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資源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9 10:19:00
導語:心理資源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學的發展有著自己的文化歷史的資源。心理學有著十分不同的歷史發展和長期演變的形態。所有的不同心理學歷史形態都是心理學的發展可以借用的文化歷史資源。心理學資源可以體現為不同的心理學歷史形態,也可以體現為不同的心理學現實演變,也可以體現為不同的心理學未來發展。這包括常識形態的心理學、哲學形態的心理學、宗教形態的心理學、類同形態的心理學、科學形態的心理學。當代科學心理學的發展不應該是拋棄其他歷史形態的心理學,而應該是將其當作自己學術創新的文化歷史資源,從而擴大自己的視野,挖掘自己的潛能,豐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
關鍵詞:心理資源;心理學形態;原始性創新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psychologydependsuponculturalandhistoricalresourcesofitsown,soithasconsiderablydifferentformsofhistoricaldevelopmentandlong-termevolution,whichpsychologycancountonforfurtheradvancement.Psychologicalresourcesshowdifferenthistoricalcategories,differentstylesofrealisticevolution,andevendifferenttrendsoffuturedevelopmentofpsychology.Therefore,currentadvancementofpsychologyshouldnotdiscardotherhistoricalcategoriesbutregardthemasculturalandhistoricalresourcesforacademicinnovationtoextendthehorizon,exploitthepotentials,andcompletethefunctionofthediscipline.
KeyWords:Psychologicalresources;categoryofpsychology;primaryinnovation
一、心理資源概述
所謂心理資源是指可以生成和促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條件,如心理學的成長要有自己植根的社會文化土壤,這就是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資源。心理資源既可以成為心理生活的資源,也可以成為心理科學的資源。心理學面臨著如何理解、看待、保護、挖掘、提取、轉用資源的問題。心理學的發展不應該拋棄自己的文化歷史傳統,而應該將其當作可以借用的文化歷史資源,從而擴大自己的視野,挖掘自己的潛能,豐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
科學心理學只有很短的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心理學的探索卻有著久遠的過去。通常認為,心理學的發展只是連續的線性更替關系,現代的科學心理學淘汰和取代了原有的傳統形態的心理學。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后,其他不同形態的心理學仍然與其并存著,仍然各自發揮著自己的功能。通常還認為,歷史上只有哲學的心理學和科學的心理學。科學心理學從哲學的母體中脫胎之后,就取代了哲學心理學,成為惟一合理和合法的心理學。其實,歷史上出現過多種形態的心理學。這些不同形態的心理學并沒有隨著現代科學心理學的出現而消亡,它們依然存在于現實生活和學術研究之中,并在不同的生活領域和學術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人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共出現了五種不同形態的心理學。這就是常識的心理學、哲學心理學、宗教心理學、類科學心理學(或類同心理學)和科學心理學。[1]解讀這些不同形態的心理學,考察科學心理學與其他形態心理學之間的關系,對科學心理學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的心理生活是生成性的和創造性的,生成與創造的過程則需要特定資源。所謂心理資源的一個含義就是指人的心理生活建構的基礎、生成的養分以及拓展的依據。人的物質生活需要自然資源,而人的心理生活則需要文化資源、社會資源、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心理資源具有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態。
任一學科的生成、發展、進步、拓展都需要文化、社會、歷史和現實的資源。心理學也同樣如此。例如,心理學的發展和研究都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2-5]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與文化相關的分支學科也在快速地擴展和成長,如文化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等。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是指心理學在自身的研究、發展和演變過程中,與文化的背景、文化的歷史、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條件及文化的現實等所產生的關聯。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經歷了文化的剝離、文化的轉向、文化的回歸、文化的定位。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不僅涉及文化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后現代心理學的研究[6-11],而且還涉及心理學的單一文化背景和心理學的多元文化發展。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定位將會帶來心理學的新視野、新領域、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發展。再如,心理學在成為獨立學科的前后,與其他學科一直有著特定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心理學的發展和演變。但是,學術界對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卻缺乏系統和深入的探索。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經歷了一種歷史的演變過程,即從心理學依附于其他學科的發展,到心理學排斥其他學科來保證自己的學術獨立性,再到心理學尋求與其他學科的合作關系,并與其他學科建立起共生的關系。這既標志著心理學學科的成熟,也標志著心理學開始容納所有的學術資源。這意味著心理學不僅借助于其他學科來發展自身,而且又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可用的資源。從不同學科的學術獨立到不同學科的學術共生,這是一個新舊時代的重大學術轉換。
二、心理資源考察
心理學無論是對人的心理行為的研究,還是對心理學自身的反思,都需要挖掘、提取和轉用自己的資源。這就是關于心理資源的考察。
對心理資源的考察首先涉及考察的視角。這是指研究者的研究立場和研究根基。對于心理資源,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有自己看待和理解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可以有自己揭示和解釋問題的著眼點和著重點。即便是否認、忽視和歪曲心理資源的存在,也是對待或看待心理資源的一種特定視角。考察的視角決定了研究者所獲取的關于心理資源的內涵和內容。眼界與視域的不同,都決定著研究者所捕捉到的和所提取出的心理資源的差異。
其次,對心理資源的考察還涉及考察的學科。心理資源是文化的存在、社會的存在、歷史的存在、生活的存在和人性的存在。這就給不同的學科分支提供了多學科交叉和交匯的研究內容。由于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式,因此,對心理資源的揭示和解釋也有所側重與不同。例如,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文學、文化學等學科對心理資源的考察,都會有不同的視角與方法。
第三,對心理資源的考察還涉及考察的內容。心理資源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思想、解說與積累。分離和分解心理資源,解釋心理資源的基本性質,確定心理資源的基本方面,追蹤心理資源的演變發展,說明心理資源的特征、特點等,都是考察心理資源的最基本內容。對如何定位、分析、揭示、解釋、說明、借用心理資源,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它既可以是哲學反思的方式,考察關于心理資源作為心理學研究的思想前提和理論設定;也可以是實證研究的方式,通過實證科學的手段來定性和定量地分析和考察心理資源的存在和變化;還可以是歷史研究的方式,通過歷史和未來的定位和定向來揭示和解釋心理資源的演變和演化。
心理資源的考察結果可以成為人理解自身存在的重要內容,也可以成為發展關于人的心理研究的重要學術內容。人的心理生活的創造、建構和拓展需要資源的支撐。提供心理資源不僅是豐富人的心理生活、提升心理生活質量所必需的,而且也是心理科學進步與發展所必須依賴的基石和基礎。
三、心理資源分類
心理學的五種形態,不僅僅反映著心理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演變,它更是一種資源。可以說這種觀念轉變是心理學研究上的重大進步。
首先,常識心理學(又稱為民俗心理學、素樸心理學等)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創建的心理學,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經驗中的心理學。它有兩個存在水平,一是個體化的存在水平,是個體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經驗中獲得的,是個人對心理行為獨特的認識和理解。二是社會化的存在水平,是不同個體在交往和互動的過程中共同形成和具有的,個體可以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和掌握隱含于社會文化之中的心理常識。常識心理學既是普通人心靈活動的指南,也是普通人理解心靈的指南,它是科學心理學發展的文化資源。[12]
其次,哲學心理學也是一種心理學的資源。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心理學就寄生在哲學之中,是哲學的一個探索領域。哲學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方式是思辨和猜測。正是通過思辨和猜測,哲學心理學探索了人類心理行為大部分重要的方面。當心理學成為科學門類之后,哲學心理學在哲學研究中轉換成為心靈哲學的研究。心理學哲學的研究則轉而去反思心理學研究中關于對象、方法和技術的理論前提或思想預設。[13]
再次,宗教心理學亦是心理學的資源。宗教心理學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科學的含義或是科學傳統中的宗教心理學,是科學家運用科學方法對宗教心理的研究。這是科學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二是宗教的含義或是宗教傳統中的宗教心理學,是宗教家按照宗教的方式對人的心理行為的說明、解釋和干預。后者既是宗教活動提供的傳統文化資源,同時也是現代科學心理學的傳統歷史資源。宗教中的心理學提供了關于人的信仰心理方面的重要闡釋以及干預人的心理皈依的重要的方式。這為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非常豐富和重要的心理學思想理論、研究方法和干預技術。心理學的創新就必須提取宗教心理學中的資源。[14]
第四,類科學心理學(類同形態的心理學)也是心理學的資源。所謂類科學心理學,是指在與心理學相類同或相接近的科學分支或科學學科當中,也有關于人類心理行為的相關研究和研究成果。這是在與科學心理學相類同或相類似的其他科學分支中的心理學思想、理論、方法與技術。這些研究和成果也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方面或特定的層次上,以特定的方式、方法或技術,揭示和闡釋了人類的心理行為,并為心理科學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和不可忽視的基礎和內容。因此,這些相關的或相近的學科門類也都與科學心理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15]并不是只有心理學才關注對心理行為的研究,其他類同形態的心理學也從各個不同的學科視角,對人的心理行為進行了多維度、多視角、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蘊含在不同學科門類中的心理學探索,得出了關于人的心理行為的不同的思想學說、不同的理論闡釋、不同的影響方式以及不同的干預技術。這種對人的心理行為的分門別類的研究給科學心理學提出了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怎樣使科學心理學不至于分解、分裂、消失和消散在其他類同學科中,以及怎樣使科學心理學去吸取、提煉、接受、消化、融會類同形態的心理學研究。如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光學還是聲學的研究成果都為心理學關于視覺和聽覺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生物學特別是進化論對人類心理的發生和發展,對人類心理與遺傳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解釋框架和細致的特定學說;還有生理學特別是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像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美國科學家斯佩里關于裂腦人的研究,都深刻影響到了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和進步。精神病學的發展也揭示了以異常形式表現出來的心理行為,為全面認識和了解人的心理行為提供了重要的內容。當代計算機科學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研究,也提供了對人類智能活動的基本認識,推動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社會學對社會個人、人際關系、社會群體、人類社會的研究,也提供了關于群體心理、社會心理、文化心理、國民性格的成果。生態學對科學心理學的影響則在于提供了共生發展的生態學方法論。生態學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學科的誕生,而且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的形成。在生態學的框架中,人的心理與他人、社會、環境、世界等等,都是彼此共存、相互依賴、共同成長的。生態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形成了生態心理學和心理生態學。生態的核心含義是指共生。生態的視角是指從共生的方面來考察、認識和理解環境、生物、社會、人類、生活、心理、行為等。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性主張就是天人合一。這是人與天的合一,是我與物的同一,是心與道的統一。
最后,科學心理學也是心理學的資源。心理學作為科學是通過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來描述、說明和干預心理行為。科學形態的心理學雖然在短時內取得了飛速發展,但依然面臨著重大問題。它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物理主義和人本主義、實證論和現象學兩種不同研究取向,并一直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統一是其一直不懈的努力。科學心理學既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分類,也有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分類,關鍵是心理學研究類別的順序。其研究方式和方法存在著實驗和內省的地位和作用之爭。[16]
四、心理資源的提取
在當代心理學的發展中,后現代是心理學研究者所處的和面對的歷史時代、歷史階段、當代風潮、當代思潮。如何理解后現代的來臨,如何面對后現代的問題以及如何引領后現代的發展,是心理學的發展所必須要經歷的。20世紀中期,西方發達國家開始由現代工業社會步入后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與之相應,其文化思潮也由現代主義轉向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思潮被看做是西方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的重大變革,并很快風靡歐美、震撼學界。科學心理學的發展顯然無法擺脫這一大的文化氛圍。文藝復興之后,西方社會不僅大踏步邁向現代大工業社會,而且逐步確立起理性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科學統觀一切的權威,并以此構造了西方的現代文明。但是,當今的后現代主義運動則是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和解構,是對理性獨斷和科學霸權的摧毀,它強調所有的思想和文化平等并存的發展。后現代精神在于“去中心”和“多元化”。這無疑打破了西方心理學的獨霸地位,帶來了不同心理資源的互惠互利。
心理學的本土化是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思潮,一種定位,一種尋求。[17—18]當然,從提出關于本土心理學的研究開始,心理學的本土化就經歷了不同的歷程并體現出不同的目的。心理學本土化的目的在于,一是對科學心理學或正統心理學之外的其他心理學探索的關注和考察。這是所謂的本土心理學的最為基本的目的,也是本土心理學最一開始的基本含義。二是對西方實證心理學的霸權地位的挑戰。三是對根源于本土社會文化的心理行為和研究方式的探索。四是對本土心理學資源的挖掘和創造。五是對心理學研究的原始性創新的追求。希望能夠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等方面,有新的創造。
當今世界正在面臨著日益突出的國際化趨勢,國際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地球已經成了“地球村”,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全球化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等。這些問題已經不單單是某一國家或某一民族各自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共同的問題。全球化既是產生全球性問題的歷史前提,同時又孕育著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可能性。不同學科視野中的全球化概念是不同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心理學正經歷著一場轉變,即由只關心單一文化背景轉向多文化的融合,由方法中心論轉向問題中心論,由單一理論轉向復合理論。心理學不能回避現實問題。要使心理學的研究具有現實性,必須以研究的問題為中心,拋開傳統的理論派別之爭,摒棄對抗,一切圍繞解決現實問題展開。這就是心理學全球化的內涵。
在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的框架中,并沒有誕生出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中國的現代科學是從西方傳入的。同樣,在中國的本土文化中,也沒有誕生出西方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心理學。中國現代的科學心理學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也帶著西方文化傳統的印記。那么,在中國發展自己的科學心理學時,所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中國的本土文化中有沒有自己的心理學傳統。如果有,那么這種本土的心理學傳統具有什么性質,包含什么內容。如果有,那么應該如何去理解、解說、闡釋和對待這種本土的心理學傳統。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本土的文化傳統中也有自己獨特的心理學傳統。因此,最為重要的問題就在于,中國本土的心理學傳統能否成為中國科學心理學發展和創新的有益資源。所以,如何理解中國本土的心理學傳統,就成為決定中國心理學未來發展的一項基礎性的和發展性的研究任務。
中國心理學的跨世紀發展面臨著一個重要的選擇,那就是從對西方或對外國心理學的模仿中解脫出來,去尋找和挖掘中國本土的心理資源。新心性心理學就是一種植根本土文化資源的創新努力,試圖開辟中國心理學自己的新世紀發展道路,新心性心理學對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理解和心理學研究方式的確立有一個基本的變化。[19]新心性心理學涉及心理資源、心理文化、心理生活以及心理環境,即涉及心理學的文化資源、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的對象背景。心理資源是關于心理學發展中的文化歷史資源和文化歷史形態的考察。心理文化是關于西方的心理學傳統和中國的心理學傳統的跨文化解析。心理生活是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一種新視野、新認識和新理解。心理環境是關于心理與環境關系的一種新的思考和分析。
總之,心理學的未來發展應該是把自己建設成為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的新型學科。心理學的未來形態就是資源形態的心理學,這可以稱之為心理學的第六種形態,是立足于心理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心理學形態。
[參考文獻]
[1]葛魯嘉.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及其考評[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20-23.
[2]葛魯嘉,陳若莉.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文化學轉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5):79-87.
[3]葉浩生.試析現代西方心理學的文化轉向[J].心理學報,2001(3):270-275.
[4]麻彥坤.當代心理學文化轉向的動因及其方法論意義[J].國外社會科學,2004(1):2-7.
[5]霍涌泉.心理學文化轉向中的方法論難題及整合策略[J].心理學探新,2004(1):12-15,30.
[6]田浩,葛魯嘉.文化心理學的啟示意義及其發展趨勢[J].心理科學,2005(5):1269-1271.
[7]余德慧.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J].本土心理學研究,1996(6):146-199.
[8]李炳全,葉浩生.主流心理學的困境與文化心理學的興起[J].國外社會科學,2005(1):4-12.
[9]VIJVERFVD.TheEvolutionofCross-culturalResearchMethods[M]∥DavidMatsumoto.TheHandbookofCulture&Psych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78-92.
[10]KIMU.Culture,Science,andIndigenousPsychologies:AnintegratedAnalysis[M]∥DavidMatsumoto.TheHandbookofCulture&Psych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54-58.
[11]ADAMOPOULOSJ,LONNERWJ.CultureandPsychologyatAcrossroad:HistoricalPerspectiveandTheoreticalAnalysis[M]∥DavidMatsumoto.TheHandbookofCulture&Psychology,2001:15-25.
[12]葛魯嘉.常識形態的心理學論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715-718,727.
[13]葛魯嘉.哲學形態的心理學考評——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考察之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76-79.
[14]葛魯嘉.宗教形態的心理學述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34-138.
[15]葛魯嘉.類同形態的心理學總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95-98.
[16]葛魯嘉.科學形態的心理學議評——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考察之五[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42-46,64.
[17]葛魯嘉.中國心理學的科學化和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發展的跨世紀主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5-15.
[18]葛魯嘉.心理學中國化的學術演進與目標[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18-123.
[19]葛魯嘉.新心性心理學宣言——中國本土心理學原創性理論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7-83.
- 上一篇:市委書記招商引資推介會的講話
- 下一篇:招商引資調研交流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