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創新探索
時間:2022-01-11 09:25:17
導語: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創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物流產業的飛速發展,物流企業對人才培養和教育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要求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具備較強的動手操作和實際應用能力。在此背景下,《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教學目的也逐步向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轉變。《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內容較廣,涉及運籌學、智能優化方法、模擬仿真等多種優化理論,同時,還要兼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如何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課程教師面臨的問題[1]。鑒于此,本文探索完善《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教學模式,縮小當前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
1現行課程教學模式分析
通過對全國各大高校的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的教學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當前該課程還存在教學內容中理論與實際脫離、建立模型與模型求解之間的失衡、教學手段單一和考核評價方式不全面問題,具體如下:1.1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有距離。《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而是一門工程背景很強的課程,側重于運用運籌學方法、智能優化方法和模擬仿真方法解決物流活動和物流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和增強學生解決各種類型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是本門課程的重要教學目的之一。然而,在實際課程教授過程中,講授以課本為導向,多數模型及模型算法與實際應用有一定距離,針對性和適用性不強,忽略了物流領域的實際問題,不利于本科階段的學習,更違背了該課程的教學目的。1.2建立模型與模型求解之間的失衡。培養物流專業學生掌握各種物流系統建模方法,提高學生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教學目的之一。然而,在實際課程教授過程中,教學內容分配上更多地側重于求解方法的介紹,對如何分析問題、提煉問題、建立模型的過程介紹較少,“輕建模,重求解”現象普遍存在[2]。本課程教學內容涉及到整數規劃、車輛路徑優化、多級庫存管理等各類物流系統優化問題,這類優化問題的課程講授多以優化目標函數的標準形式進行求解,并沒有涉及這類優化問題的模型建立過程,即使有少數與模型建立的講授內容,但都對其課本例題進行建模,而分析問題、建立模型的基本思路講授不夠深入。1.3教學手段缺乏多樣化。《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不僅包含了傳統的運籌規劃方法、排隊存儲論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還包含了現代智能優化方法,Petri網、多Agent、面向對象等仿真方法,涵蓋內容較多。然而,各大高校開設學時相對較少(多數為48學時,部分高校將該課程作為選修課,為32學時),導致任課教師為了把握教學進度,而多以PPT講授方法為主,教學手段缺乏多樣化,教學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在實際課程教授過程中,忽略了上機實踐環節。上機實驗是本門課程極為重要的訓練手段,通過使用仿真軟件上機實驗的方法來進一步學習物流系統建模和仿真的基本理論方法。1.4考核評價方式不全面。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門課程基本理論和知識的有效手段。然而,當前《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主要以卷面成績為主,以考勤、作業等平時成績輔助,側重對理論知識的考核,而沒有對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核和評價[3]。由于考核方式的不全面,使得學生只需要套用模型算法,分析課后習題或課堂習題便可以得到理想的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并沒有很好地反映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考核成績也并沒有真實地反映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
2課程教學改革思路及建議
結合國內外高校關于《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教學經驗,針對上述現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應的改革思路及建議。2.1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教學側重于分析問題、建立模型、方法原理和求解軟件應用等方面的介紹,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各類模型算法解決物流系統優化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本門課程涵蓋物流系統模型建立、運籌學方法、智能優化方法、模擬仿真方法等教學內容,內容分支繁多,課時緊張,授課老師應該合理安排授課內容,既能相對完整地體現本門課程內容,又能夠與物流專業密切結合。此外,為了培養和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應鼓勵授課老師積極開展“項目教學”,結合項目開展教學活動。項目教學以企業的實際需求為目標,通過將物流系統中的實際項目作為案例引入課堂教學,使學生以項目參與人的身份參加項目完成工作,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探索求知欲,一方面能夠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2豐富教學形式。除了傳統板書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之外,加入將翻轉課堂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引入《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的教學中。翻轉課堂和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它在推廣和應用中需要分兩步:第一步是營造翻轉課堂教學的基本環境;第二步是具體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的內容[4]。通過授課過程中的討論和交流,豐富學生的自學知識內容,通過課后實踐環節完成知識向實踐技能的轉化,從而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此外,課程需繼續增加實驗教學環節。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上機檢驗自己理論知識理解和掌握的情況,驗證建立模型,搭建算法的正確性。同時,在實驗教學環境中,加大仿真模擬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分析,而不是單純介紹模擬軟件的使用介紹。從而,培養學生利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3創新課程考核方式。現行的《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考核手段采用卷面考試方式,無法有效地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然而,《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是一門實用性課程,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創新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使考試形式多樣化。例如,通過試卷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課堂討論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通過模擬企業實際場景考核學生的運用能力等。此外,還可以采用“課題考核”方式,授課老師可以通過收集和整理相關企業單位的生產數據,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問題,設置、提煉與實際生產相關的課題,讓學生選擇題目進行“課題考核”。學生應用課程講授的理論知識解決自己的課題,最終形成并提交完整的分析報告或論文。
3總結
本文首先分析了現行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將課程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和增強學生解決各種類型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提出了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性的課程教學改革,以期進一步提高《物流系統優化與仿真》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從而培養出能夠將專業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工作實踐中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春峰,張春娜,蔡平,等.物流系統建模與仿真研究綜述[J].物流科技,2007,30(11):37-39.
[2]劉海波.物流專業運籌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8):251-253.
[3]李佳洋,肖倩,王丹.高校交通運輸專業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應用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3):1-2.
[4]李斌.生產物流系統建模與仿真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12):39-40.
作者:王恒 王振鋒 應繼來 李德峰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上一篇:任務驅動物流教學方法研究
- 下一篇:成人教育教材管理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