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文明人德育培養研究

時間:2022-12-20 03:27:00

導語:農村生態文明人德育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文明人德育培養研究

論文摘要:健全新型的農村社區社會共同體,是新時期我國農村一項重大的社會文明建設工程。中國農村環境保護,需要農民社區環境公德意識的培育,需要在社區機制的影響下,從“私我”向“公德”轉變,塑造現代社區人,塑造社區生態文明人。農村社區現代生態文明人從兩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是必須學會適度生產、適度消費、適度人口、適度開放,二是具備良好的環境公德意識。應從環境公德培育入手培養社區生態文明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提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雙重目標: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健全新型的農村社區社會共同體。這是實現農村社區及整個社會融合的需要,也是我國農村基層組織與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和制度創新,更是新時期我國農村一項重大的社會文明建設工程。梁啟超曾說過,“吾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長期以來,小農生活方式造成農村生活的散沙狀況,使農村社區農民對公共環境比較漠視。農村環境的保護,需要農村社區環境公德意識的培育,需要在社區機制的影響下,從“私我”向“公德”轉變,塑造現代社區人,塑造社區生態文明人。

一、人與生態文明人、生態文明經濟

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本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從人的事實角度出發,“人是生態自然的人”是一個基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生態自然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二是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說人具有動物性。就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而言,人的自然性主要表現在人離不開自然界。人不是來源于上帝的造物,而是來自于動物,歸根到底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馬克思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①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的或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的,“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因此,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自然界。人類從自然界進化而來,但是人并非是純粹的“自然人”,人的自然性并非為人的唯一或根本的特性,人的自然性完全不同于動物的自然性,人不是純粹生態的生物而是生態文明的人。文明不在人之外,而在人之內,文明是人的非動物性組成部分,而人的動物性則是受到文明制約的動物性。人的文明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即人的超生物性、開放性和創造性。人具有超生物性,人的肉體部分的生命雖然是有限的,但人所創造的文化則是超生命的,人隨著人所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財富,將以文化的形式永世長存。人的開放性指人能夠突破自己的動物性,以獨有的文明去補充,擴展自己的動物機體、品性和能力,使人獲得雙重自由,“即一方面從本能的統治下獲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在趨向創造性的自我決定中走向自由”③。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人的社會實踐創造性。創造是文明的天性,是人所以能以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力量之所在,它不僅是聯系“現實世界”與“未來世界”的橋梁,也是統一“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紐帶。創造使人的理想化為現實,生產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文明世界。

人類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其生態性與文明性有不同的表現。生態文明經濟活動的基本要求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諧共生的經濟觀是對片面的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的糾偏。片面的人類中心論是以人為宇宙中心的觀點,強調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以人為尺度,始終注重人在整個宇宙中的核心地位。人在發明最簡單的石器工具時就萌發人類要做自然界的主人的愿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對自然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人類中心論最終成為人類價值觀的核心,同時產生了人類已經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已經取得統治自然和主宰自然的最后勝利的信念。但是,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因為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當人類步入20世紀中葉,嚴酷的生態環境問題迫使人類對自己對待自然界的態度進行一次全面反省。事實教育并警告人們,把自然界看做是人類的對立物或被統治者的觀點是錯誤的。人類把科學技術作為征服自然的利器恰恰說明了人類缺乏對自然與人存續發展關系的深刻了解。

無論是人類中心論還是非人類中心論,都顯然造成了“人”與“自然”的隔離。必須從傳統中心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完成從“中心論”到“和諧共生論”的范式轉變。和諧共生論要求的是人們尋求人與自然在共同發展中的動態平衡。在和諧共生論的視域下,人類應自覺反思現代科技的價值,人不僅享受現代科技的福祉,也應考慮科技對“人的無機身體”——自然的可能效應。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人自身,這是一種新的環保理念。和諧共生論不僅有利于建立一種良性互動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對于有效調控人與社會、人與經濟、人與人、人與自身精神、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考量農村社區現代生態文明人的兩個視窗

1.農村社區現代生態文明人必須學會適度生產、適度消費、適度人口、適度開放。農業生產是生態再生產,這是由農業生產的自然特點決定的。農業生產以有生命的動植物作為自己的生產對象,農業生物與農業生態資源因素都參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形成過程。同時,農業生產又不是純粹的生態再生產,而是在人的意志下,通過人工調控并加入了人的作用的再生產。農業生產的這種特性決定了農村社區現代生態文明人必須學會適度生產、適度消費、適度人口、適度開放。適度生產原則是:一是保證人們的基本消費量;二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保持生態環境的基本平衡;三是在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根據技術的發展逐漸增強生產能力。適度生產的核心為:一是不能因短期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不能惡性透支未來,要以盡可能低的環境代價產出盡可能多的效益;二是在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允許的界限內,盡可能達到在時空上對農業資源的最大利用效率。適度消費的具體要求是:保持消費的基本需求量,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應協調發展,消費與生產應協調化,提倡節制,反對消費陋俗。適度人口是指生態經濟適度人口,即從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資源供給、農業生態環境承載力相互之間的制約關系出發,尋求通過最佳方式達到農業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最優目標的適度人口。生態經濟適度人口把自然資源的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作為確定人口規模的重要指標之一,進而把經濟能力、技術進步等各種指標綜合起來,共同確定適度人口規模。由于制約經濟適度人口的因素是制約生態經濟適度人口因素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一般來說,生態經濟適度人口在數量規模上不可能超過經濟適度人口,其最大的可能是等于經濟適度人口。適度開放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農業經濟系統與其他經濟系統相互作用的開放應適度,即農業產業對其他產業既不能完全不開放,也不能完全開放,而是應適度開放;二是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兩者也應保持一個適度的開放狀態,不能相互作用過度。如果農業經濟活動對農業生態系統的作用方式不適當,作用程度超過農業生態系統的承受力界限,則會使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遭到破壞,功能得不到正常發揮,最終導致農業生態經濟系統不能持續和協調發展。所以,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應保持一個適當的開放度。

2.農村社區現代生態文明人必須具備良好的環境公德意識。環境公德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它在農村社區環保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是由環境公德的特殊性決定的。其一,尊重自然的原則是環境公德的核心原則。現代系統科學和環境科學告訴我們,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系統的各個部分相互聯系,人類的命運與生態系統中其他生命的命運緊密相連、休戚相關。所以,人類對自然的傷害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傷害。人類只有尊重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公德的進步。只有把尊重自然奉為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準則,人類才能真正實現文明與自然的和解。在現代社會,對自然的關心和尊重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二,環境公德比現有一切其他社會公德更具有人類共同性。這是因為合理調節人類自身的行為,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當今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同道德責任。環境公德是對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過程中與自然發生沖突并加以調節的反映。環境公德所反映的現實關系是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它要調節和維護的是“人類共同利益”。環境公德的人類共同性,不僅表現在它所反映的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人類共同利益上,而且表現在它的具體道德準則、規范、戒律上。在環境公德準則、規范的共同性中,不僅體現了人類的良知和悟性,也體現了人類在認識自然規律基礎上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生存智慧”。環境公德是人類用精神的形式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方法,反映人類認識和改造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環境公德總是從個人對他人、個人對社會整體的責任和利益關系來認識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利益關系和對人們行為的特定要求,并借助一定公德觀念來表達認識的成果的。

三、從環境公德培育入手培養社區生態文明人

社區農民具有環境道德教育的可塑性,這是倡導對社區農民進行環境道德教育,將其培養成為生態文明人的前提。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為我們正確認識農民的本質及其特征提供了科學依據。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現實的、具體的。按其現實性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農民具有可塑性,即在一定社會環境作用下,農民具有自動的適應能力和自主的創新能力。筆者將農民的可塑性具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超強的可塑性,即農民對外部環境反應敏銳,接受新事物能力強、態度果斷、行動迅速,富有頑強的毅力和創新精神,能夠做出非凡的業績;二是刻板的可塑性,即農民對外部環境反應遲鈍,接受新事物能力弱、態度猶豫、行動遲緩,缺乏耐心和進取精神,滿足于低水平的現實需求,沒有新的發展;三是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可塑性。從歷史發展看,傳統農民基本上屬于第一種類型,近代農民基本上屬于第二種類型,當代農民則屬于第三種類型。現代農民的生存、發展環境不斷變化,特別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學技術加速發展,使農民的發展具有更加廣闊的拓展性、時間上的跨越性和強有力的競爭性。按照馬克思主義人學觀點,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會產生新的品質,創造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即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因此,現代農民具有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強的實踐能力,是一種具有自發向上的精神和自我激勵功能的、靈活性與適應性較強的市場主體。要通過加強農村社區農民環境公德建設培養農村社區生態文明人。

1.樹立為全社區人服務的公德原則。在進行環境公德意識教育中,要樹立為全社區人服務的公德原則。為全社區人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抓住了為全社區人服務就抓住了根本。一旦廣大農民確立了人人為全社區人服務的公德意識,農村社區環保工作就會全面勃發生機。

2.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天人觀念。中華傳統的天人觀念體現了博大精深的道德品質。馮友蘭先生倡導的“天地境界”乃人生之最高境界,處在這種境界的人可以說是獲得了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最深刻的領悟,在他看來,生命并不是一種純粹個體的存在方式,而是與天地宇宙一體的運動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生命與宇宙大化的規律實現了有機統一。這些豐富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資源對我們進行農村社區環保公德教育具有重要價值,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中的環保道德與當今社會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對于提高社區農民環保公德教育水準有著積極意義。

3.增強社區農民修養的主體自律意識。環境公德的基本特點就在于它的非強制性,為人們主動立法并自覺遵守的內在自覺性,是基于對社區“應然”秩序的覺解而提出的對社區成員的普遍要求,它的應然性和普遍性對個人既是一種制約,又是一種引導,是道德規范內化的結果。因此要提高社區農民主體自律性,把環境道德觀念根植于農民心中,把遵守環境公德變為其內在自覺性。

4.發揮黨員干部在社區環境公德建設中的帶頭作用。要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作用,從社區具體事情做起,從農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把各項業務工作與社區環保道德實踐結合起來。農村社區黨員干部、社區賢達素質高于普通農民,他們在環境公德建設中應帶頭恪守公德,模范遵規守法,為社區農民做出表率,以利于社區環境公德建設中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5.建立社區環境公德的監督機制和法規體系。社區環境公德的維護,亦需要依據法律的權威,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達到“褒善貶惡”、“揚善抑惡”的目的。因為法律在制裁、監督、教育和調節人們不道德行為,保證道德規范的貫徹實行,保證教育效果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監督機制和法規體系對農民經濟行為和活動對社區環境的影響進行監督和引導。

6.建構環境公德的道德教育機制。道德修養是環境公德養成的內部機制的核心,是培養社會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途徑,它有利于農民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有利于農民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鍛煉與自我培養機制的形成。道德教育可以以公共文明禮儀教育為先導,集中宣傳農村環保文明知識。在公共衛生教育方面,講求營造社區優美、清潔的生活環境。要培育農民的公共秩序責任意識和知行統一意識,組織農村社區居民開展環保互動。

7.建構環境公德的評價機制和示范機制④。根據不同的農村社區實際情況,確定社區農民環境公德的素質指標,觀察、跟蹤社區公共衛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參與等方面的環境公共文明行為指數,分析、評估其實施效果。同時建立示范機制,廣泛開展向先進社區環保人物學習的活動,讓社區農民有學習的榜樣,使先進人物的高尚情操成為社區的共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