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生心理問題分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6 08:34:00
導語:貧困生心理問題分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論文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日見凸顯。研究和解決貧困大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的分析
(一)自卑與自尊的心理沖突
自卑是人的一種不良自我意識,是一種自己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緒。自卑是貧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貧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問題都是從自卑開始的。自卑感強的學生往往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處和劣勢,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在與別人比較時,總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樣就形成了消極的自我評價。另一方面,有的貧困生自尊心又極強,他們寧愿貸款、勤工儉學,也不愿接受社會、個人的資助,不愿欠人情債。
(二)焦慮與抑郁心理的困擾
焦慮是由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復雜情緒反應,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預感到困難將要到來或有禍事降臨,感到沒有把握、無能為力而又無法有效地加以預防和解決,從而產生的一種擔心、緊張的情緒。貧困生不僅為學費和生活費發愁,還要擔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積勞成疾的身體,同時害怕因學業差而對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這些,使得貧困生精神壓力大,形成緊張、不安、憂慮、恐懼的情緒狀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現象,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抑郁是一種感受到自己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種情緒體驗。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邊遠貧困地區,他們試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優異的成績,為自己的將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然而,他們又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使他們感到痛苦萬分。
(三)渴望人際交往與自我封閉的沖突
孤獨是指個體因主觀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產生的情感,是個體違背主觀愿望,被動地獨立于群體之外而產生的離群的心理體驗。貧困大學生雖然渴望人際交往,渴望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華,但多數貧困學生因經濟拮據而吃穿儉約,使得他們自慚形穢,不敢輕易和經濟條件好的同學在一起,更不敢輕易和他們說話。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傷害而羞于交際,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愿輕易袒露心跡,漸漸地給人一種難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覺。
(四)虛榮與依賴心理較強
大部分貧困生能正視貧困,注重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然而也有一部分貧困生,受虛榮心驅使,為了讓別人瞧得起,維護自己所謂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裝自己,盲目與人攀比;部分貧困生面對父母到學校探望,竟然向同學謊稱是自己的老鄉,惟恐給自己丟人。虛榮心使他們對金錢的渴望與日俱增,部分貧困生為了經商賺錢而本末倒置,把學習擱在一邊,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妒忌、敏感與攻擊心理較重
部分貧困生不愿提及經濟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學憐憫或瞧不起他們。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貧困學生的內心極為敏感、多疑,其他同學無心的說笑,在他們聽來就可能是嘲笑;與自己本來無關的事情,他們也會認為同學是在背后議論自己,于是在內心深處重重設防;還有些貧困生心胸狹窄,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內心產生對他人的不滿、不服氣,進而又心生憎恨、妒忌。貧困生的這種消極、冷漠、厭世,在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極端,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少數學生會產生反社會行為。
二、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
1.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從新生入校開始,學校就要通過各種渠道詳細調查和掌握學生家庭的狀況,建立貧困生綜合檔案,包括個人資料、家庭背景、品行說明、學習成績、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心理狀況等。學校有關職能部門、思想政治工作者、學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視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從不同側面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
2.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選修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大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充分認識心理健康對學習、生活、就業等的重要性,教育貧困大學生以健康的心態和人格面對貧困,增強自我調節的能力。
3.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通過心理咨詢引導貧困大學生建立積極有效的心理防御機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通過個別輔導和行為指導等步驟,分析學生無助、困惑、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和后果,幫助學生直面環境和壓力,進行自我接納和自我欣賞,順利地完成大學學習生活。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手段,設立網絡心理輔導,在虛擬的空間內完成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救助。
4.加強心理咨詢宣傳。要營造心理咨詢的良好氛圍,使大學生從觀念上普遍認同和主動接受心理咨詢,主動到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
(二)幫助貧困大學生確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獨立健全的人格
1.宣傳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趨勢,消除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疑慮和不滿情緒。使貧困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高校招生并軌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加深對國家經濟狀況及貧困現象產生的原因、國家對于貧困大學生助學貸款的政策和學校對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等方面的理解,督促學生正視困難,引導他們正確處理解決經濟困難與提高自我學習能力的關系。
2.引導和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困難觀。教育貧困大學生理性地對待貧窮,摒棄“等、靠、要”的依賴心理,樹立起自強自立的精神,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確看待貧富和義利,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經濟貧困的現象。教育貧困大學生懂得只有擺正心態,奮發圖強,德才兼備,自我完善,才能報效祖國,才能最終徹底擺脫貧困的道理。可以定期邀請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經歷或創業經歷上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成功人士來學校進行現身說法,通過他們自身成長過程和不斷追求事業的成功經驗,教育和引導貧困大學生調整心態。
3.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貧困大學生樹立感恩的思想觀念,并在實踐中努力踐行,從而使大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具有和諧思想的人。進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對父母感恩的教育。學校和社會要將感恩教育與學習實踐“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結合起來,逐漸使貧困大學生學會知榮明恥、知恩圖報,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要教育貧困大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學習機會,培養其珍惜崗位、忠于職守、團結協作、精益求精、具有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的敬業精神,塑造其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對他人給予信任的誠信品質,用實際行動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將來能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4.樹立貧困大學生中成人成才的楷模。要讓典型引路,通過新聞媒體、宣傳欄、座談會、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形式對優秀貧困大學生的感人事跡和頑強、豁達、吃苦耐勞、藐視困難、戰勝困難的良好精神風范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和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信心,擺脫困境。
(三)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優化育人環境
1.對貧困大學生給予充分的人文關懷。要努力營造對貧困大學生理解、尊重和關懷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全體學生中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風尚;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反對過度消費、高消費、超前消費,排除虛榮心理的干擾。同時,教育家庭富裕學生,要真誠、主動地和貧困學生交往,熱心而講究策略地幫助他們,言談舉止注意分寸,尊重貧困大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尊重其隱私,充分考慮到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感受,盡力避免使他們產生被施舍的感覺。
2.開展適合貧困學生特點的集體活動,實現心理良性互動。根據貧困生的特點、愛好和專長,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開展一些深入實際、適應競爭、有利于發展能力的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通過建立貧困生自己的社團組織,定期召開貧困學生座談會、聯誼會等,讓貧困生敞開心扉,彼此充分交流內心的困惑和感受。還要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使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實現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性心理互動,達到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使貧困生獲得理解、啟發和幫助,并借此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其心理危機感。
(四)關心貧困大學生的物質需求,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
1.完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及各項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專門的助學機構,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國家、省和學校的相關救助貧困大學生的政策,進一步完善“獎、貸、助、補、減、免”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及各項管理制度。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從家庭收入、個人消費和同學評議三方面綜合考慮,深入細致地做好貧困生經濟貧困的等級(特困、貧困、一般貧困)界定工作,并定期對界定結果進行復核,實行動態管理,在進行各種資助時,要確保重點、補到實處、補出士氣。
2.發揮輿論作用,支持貧困大學生幫扶工作。主動與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聯絡,宣傳貧困生幫扶工作的緊迫性、重要性,呼吁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慷慨解囊,對貧困大學生獻出一片愛心,使貧困大學生充分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3.拓寬助學渠道,提供就業支持。面對貧困大學生生活窘迫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貧困大學生的支持應側重于能力培養和就業信息提供兩個方面。政府、學校、民間團體和社會經濟主體等部門和單位,應設多種對貧困大學生資助的專項基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參考文獻:
[1]姚紅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養成探究[J].經濟師,2006(4).
[2]陳曦.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探因與幫護[J].中國青年研究,2005(12).
- 上一篇:農技站科學發展觀學習心得體會
- 下一篇:教育心理學發展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