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1 03:11:00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研究論文

【摘 要】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進一步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措施.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結合

據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中有2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而能主動到心理咨詢門診咨詢的學生卻只有l%~2%,與有20%左右的學生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相比較,相差甚遠,因此說,心理健康教育尚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性教育、咨詢性教育和良好行為的訓練。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據黨的教育方針,為實現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政治目標,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期轉變其思想,進而指導其社會行為。兩者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機制和情緒、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兩者都是為了塑造大學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們成為適應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的合格人才。事實上,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反映出來的許多問題,往往與其心理素質特點有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從我國高校的現狀來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備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大多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師以及各級學生工作干部與全校學生進溝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質也沒有截然分開。實踐也證明,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可以變“等學生上門咨詢為“主動登門診療,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質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培育的效果。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關鍵是找準結合點,把握結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如心理負擔、心理障礙、心理疾患等。心理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思想政治問題的解決。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的層面上,不能在更高層次上給大學生以引導,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暫時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能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起著正確的導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必須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責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關鍵是要把握好結合度。對心理、精神問題的研究,離不開社會的、政治的、思想認識方面的研究和指導。對因這兩方面因素交織而產生的問題,可以從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問題的解決與思想認識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同時。也必須看到,大學生中確實存在著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純心理的問題。對此,應從心理的特有規律出發去觀察、分析癥狀。對癥下藥。不宜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態的進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要給予熱情、細致的關心,了解他們致病的原因,主動與心理咨詢機構聯系,反映情況,配合心理治療,在灌輸正確思想的同時,有的放矢,幫助他們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的措施

1、統一思想認識。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結合。對此,存在不同認識,有的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必然的聯系:有的把火學生心理問題與思想認識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大學生心理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是與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發展中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對這一類問題。我們必須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把兩者真正結合進行,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態勢,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奠定基礎。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應變能力不強,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經濟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適應不良等。①環境應變問題主要在新生中表現突出。從中學到大學,環境發生了改變,離開了長期依賴的家長和老師,部分學生失去了在家獨住一間房和看電視、上廁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門的優越條件,面對新的集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學習特點,導致出現了適應困難,感到壓抑、焦慮,甚至出現種種神經衰弱癥狀。這類問題,在學生走上實習崗位時也會有所表現。②自我認識失調,主要是指一些大學生在中學時是學習尖子,老師表揚,家長、鄰居、親友夸獎,同學羨慕,常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我感覺良好,但到了大學,這種優越感消失了,面對眾多比自己強的同學,加上自身學習方法不適應,學習上一有波動就出現自信心下降,甚至產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際關系障礙主要是指由于溝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態度與技能等導致人際關系不協調,甚至引發人際沖突的狀態,而陷入孤獨、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經濟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貧困生中表現突出。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異很大,需要用錢和家庭無支付能力的矛盾沖突導致一些貧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適應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學的性知識,性沖動與性壓抑的矛盾沖突導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戀愛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據此,應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相應措施。(3)分面、線、點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落到實處。面上教育,就是針對全校學生開展心理衛生宣傳普及活動,結合實際適量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讓所有學生了解心理衛生的基本知識、心理健康的標準,掌握維護和增進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徑;認清心理咨詢的性質、任務和服務范圍等。宣傳普及活動可采取多種形式,如通過廣播、校報、墻報等進行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舉辦心理衛生知識的專題講座;定期進行心理衛生方面的集體公開咨詢活動等。通過活動,使學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當產生心理問題時有接受咨詢的要求,能自覺調節、保持心理健康,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線上教育,就是通過設立心理咨詢信箱、開辦熱線電話、組織心理測試等活動,在積累學生個性資料的基礎上分類處理,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跟蹤把握學生心理波動變化軌跡。建立動態的。思想心理模型,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更為科學、扎實。點上教育,就是個別的心理咨詢活動。它要求心理咨詢員認真聽取前來咨詢學生的講述,準確地認同其內心體驗,積極響應其講述內容,推動其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障礙與挫折,并通過適時的自我披露相關經歷增進與前來咨詢學生的情感聯系,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別談心活動溶為一體。

4、實施家校溝通,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得到學生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絕大多數家長雖然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忽視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諸方面的健康。從而使得一些政治上無所追求、思想上不求進取、道德上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心理上有輕度障礙的大學生發生問題不能及時發現。更得不到及時教育與治療,給社會、學校、家庭都會留下一定的隱患。實施。家校溝通,就能達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設一支訓練有素、務實敬業的教師隊伍,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直接同學生接觸,對學生中各種問題最了解。給他們補充心理學、心理醫學及心理咨詢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然后以他們為主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機結合.同時,應適量從心理學,心理醫學方面轉調一些人員充實這支教師隊伍,對他們補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樣,逐步培養、建設一支既掌握大學生思想認識發展規律,又掌握心理咨詢基本知識技能。務實敬業的教師隊伍,進而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

6、擺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在醫治大學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時,有責任向學生指出更高的目標,培養他們確立更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責任感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具有導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引導學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心理健康教育為輔助。兩者的位置不能顛倒。只有這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盧法規.當代大學生的危機[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2]杜文東.陳力.醫學心理學(修訂本)[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8

[3]周曉虹.大學教育與管理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王克等.論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區別[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6(2)

[5]郝南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