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體對青少年影響論文

時間:2022-09-04 11:33:00

導語:電視媒體對青少年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媒體對青少年影響論文

一、電視媒體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一是在行為上。電視屏幕上的暴力和色情鏡頭,成為部分青少年模仿的對象,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誘因之一。根據行為科學的理論,一個人的行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而其思想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因此,被暴力鏡頭淹沒的青少年會或多或少地滋生暴力意識和暴力傾向。電視中大量暴力鏡頭的出現,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誘發青少年走向犯罪。河北省少管所對100名青少年犯的調查表明,很多青少年犯就是參照暴力片中的犯罪情節進行簡單的“復制”。

二是在學習上。觀看電視節目占用了青少年大量的時間,造成青少年讀、寫、聽、筆算、實驗動手等能力的下降。沉醉于電視節目和電視劇中的青少年,精力受到影響,閱讀書本、思考問題的時間大大減少。據一項近期對9省(市、自治區)4845名青少年進行的調查發現,40%的人除了課本以外,基本上沒有藏書,藏書50冊以上的人只有36%,藏書500冊以上的僅為2%。閱讀量的減少不僅直接影響了青少年知識結構的平衡,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各種生活能力。

三是外國電視片沖擊著青少年對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學習和繼承。民族的文化、倫理、習俗的形成離不開人際交流。對世界觀、價值觀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強烈的青少年,其意識形態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青少年喜愛看動畫片,而國產動畫片由于制作水平差、說教色彩濃厚等原因,無法深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于是,許多電視臺就引進外國特別是日本的動畫片,如今的孩子已被外國卡通片所包圍。如前些年風靡一時的動畫片《灌籃高手》中的五個高中籃球隊員,從中國人的眼光看來,他們個個是壞孩子:考試不及格、愛打架、早戀。再如《櫻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小丸子,她不愛學習,成績不好,又愛睡懶覺,還丟三落四的。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教育所反對的,與中國傳統觀念相沖突,容易對青少年造成不利影響。電視動畫片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及教育意義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結構以及世界觀的形成。

四是在思維上。電視媒體的高度綜合性和高度形象化影響了青少年想像力的培養及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青少年處在思維和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觀看能開發其智力和思維的電視節目,電視節目應該教孩子學會誠實又機智,原則又靈活,善良又警惕。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機制的建立尚不夠完善,電視傳媒高度清晰的圖像和視聽兼備的特點,容易使他們過分注重畫面的出現,從而忽略了問題的產生,放棄了思考、追問事物本質的思維方式。同時,現代電視媒體高度形象化的傾向又容易誘導青少年用“看”的思維方式來認知世界,而排斥“想”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不斷地下降。

五是在休閑及生活方式上。電視傳媒以其獨特的魅力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充滿好奇與幻想的青少年。一有時間他們便會坐在電視機前,陶醉于電視節目中,這對身體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青少年會有極大的危害。據有關專家介紹,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的青少年30%患有缺鐵性貧血、近視,脊椎及其他部位的疾患也明顯偏高,這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看看電視上的娛樂休閑節目,能真正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又有多少呢?少兒節目成人化,成人節目粗俗化,青少年怎會不受其影響。許多電視臺的少兒節目里,未成年的孩子張嘴閉口都是大人們事先教好的成人化的語言,而不是孩子們的心聲。而那些成人娛樂節目里,主持人和嘉賓經常開一些粗俗的玩笑來取悅觀眾,這些都會對青少年產生消極影響。不管怎樣,電視媒體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沖擊著現在這個多元的世界,它正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結構,我們在欣喜地贊美其帶來的好處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它給青少年造成的種種消極影響。

二、解決電視媒體負面影響的對策

我們僅僅了解到電視媒體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是不夠的,對于可能或者正在出現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積極采取對策,使這種負面影響降到盡可能低的程度,使廣大青少年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在探求消除電視媒體負面影響的有效對策之前,我們首先應明確在電視與青少年的互動關系為考察核心的教育環境中的五個要素——媒介主體、政府機構、教育組織、社會團體和家庭。作為一個宏觀目標,較大限度地消除電視媒體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還得通過以上五個要素的效能整合,在整個社會運行系統中實現。

一是政府的行政干預機制。政府行為是較大限度地消除電視媒體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的根本保障。新聞媒體與其所傳播的信息是關乎社會公正和公眾利益的重要公共資源。就我國而言,可以說全部的電視媒體均為政府機構的職能單位。這種政府電視的體制通常賦予電視媒體不同的權威。

出于對政府的高度信任,公眾往往對電視傳播的信息深信不疑。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作為公眾資源的管理主體,政府更加有義務,也有能力對電視媒體的傳播行為進行監管。政府應在確保電視媒體業務獨立的前提下,通過法律監督、制度規范與技術管制等三種方式介入監管程序。

二是社會的系統教化機制。社會教化體系狹義地理解,包括各系各類教育組織(學校)、家庭和社會團體。學校教育應該扮演媒介教育主陣地的角色。在教學教育活動中全面推行媒介教育,是消除電視媒體負面影響的有效對策。在課堂教學和團隊活動等教育全程中滲透媒介教育,方式可以多樣。即使在條件不成熟的學校也可以在課堂或班團隊活動中,老師引導學生就電視媒體的影響、電視節目內容等相當具體的題目進行批判性分析、爭論等。總之,傳媒教育不可能也不應該從學校教育中剝離出來,而應成為有機成分,才能達到較好效果。

還有,家庭教育是媒介教育中肩負“啟蒙”重任的關鍵環節。青少年最初接觸電視是從家庭中開始的,在家庭中接觸電視時間最長,因此,電視與青少年的互動關系在家庭中展開得最為充分。家庭成員尤其是家長對電視媒體的認知態度和感情傾向乃至批判能力,均對孩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家長應該充分重視孩子的收視需求,與之充分溝通,進行必要的引導,而不是一味強調自己的收視好惡。

此外,有必要提及社會力量。單純媒體、學校和家庭,顯然力量不夠,應該動員社會中一切知識分子,尤其從事人文社科的工作者,以及各社會工作人員和公益團體一起努力,形成教化合力,才可能使青少年生存的整體精神環境獲得優化。

三是媒體的自律機制。

媒體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作為大眾正義良知的代言人和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社會單元,大眾傳播媒體應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自律水準和相對完善的行業制度自律機制。從道德自律層面講,電視媒體從業人員應具備更嚴謹的職業作風、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更全面的人文素養。信息的真實性和多樣性、表達不同民族文化的自由、對青少年進行保護的義務和青少年通過電視傳媒與互動服務獲取知識的權利等等諸如此類的通訊道德的普遍準則,應成為電視從業人員秉持的基本職業理念。從制度自律層面講,媒體內部應在制作、播出等重要流程段實施較為嚴格的審查制度。

電視制作與播出單位都有責任對播出后可能產生誤導的信息進行必要的闡釋。以電視暴力內容為例,如果確屬必要而不得不涉及暴力內容,則制作和播出單位有義務同時在三個方面進行補充說明:首先,現實社會暴力并不像電視上表現得那么普遍,現實社會發生的暴力行為通常要受到社會道德和法律的相應懲罰;其次,社會不認為暴力是男子漢的英雄表現,相反是文明社會所不容的野蠻行為;此外暴力不是解決沖突或達到個人目標的有效方法。由此避免青少年在實際生活中模仿暴力來解決沖突。

此外,標識提示也是降低負面影響的有效手段。在海外相當多的電視臺網,在播出有關節目的同時,均采用文字說明,給予青少年等低判斷力受眾足夠的提示。如在播出雜技、特技等危險鏡頭時,均要同時給出“非專業人士,不可模仿”的字樣;如出現飛碟(UFO)、特異功能表演等畫面時,要給出“本資料未經證實”的字樣;如播出可能不宜青少年單獨觀看、需家長指導的節目時,則給出提示“本節目建議家長陪同觀看”;如播出有爭議觀點的訪談性節目時,則在必要時同步給出“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的字樣;而在劇集播放以前,指出“本劇純屬虛構”的情況則已廣為我們熟知。

有必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我們并非試圖用大量的實證來判定電視為萬惡之源,近乎苛責的論說只是為了提請社會各個方面對電視媒體與青少年的關系給予再認識和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