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專生心理教育研討論文
時間:2022-10-19 10:05:00
導語:當代中專生心理教育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青年初期是個體心理發育和心理發展比較迅速并且趨于成熟的時期,也是可塑性還比較大的時期。加強中專生的心理教育,對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需要在了解中專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質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發揮學校家庭的協同作用,優化其心理成長環境;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務輔導機制。
關鍵詞:新時期;中專生;心理教育
提高中專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他們全面發展,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中國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針對當前中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的現狀,我們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相關工作,以適應新形勢和新情況。
一、中專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專教育是中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培養實用型、技術型應用人才,促進國家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但由于中國的中專教育起步較晚、發展較快,有些甚至是盲目發展,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預料不到的情況和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夠得到很好解決,它將影響中專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正在被社會、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已成為新時期教育的新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個體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體現,以提高心理素質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應成為中專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專學生是心理問題和疾患的高發人群,中專生正值青年初期,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緒波動較大,面對生活環境、人生理想、現實等種種問題,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面對各種觀念的沖突,利益的選擇,許多人因苦無良策或處理不當,而陷人痛苦、焦慮、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現出激烈或異常的行為。而一個人的心理是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的。對于青年學生的心理發展,教育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影響,由專職的教育者施加給學生并制約著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和方向。從國外的調查來看,十多歲年齡階段的學生的心理衛生的情況令人擔憂。這些學生的心理障礙包括情緒障礙、不良習慣、不良性格等間題。在中國,這種學生基本上得不到學校心理專家的幫助,絕大部分人還得忍受著教師、家長的誤解和責備,無法和他人交流個人問題,更有甚者休學在家。作為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衛生教育,盡快地掌握心理學的原理和技術,使每個學生都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
二、新時期中專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質影響因素分析
從中國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學習,抓得還是比較系統、比較有成效的,相比之下,心理教育還未得到應有重視。重視對中專學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是提高中專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一)中專院校青年學生的心理特征
中專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他的心理活動和個性特點是否與同齡人身心特點保持一致,對所處的環境是否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一般來說,中專生處于心理發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過渡的重要階段,有人稱之為“狂飆期”或“極不穩定期”。在心理發展上自然也體現出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征表現為普遍的不穩定和頻繁的沖突。具體表現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自我意識的不穩定和不成熟。處于青春期尚未完成的中專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十分引人注意。表現為從開始比較單純地接受他人的評價轉向能夠自覺進行自我評價。其次,心理活動出現豐富性和不穩定性以及沖動性,有時可能表現為對人十分關心和同情,但同時可能毫無理由地欺侮弱小同學,或對自己看不順眼的人發泄不滿;有時對人積極、熱情,有時又羞于表現對別人的好感。這種表現與過分沖動和不能自制密切相關。最后是成熟和性意識的萌動,希望體驗純潔的愛情。性的成熟對于青春期的重要性不僅在于生理本身的變化,更在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心理變化和發展。這一時期的性成熟直接導致性意識萌動產生對異性的傾慕,對異性的迷戀、需求,需積極疏導。
(二)影響中專院校青年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分析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積極開展青春期衛生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要增強中專學生素質,就必須根據他們的實際,分析影響他們心理素質的因素。
1.來自學校的因素。(1)環境、角色的變化引起的心理不適應。不少學生帶著新鮮感和浪漫感進人學校,但在人校后卻發現現實的環境與條件并不完全像他們想象中的完美,于是萌生一種劇烈的失落感、挫折感,從而滋生了孤獨與緊張情緒。(2)教育過程的影響。長期以來,一些學校片面強調知識教育、專業教育,不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從而導致一些學生盲目追求高分數,忽視社會實踐的鍛煉,缺乏參與各種有益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和不健康校園文化的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3)來自學生自身的因素。從學生主觀方面看,引起心理問題的癥結重要的還是認知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長處,自以為是、目空一切;有的卻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等等。
2.來自社會的因素。由于我們正處在新舊體制轉軌時期,各種思想激烈碰撞,人們的思想異常活躍。在這一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必然會給職校學生理想信仰、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不少學生對近幾年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思想深層產生了不少疑慮和困惑。社會不良文化輻射到校園,以及社會上出現的墮落和腐敗現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會摧殘學生的心靈,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
3.來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與影響產生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有的對子女前途甚為關切,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對子女的實際能力、興趣需要及心理狀態缺乏理解與溝通,常常用命令、指責的態度強迫孩子去學習,在這種無可奈何的境況下導致學生產生要么“屈從”,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應。二是有的過分的滿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對孩子過去過于溺愛,過于呵護,即使學生在校犯了錯誤或有不良行為,也責怪老師教育不當,這種行為助長了學生產生依賴、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質。三是有的父母對子女“恨鐵不成鋼”,因而喪失信心,放任自流,從而導致學生驕橫跋扈,唯我獨尊的任性個性[1]。
三、提高中專生心理教育水平的對策建議
心理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強化素質教育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各種心理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促進中專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質的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發揮學校家庭的協同作用,優化心理成長環境;建立心理健康輔導機制,提高其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一)充分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
充分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特別是班主任的作用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班主任工作無時不刻地在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達到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所以教師尤其是輔導員、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斷摸索探討,逐步了解并掌握學生心理,提高和完善解決學生心理的手段和方法。輔導員、班主任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機,特別是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行為道德動機,把培養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輔導員、班主任還要積極主動地協調和理順自己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做到寬容有度、嚴于律己。通過輔導員、班主任工作,使學生明確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態度,排除情緒困擾,克服意志缺陷,培養剛毅、頑強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糾正認知偏差,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質。
(二)發揮學校家庭的協同作用,優化心理成長環境
首先要凈化校園社區環境,倡導校園文明風氣,提倡健康娛樂生活。中專院校應該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建設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藝術、娛樂活動,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加強校報、校刊、校廣播電視、板報等建設,堅決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對高職學生的侵蝕和影響。其次要改變辦學理念,改善辦學條件,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促進學生心理完善和健康成長。要樹立育人的觀念,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走出過去重智輕德,重文化素質輕心理素質的誤區。最后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發揮家庭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家長在培養孩子心理素質方面的緊迫感和責任心。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素質觀念,規范家長的教育方式和行為,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圍,在強化挫折教育的同時,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寬松的成長環境。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務輔導機制
建立和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輔導機制,一旦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危機事件,學生能夠找到合適的渠道,而不是采取一些有害的消極處理方式。為此筆者提出應該在高職院校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輔導機制: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查,及時甄別、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采取主動跟蹤服務的方式,把學生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高職院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詢制度,開設心理熱線和心理咨詢信箱等,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一個傾吐的場所和機會,使他們的心理困惑和壓力通過適當的途徑與手段宣泄出來,避免他們因心理失衡作出于己無利、于社會有害的行為。
參考文獻:
[1]寇振華.職業院校青年學生心理教育探析[J].時代文學,2007,(3).
[2]張玲.自理健康研究與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 上一篇:城鄉就業企業家工作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勞保局理論中心組學習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