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時間:2022-12-21 02:49:00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個體行為偏差不斷增多,從事心理輔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接受校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我院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眾多誘因導致大學生中出現了心理弱勢群體,如何幫助“天之驕子”們遠離“郁悶”,保持健康心態,應該受到學校各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有以下四個方面:(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彼此謙讓。(3)有幸福感。(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和麥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個標準: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對自己的能力作恰當的估計;生活目標,理想的確定要切合實際;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適度的情緒控制和表達;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發展個性;在不違背道德規范的情況下,適度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國內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應該包含以下幾點:

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恰當的接納自我;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培養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正確認識環境,并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系;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2.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誘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問題的產生是與眾多因素相關的。如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就大學生而言,其主要誘因有以下幾點:

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大部分大學生都曾感到學習的壓力,但長期處于高度學習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約15%是貧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調查表明,45%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造成較大的心理困擾,而且不懂得如何緩解。

情感困惑和危機。情感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眾多個案表明,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極端。

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后遺癥。獨生子女群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長期以來對他們教育不當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又一誘因。專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甚至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該情況頻頻出現在大一新生中,這種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

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吱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氣,互聯網上訴衷腸。”這些順口溜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懂如何與人溝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隨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比如不當的教育方式、單親家庭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于緊張等。

教育部調查顯示,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已經占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種情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但與大學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識有關,也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急速轉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3.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新生最易受“心理斷乳期”困擾。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位心理學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廣州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癥狀自評查測結果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國成人正常水平,著重體現在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焦慮、恐懼等癥狀。研究人員還發現,來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比內地生差。調查報告認為,大學新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于心理應急狀態,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些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3.1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狀況調查中發現,23%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進入大學后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認識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輔導中心的老師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并沒有形成關于自己的穩固形象,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調查還發現45%的新生特別關注周圍人給予的評價,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3.2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調查中有42%的學生反映,由于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教師總是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但跨入大學校園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一部分學生還發覺身處高手如云的新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蕩然無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更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學生感覺突然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松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郁、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后,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3.3人際交往困難。調查中35%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引起孤獨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譬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所以害怕與人溝通,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些學生經常處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郁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4.大學生心理教育對策

4.1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境,離不開學校和老師的關懷和教育。學校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為新生營造一個樂觀、積極向上、尊重、友善、寬容、朝氣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這對于一個新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很大幫助。新生入學后,可以通過報告、座談會等活動,向學生講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之處,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高心理預測力。帶領學生盡快熟悉校園生活,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思想出現波動的同學,對癥下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給予集體的溫暖。

4.2開展多種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詢的宣傳工作,讓廣大學生掌握咨詢的途徑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詢的作用,他們可以主動去心理咨詢,在輔導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可以較快地緩解心理壓力。建立新生心理檔案,進行跟蹤調查,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并開設心理選修課,舉辦心理講座、心理沙龍,出版心理健康讀物等。

4.3拓寬思路、發揮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過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學校到學院再到班級。由于學分制的推廣和公寓制的實行以及不及格率的產生,大學生的班集體觀念淡化,責任心不強,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加強新生的心理,必須拓寬思路,開辟新的渠道,充分發揮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夠多參與有益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中,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增進他們之間的友誼。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學習,讓新生了解大學集體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心理適應不良的表現、原因和對策,引導他們盡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換,培養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4.4加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還得心藥醫”。最好的心理醫生就是運用心理學技巧幫助病人發掘心理潛能,解決心理沖突、矛盾,達到心理健康。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積極的自我錘煉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來說,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保健,讓他們成為自已的心理保健醫生,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培養良好的個性,保持自信、樂觀、坦誠、堅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總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學費的增加與就業體制的改革等問題,對大學生的影響逐年加大,尤其對大學新生,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日益增大,昂貴的學費、環境的改變、人際關系、學習興趣等很多問題困擾著這些脆弱的心靈。如果不及時調節,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嚴重地阻礙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全院師生員工都應充分認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使大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恢復心理平衡,增強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