這些貼近生活的舞蹈在節奏上會根據舞蹈的劇情節奏頻繁變化,可以帶給觀眾強烈的畬族傳統生活氣息的感受,讓人體會到畬族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將這些充滿正能量的舞蹈引入學校切實可行。4.新時期的舞蹈。在新中國成立后,各族人民投入到了大生產的行列中,在這個辭舊迎新的偉大歷史時刻,畬族的先進知識分子在傳統畬族舞蹈的特點上結合了國家在新時期的社會風貌,發展了一套新時期的畬族舞蹈。這些舞蹈較好地反映了時代精神,拜堂、換燈、獻茶、敬酒、送客等禮節都成為了融合新時代的元素主題,其中比較優秀的代表有《婚禮舞》、《豐收舞》。這些舞蹈較好地相比于傳統畬族舞蹈做出了一定的創新,在風格上很好地彰顯了現代文化的風格特色。

二、畬族舞蹈的傳承意義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每一個華夏傳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在全球化的當下,一些少數民族因為文化繼承人的不足導致很多優秀的民族文化都面臨遺失的邊緣,而畬族舞蹈就正是其中之一,對此,國家在文化戰略發展的方向上就提出了將優秀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中的戰略方針,以實現對于歷史文化精神寶庫的傳承,由于畬族舞蹈本身體現出一定的美感并且還具備諸多的積極意義,包括以下:1.畬族舞蹈的傳承意味著對于文化本身的傳承。由于舞蹈是依賴于文化產生的結晶,所以在對民族舞蹈的深入理解中,必然意味著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比如在進行祭祀舞的表演時,如果理解其起源,理解畬族文化的祭祀流程,那么就能在舞蹈的表演中較好地展現出自然順暢的表演風格。此外,畬族舞蹈作為一種積極性很高的文化,在融入高校的過程中,可以保證在知識健康性的同時提升高校教學內容的豐富性。2.在整體上為國家文化戰略貢獻了力量。當下國家提出了文化興國的戰略,將傳統文化走出去是對該戰略的基本要求。在完成這一目標之前,首先就需要民族本身先能傳承理解其精神,然后才會有發揚和宣傳這一環節的實現,因此研究傳統畬族舞蹈并在國人中加以宣傳和了解,讓國人首先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所認識,才能談走出國門這一宏大目標。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在高校中推廣普及不僅僅是傳承畬族文化本身這一個小課題,也是在實現文化戰略強國的這一大課題。3.傳承畬族舞蹈藝術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世界的豐富多彩,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對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創新是一種高效快捷的創新方式。通過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色,打造出一種符合現代局勢的新文化需要創作者擁有遠見和足夠的審美能力,而這一切的基礎又建立在多種類的民族文化之上,而對以畬族舞蹈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意味著為文化的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畬族舞蹈在教學中的研究和傳承策略

1.堅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性。前面說到世界文化因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而多姿多彩,所以民族文化的存在價值就在于它的特色性,因此在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上要堅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性,不能單純地為了融合而抹去了民族文化本身的特色性,否則民族文化的繼承也將變得毫無意義。另外民族文化本身的特色性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所在,缺乏了特色性,民族文化將變得枯燥無味。從畬族舞蹈的特色來看,它在步伐和節奏上具有典型的民族特點,所以在對畬族舞蹈進行教學時,要善于展示其中的藝術魅力,凸顯其本土民族特色,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中注入感情色彩,盡量做到以主人公的角度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畬族舞蹈。實際教學顯示,感情的感染教學效果遠比普通的理論講學方式更能給人說服力,說以堅持畬族民族文化的特色,善于在教學中投入感情,這是對民族文化傳承課的教師提出的較高要求。另外在教學中還可以充分利用畬族舞蹈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本身可以和山歌實現很好結合的節奏性。通過音樂表達內容和情感,更容易實現對于學生的情感感染,從而達到提升舞蹈教學質量的效果,從民族歌舞的發展上來看,在歌聲中逐漸形成舞步是主流的發展方向,因此從舞蹈再回到歌聲也有很好的可行度。2.明確民族舞蹈教學目的。在進行畬族舞蹈這一類的民族舞蹈的教學中,要明確其教學目的和普通現代舞蹈教學目的的差異性,注重其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讓學生善于從情感角度出發感受民族舞蹈的美感,從而在此過程中實現對精神文化認識的提升,所以這更像是一門精神方面的藝術熏陶課程,這要和普通的形體藝術舞蹈課程進行分開教學。在打造高質量的畬族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教”與“學”貫穿于課堂中間,保證課堂內容是形體動作的表象學習和精神文化的傳承學習相結合的課程,其中前者的作用是通過動作形態奠定課程的基調,并且通過學生的形體互動加深對于課堂知識的掌握,而后者的學習的課堂意義就在于通過精神的了解做到對舞蹈動作的精髓的把握,從而為舞蹈形體動作賦予靈魂,起到畫龍點睛的教學效果。公正客觀地說,在通過形體動作的舞蹈表演中為觀眾展示了民族風格特色的舞蹈才算是真正合格的民族舞蹈。也只有達到這樣效果的教學才算完成了對于民族舞蹈的教學。3.大力發展創新。創新是藝術永不衰竭的動力,也是藝術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在對舞蹈的傳承上,要善于結合時代特色打造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新式舞蹈,才能真正讓民族舞蹈被更多的人接受。舞蹈的創新和堅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性并不矛盾,兩者所描述的對象分別是舞蹈本身的思想內涵和民族的文化的表現方式,在這樣的原則下實現創新是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的。就拿畬族舞蹈中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創新舞蹈來說,該舞蹈就是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得到的產物。從精神內容上來看,新時代的畬族舞蹈很好地反映了新時代的中國下的畬族人民參與勞作發展的積極性,而在表現形式上,依然很好地傳承了畬族舞蹈中的舞步和音樂節奏,這不僅讓人想起了畬族傳統的山歌。在欣賞這樣的民族舞蹈時,會有一種推陳出新的驚喜感和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夢幻感,而這也正是傳統民族創新的魅力之一。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的當下,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并不高,但是信息時代帶來的另一個優勢就是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更需要將注意力放在如何通過創新激發他人興趣這一要點上,而高校舞蹈教師也應當具備這樣的思想才能保證民族文化教育以高質量的標準推行。

參考文獻:

[1]張沛.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創新研究――試析以普高生為主體的舞蹈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6):116-118.

[2]蘇京.把民族文化滲透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7(5):93-94.

[3]唐云.原生態民間舞與學院派民間舞分析[J].藝海,2010(1):213-215.

[4]肖靈.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J].舞蹈,2011(1):12-14.

作者:鐘冰潔 單位:浙江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