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設計功能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6 09:05:00

導語:安全感設計功能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全感設計功能研究論文

[摘要]“太過接近總是會令人論文不安的。”這說明了人的一種心理安全環境。任何設計的初衷都在于給人們營造一種舒適而美麗的環境。這種被設計的環境應該是反映于人的行為,產生于人的心理環境。人們只有確立了自己安全的地位,才會去考慮別的。

[關鍵詞]心理行為環境藝術設計安全感一、引言

在環境藝術設計范疇里,對于人的心理環境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指導我們的設計。在日益呼喊以人為本的今天,從心理環境出發可以看到人本位的思想是體現到了實處還是一句空話。當我們處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也許我們會感到這樣或那樣的不舒服,這就是心理因素在做怪,表明這個設計違背了我們內心深處潛在的安全感,使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情緒。

二、定義

安全的定義:“安全是沒有危險的客觀狀態,其中既包括外在威脅的消解,也包括內在無序的消解。”——漢語詞典。

安全感的定義:在辭海中并沒有對安全感有直接的定義,但安全感廣泛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那么什么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安全感?我認為,安全感是發自于人們內心世界的,潛意識里的隱形空間范疇,這個空間范疇就是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會不安全,而在這個度里就會安全。

安全感是來自心理學的范疇,是人類的心理環境。泛泛而談安全感的話,它可以涉及到許多方面。當然從字面上我們至少可以理解其為一種感覺,也就是人們心理中所產生的一種感覺。人類的感覺很敏感,同時也是多方面的,那么安全感對于人們來說可以是最為重要的。因為我們不論做什么,都要保持我們的安全,或者說要獲得心靈上的安全。

三、環境、空間與環境心理的研究

阿普爾頓在1998年提出的“瞭望—庇護”原理,鮮明的闡述了人需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會去瞭望。任何人都不想把自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是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在這個作用中,個體改變了環境,反過來他們的行為和經驗也被環境所改變。加拿大建筑師阿瑟•埃利克森說過:“環境意識就是一種現代意識。”一個環境是好的還是壞的,是漂亮的還是不漂亮的,都不是設計者所要追求的有意義的因素,真正的因素在于這個環境空間是令人愉悅的還是令人不快的。

安全感作為一種心理環境,在設計中應用廣泛,包括大范圍的外部環境和小范圍的內部環境。不管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環境,我們涉及的是一種空間范圍。也就是說我們把這種感覺定位到空間中。

四、環境與人的心理及行為的相互作用

所謂人的行為定義,即“作為信息處理機構的人,從行為所在領域的空間選擇或者被強制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刺激),并進行一定的信息處理,從而確定自己的欲求和行為目標(反應),為了使自己從所處的狀態向充分滿足目標要求的狀態推移,而對空間所進行的工作(行為)。”

安全感屬于人的基本需要。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基本需要與特殊需要。基本需要是全人類共同的需要,是由體質遺傳決定的,具有本能的性質。馬斯洛提出:人擁有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比生理的需要要高一級,也就是說對于安全感的需要對于人來說非常重要,也是接下來幾個需要層次的基礎。

環境行為學研究指出:“人類的領域行為有四點作用,即安全、相互刺激、自我認同與有管轄范圍。”環境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人們的生活營造一個更加適應的生存環境并達到人們的審美要求。我們可以看出環境行為學中強調了安全感的相關條件,一個空間的界定選擇對于安全感的產生有著直接的作用。

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隱形的私人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包含一個底線值,當跨越這個極限人就會感覺不舒服。這個模糊的界限,起著一個保護我們自身的重要作用,一旦被貿然侵犯,我們就會明顯的感覺不安全。未知的東西總給我們潛意識里不安定的因素,當我們去揭一扇門簾,而且是不可透的材質,我們總會考慮從相反方向來的外力對于我們是否安全。

五、安全感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安全感這種來自心理環境的因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是多方面的。人的心理指導著人的行為,心理的變化會影響行為的變化。

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可以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方式表達出來,但是最直接的表現可能是視覺的影響力,這是視覺的先天因素決定的。可能很多人都做過這樣的游戲,當你的眼睛被蒙起來以后,你對于自身安全的確定性降低,我們的動作會因此而變慢,或者需要依靠我們身邊可以信賴的外力來保護我們自己。作為設計師,我們在設計時要避免類似現象的產生,全方位考慮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感受,以此滿足人們心中的安全感。

1.視覺影響安全感——色彩對安全感的影響

色彩心理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因為每個人由于成長環境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對于色彩的感覺不同。色彩是一種語言,這里囊括了多種情緒,就像人對于衣服的顏色選擇一樣,對于色彩的反映人和人之間差異很大,這是心理活動的過程。

在很多特定的單位如醫院,我們會采用白色。白色體現了干凈、無邪,但往往也會帶來恐懼感。有人做過試驗,當把一個人放在一個閉合的刷有白色墻面的房間里,時間會讓這個人越發的感到恐懼。

色彩刺眼會使人感到心慌,產生不安全的心理反應。色彩的明暗、冷暖都會對人的心理環境產生影響,在一個特定環境里暗的顏色可能會給人的心理產生不確定性,使人不愿意去接近,從而避免不安全的因素產生。在環境的設計中應注意對顏色的搭配,不同的搭配同樣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如黑與黃的搭配就是安全的標志,紅色的鮮明特征除了代表激情、熱烈的情緒外,還存在刺激、不可超越的感覺。

2.觸覺影響安全感——材料對安全感的影響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質感,這種質感就是材料自身的語言,每一種材質對于人來說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材料分為天然的與人工的,一般情況下,天然的材料更容易得到人們心中的認同感,畢竟我們是從自然而來,也就是說天然材料給人的心理感受安全感較高。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的材料有很多,如木材、玻璃、金屬等等。它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應用在相應的空間環境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例如,玻璃。玻璃這種高科技的產物,在最初應用到設計中時,可能會給人心理產生不安全感。因為玻璃相對于其它材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透明,透明有兩個好處,可以觀察與被觀察。在隈研吾設計的上海市番禺路Z58的建筑中,臨街面的玻璃幕墻,從外邊不可看到內部,但在內部卻可以看到街上人的活動。應該說這完全滿足了人們“瞭望—庇護”的心理。人們希望在保證自己不被暴露的情況下來觀看別人的活動。

當然玻璃也有其負面影響,作為地面鋪裝使用時,人們初踏這種材質的地面,總會擔心會掉下去,或者玻璃是不是容易碎掉。因為這種鋪裝方法往往會和地面有一定的垂直距離,這個距離還有玻璃本身的特點給人們心理以暗示,認為是不安全的。

3.光和影對安全感的影響

光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對于光的設計可以產生制造空間、隔離空間的效果。光和影是相輔相成的兩個視覺載體,兩者的合理應用可以構造出特殊的空間效果。安藤忠雄認為:“光和影能給靜止的空間增加動感,給無機的墻面以色彩,能賦予材料的質感更動人的表情。”對于光的運用可以對環境設計加以輔助,創造出更加賦予創造性的氛圍及效果,當然對于光的不合理運用,也可能出現炫光等,這些對人的心理環境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例如,通過光線的合理運用,改變了環境給人視覺帶來的感覺,一條望不到頭的長廊總會給人帶來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在做設計時應盡量避免這種形式的產生,考慮好整個環境空間中的采光和光照條件,以及更好的利用光影,給使用的人帶來心理上的舒適度和安全感。

4.空間范疇中安全感的影響

適度的空間尺度給人以安全感,如果空間尺度超過了可感知的安全范圍,人就會感到孤獨和不安全。這就是在廣場這樣的大環境中,我們會發現人們喜歡靠邊坐的原因。

圍合空間能給人以安全感,然而從環境藝術設計分析,掌握好空間尺度很重要,因為尺度過大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尺度過小又容易壓抑。當人們圍坐在一起很容易形成一個封閉的小空間,以此與其他人區分開。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從而對自己的空間范圍容易掌握,產生安全感。

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指出:人的眼睛以大約60°頂角為圓錐的視野范圍,熟視時成為1°的圓錐。那么向前方看時,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為40°仰角。當D/H=1時,高度與間距之間有某種勻稱存在,而D/H<1時則有緊迫感。

在這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以此來說明圍合空間的處理,北方的四合院,雖然圍合的很嚴實但仍能看到天空,這樣既能考慮到圍合帶給人的安全感,又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壓抑感,使人心情舒暢。

六、結語

無論何時何地人都需要有一個能受到保護的空間,這是人的心理因素決定的。對于安全感的需要是出于人的本真,這是人類一切行為的根本前提,人們本能的保護自己不受到侵害。因此需要與他人分享的空間里,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選擇有邊界的地方,既確保自己的隱私空間也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人的心理過程會呈現外在的表現,因此,要掌握人的心理規律,研究人的行為,從而更好的進行環境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英]布萊恩•勞森.楊青娟,盧芳等譯.空間的語言.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09.

[2]常懷生.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余曉寶.安全感設計.藝術百家,2003,(2):127-128.

[4][美]馬斯洛.劉燁譯.馬斯洛的智慧.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5]白德懋.城市空間環境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