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生心理健康水平調查與策略
時間:2022-12-10 02:44:00
導語:淺析高校生心理健康水平調查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是近幾十年較受關注的領域,國內外就大學生心理健康做了大量研究,發現大學生是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大學生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得分高于全國正常人常模。而深入研究大學生不同群體,如男女大學生之間、文理科學生之間]、不同生源之間,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近年來大學生休學、退學的第1位原因,每年全國高校學生因失戀、考試失敗、人際沖突、生活受挫等自殺者達數十人之多。另外,因大學生嚴重的敵對、抑郁等心理問題誘發的違法犯罪等社會問題日漸突出,造成的危害與后果極為嚴重。
為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我們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對大學生心理狀況進行問卷調查。
l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次調查采取分層抽樣方法,在重慶師范大學一至四年級部分在校學生中選取4O0名學生,剔除無效問卷,得到388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258名,女生13O名;文科2O8名,理科18O名;來自城市195名,農村193名;平均年齡2O歲。
1.2方法
1.2.1測驗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來評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包括9O個項目,分9個因子,分別是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此外還有7個項目未歸入因子,為附加項目或其他,作為第10個因子,以便使各個因子分之和等于總分。對各條目按照從“無、較輕、中等、較重、嚴重”5級來回答,對應評分為1、2、3、4、5。
1.2.2施測程序
對分層隨機抽樣選取的一至四年級學生進行無記名測試,按照測試規定,用統一書面指導語,采取自陳格式,在規定時間內集中答題,當場交卷。
1.2.3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s表示,2組問均數比較用檢驗,數據用sPSSl4.O進行分析,P<O.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大學生與全國正常人常模比較
表1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9個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O1)。
2.2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表2顯示,女生在抑郁、焦慮、恐怖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O5或P<O.01)。
2.3不同生源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表3顯示,來自農村學生在心理健康9個因子的得分都高于城市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O1)。
2.4不同學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表4顯示,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在心理健康9個因子上得分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O.O5)。
3討論
3.1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從總體上看,在心理健康9個因子上,大學生的得分均高于全國常模,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這與有關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大學生這個群體的獨特性及其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研究發現,以下幾點是造成大學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主要因素。
3.1.1家庭因素的影響
由于大學生大部分都是外地求學,遠離家庭,與家庭交流較少,還有很多貧困學生因為自己上學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荷而增添心理壓力。從總體上看,大學生能夠接受和感悟到來自家庭的力量很薄弱。可以說,家庭的支持顯得鞭長莫及,來自學校的支持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發展起很主要的作用。
3.1.2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對于生活在其中的個體有很大的影響力,當人們的心理出現某種程度的不適應和失調時,就容易引起心理的矛盾、沖突和情緒上的變化,而嚴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調會導致心理異常,影響身心健康。大學生是社會最活躍最敏感的人群,他們常常能敏銳地感覺到當代社會的各種變化和沖突,又由于他們正處于在人格和觀念的形成期,因而這種變化和沖擊在他們心理上引起的反應也十分強烈。學校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直接而深刻的,諸如復雜的人際關系、緊張的學習生活、激烈的競爭壓力、單調的業余生活等常見的并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并沒有把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予以足夠的重視。
3.1.3學校因素的影響
首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學生缺乏必備的心理衛生知識,不能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自我調節與社會適應能力差,一旦在某方面受挫就出現情緒低沉,抑郁甚至精神分裂與自殺等。其次,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轉變的跨度較大。其學習方式由中學階段“填鴨式”向大學階段有一定自由度的自主性學習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也帶來了生活方式和交友方式等各方面的相應變化,但學校心理保健教育環節還比較薄弱。
3.2不同性別的心理健康差異
研究顯示,男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異,但這種發現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調查中女生在抑郁、焦慮和恐怖等幾個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這可能與男女生各自的性別特征有關。一方面,女生較男生膽怯、懦弱,男生相對而言比較大膽、堅強一些,承受打擊能力也比女生強;另一方面,女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比男生多,易產生心理問題,而女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她們不象男生那樣采取一些強烈的手段來充分宣泄壓力,而更容易將這些壓力逐步累積,日久形成抑郁等負性情緒。
3.3來自城鄉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
本次調查顯示,來自農村學生在心理健康9個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城市學生。來自農村的學生多數承受經濟拮據的壓力;同時,可能還有深藏于內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來自農村的學生生活的范圍比較小,當進入大學后,面對著各種各樣應接不暇的大量信息,面對著多彩的校園生活和諸多不良的社會現象,會感到困惑不解;很多來自農村的學生性格淳樸,不善于交際,在大學這樣高度人口集中的地方則會感到不自在,無所適從;由于經濟上的相對落后,與身邊一些來自城市的同學比較,便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從而引發一些相關的心理問題。
3.4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調查以及討論分析,不難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大學生自身(如性別差異)、家庭因素(如生源差異)和社會因素的影響,綜合諸多因素考慮,高校在宏觀和微觀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能發揮關鍵作用的環節。為此,我們建議采取以下對策措施:學校必須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切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心理調適方法;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工作,建立心理檔案,有效防范或化解心理危機,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 上一篇:供電公司誠信建設改革思考
- 下一篇:提高學生思想教育防范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