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

時間:2022-04-12 02:32:00

導語: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導方法

論文摘要:中學生處于自我意識覺醒階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學生本身正處于生理和心理變化的顯著時期,獨立意識強,表現欲望高,喜歡標新立異,遇事總想發表獨特的見解,做出異乎尋常的舉動,以期引起別人的注意,顯示其獨立的個性。逆反心理具有負效應,輕者對學習、生活等構成消極影響,重者則導致過激行為,甚至危害家庭、學校及社會。因此,認真研究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尋找積極的疏導方法,對促進中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對學校有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營造健全的集體典論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喜歡跟教師“對著干”的學生。反復強調的學習任務,他們可能敷衍了事,而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卻能投入很大的熱情;一些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可能堅持不了多久,而一些壞毛病,卻是越糾正越容易犯;一些明顯的錯誤,明明他們自己也意識到了,但就是不愿虛心接受教師的批評,或者用沉默表示抗議,或者為自己的錯誤找各種借口……這些“不聽話”的學生,之所以會和教師“對著干”,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所謂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定勢,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的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大多數讀者卻采取了與告誡相反的態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內容。這就叫心理的逆反現象。

中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個人的特異經歷、社會的不良影響等等,但更多的是因為學生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只能通過標新立異來體現自己。青年處于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青年人與社會的認同不僅是簡單地采取適應社會規范的途徑,而且還希望社會承認他的價值和地位,從而獲得與社會之間的認同。因此他往往表現得偏執,好表現自己,有意采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學生思維活躍、自立自主意識增強的表現,但它畢竟是一種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個人說話辦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著,時間久了就會導致病態,對什么事都不感興趣,對什么事都看不慣,最終將會喪失對事業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嚴重妨礙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因此必須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高度重視。

作為教師,正確處理學生的逆反心理和行為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下面就我平時教學中的一個案例談談我對中學生逆反心理的一點心得體會。

〔案例〕

有一男生,人學時基礎比較薄弱,成績不怎么理想,個子也比較矮小,平時看著很不起眼。但他能說會道,任課老師反映該生課上喜歡插嘴,逗得同學們哄堂大笑,影響課堂紀律。任課老師教育過他多次,甚至公開批評,但收效甚微,后來該男生還理了個爆炸頭來上學,引得全班側目。

〔反思〕

在學校里,老師每天面對著一個個興趣各異、性格不同的學生,理所當然的,那些學習好又聽話的孩子就成了老師們的“寵愛”,相反一些經常惹是生非,學習不認真的學生就容易被打人“冷宮”。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與老師的執教態度有一定的關系:

第一、對學生的不當的批評。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尊心,所以誰也容不得自己在課堂上被老師辱罵,如果老師不能克制自己,把一句傷害學生自尊的話(如你真笨,你好遲鈍之類)當眾講出來,非但不能夠起要預期的效果,反而導致學生非常恨老師,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上課不理老師,不認真聽講,常常與老師對著干。這種原因的解決方法還必須對學生多開導,多做思想工作,以消除學生的叛逆心理。

第二、在處理學生問題上不公正,引起學生反感,促使他們產生時立情緒。教師往往會由于先人為主的思想定勢影響而產生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的評價誤差(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在這種心理影響下,教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注重調查了解,不尊重事實,主觀臆斷,依據以往經驗草率判斷處理,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結論。這樣,不說受到錯誤批評的學生會感到委曲,就連受到庇護的學生也會對教師的公正產生懷疑。

第三、教師的要求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和愿望。教師不顧學生個體的差異,往往是求全心理在作怪,以優秀學生作為標準衡量其他學生。教師往往會對部分學習不認真的學生說:“你如果有某某同學一半認真,也不會是這種成績,如果有他一半的成績,我就心滿意足了。”這種言語如果常說的話,對于被貶低的同學會產生不滿和厭煩的情緒,產生對教師和同學的恨,甚至自暴自棄。這樣,怎能去接受和執行教師的要求?

[措施]

經過觀察,我挑選了一天放學時,請這位學生在教室里等氣,我和他先談談他的日常生活,隨后切人主題,問他時常和任課老師對著干出于什么目的,他想了半天漲紅了臉說,因為他自己平時在學習生活中并沒有特別出色的地方,那樣做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想要表示自己是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我知道他是在說心里話,首先肯定他思想活躍,反應靈敏,同時我也坦誠地告訴他在同學們看來他像“小丑”,與其這樣,倒不如在學習生活中多下些功夫,積極參加辯論賽、演講賽等活動,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這樣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和認可。之后的日子里,我不時尋找該生的閃光點,肯定他的努力,創建他發揮才能的平臺,讓他品嘗成功的喜悅。現在該學生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觀,找到了正確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后記〕

“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要我們能夠多花點心思,永不言棄,相信我們的教育工作會更好。

1.用心去愛每一個學生。我們經常提倡關愛每一個學生,對學生要充滿愛心。教師應講求民主創設良好氛圍,體貼學生,尤其對常犯錯誤的學生,更應從感情上親近他們,從興趣上引導他們,從學習上幫助他們,從生活上關心他們,使他們對教師的隔閡和對抗心理消除,樂意接受教育勸導,逐漸改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和不良行為。

2.會平公正,樹立老師威信。如果老師刻意地偏袒某人,必然會引起其他學生的不滿,那么作為一個老師的威信也將不復存在,因此提醒教師在處理學生具體問題時,一是要體現公平公正,對事不對人,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平時觀察學生時要做到優生差生一視同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在處理問題時才不會隨心所欲,依主觀印象辦事。另外,對所處理的問題,一定要通過多種方法不同渠道進行調查研究,了解真相,進行客觀分析,做出公正合理的結論,得到學生廣泛的贊同和支持。這也可以提高教師的威信,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親近程度。

3.對癥下藥,糾正學生不良心理。因為學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故要進行分析,對癥下藥,因勢利導,糾正學生“逆反”心理。如因教師處理不當造成的,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斷改進工作方法,以實際行動取信于學生,重新贏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4.優化教育手段,講究教育藝術。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不應該是一個不動感情的只按某些公正性的條條辦事的審判官。”學生畢竟是孩子,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正常的,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講究教育藝術。

學校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全面的教育,面對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有時真會使人產生“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感覺,但只要我們教師認真探索原因,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用真誠的愛心去感化他們,用恰當的方法去教育他們,一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