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及師范生的心理健康對策思考
時間:2022-04-05 10:41:00
導語:體育教學及師范生的心理健康對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于五年制大專學生,在校的五年是個體生理和心理發展趨于成熟的時期,然而現在的社會和校園環境比較復雜,動力和壓力并存,機遇和風險并存,前進和迷茫并存。如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會影響其在校的學習和生活,還將直接影響其終身的發展。作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高校體育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體育教學,不僅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體魄為重要任務,還具有促進學生健康心理品質形成這一功能。但是一直以來,由于各高校過于追求專業文化課的學習和提高,往往忽略了體育教學的內在作用,僅僅是停留在鍛煉學生身體這一基本功能上。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受人關注的社會問題,困擾著許多高校、學生和社會,教育部已經把心理健康教育列為高校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體育教學應該發揮其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大作用,應該受到高校的重視。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與成因
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學生的身心健康尤為重要。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在憲章中提出了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虛弱,而且是保持身體上、精神上合社會適應方面的完美狀態。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到底如何呢?據相關部門調查,目前國內大學生中16%-26%有心理障礙,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退學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其中因精神疾病休學的占因病休學總人數的37.9%,因神經疾病退學的人數占因病退學總人數的64.4%。可見,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十分嚴重,令人擔憂。五年制大專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原因復雜多樣,他們的年齡正處于容易變動的時期,不僅要承受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大學里激烈的競爭,還要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心理發展不成熟的年齡段決定了其心理發展的不穩定性。通常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當學習中遇到的挫折而失去中學時的學習優勢,導致學生情緒緊張、焦慮或產生自卑心理;二是環境、角色的變化引發心理沖突;三是人際關系不良導致情緒化人格障礙;四是因畢業后就業難而產生焦慮、恐懼心理。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必將產生各種消極影響。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標準又是什么呢?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愛、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為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筆者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會角色,總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如下標準:
(一)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做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
(二)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于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們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的集體中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于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畏懼、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與集體、與周圍的人們格格不入。
(三)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他們能能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并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于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于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們對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而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責怪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無法認識現實環境。
(四)接受生活,樂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而不會認為是重負。他們還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并從工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同時也能把工作中所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于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五)能協調和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總是占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同時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勝不驕,敗不餒,謙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縮畏懼,對于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于貪求,爭取在社會的允許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對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六)人格完整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作為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和集體融為一體。
三、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強化集體意識
在體育教學中,很多的項目都是集體活動,需要團結合作,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游戲、競賽等教法,誘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進行正常而友好的交往,有利于學生增強集體感、責任感,增強集體觀念和集體的凝聚力,使學生體會到團結合作,互相信任,培養樂觀情緒和開朗性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拓展訓練”是現在采用較多的一種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課程,可以運用到體育課程教學中,體育教師合理的引導,團隊隊員之間的相互幫助和鼓勵,能充分緩解和治愈某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使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使人輕松愉快,心情舒暢。如“信任背摔”,就是鍛煉學生之間互相信任和團結合作精神的一種常用方法。再比如現在流行的“盲人眼睛”,更需要大家齊心協力的去完成。運動會中的拔河比賽更是團結合作的范例。通過這些體育活動,學生體會到了團結的力量,體會到了信任的威力,使他們的心理走向更加健康的狀態。
(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意識地選擇和設置復雜程度不同的困難條件和障礙,使學生在漸進中不斷挑戰自我,認可自我,增強自信和抗擊苦難的程度。在這種情景下,在成功中體味超越的樂趣和困難的渺小。在失敗中,也不會自失,因為在集體這個大環境下,可以包容失敗與弱小,但不會孳生懶惰。日久天長地經受這種壓力鍛煉,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幫助,同學們就能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面對一切來自于社會家庭的壓力,形成一個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狀態。
(三)注重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養。
由于五年制體育教學中未開展專項選修課,往往采取的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滿足不了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那么,在授課內容選擇上應該以學生感興趣的項目為主。以往學者的研究表明:一些娛樂性較強的體育運動項目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調節和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同時不同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對心理健康有著不同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開展娛樂性較強而學生又愿意學的體育項目來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調節和改善學生的情緒狀態。例如通過教師優美的示范和講解,使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得以提高;在學習中接受競爭和挑戰,如籃球投籃教學中安排投籃比賽、排球的扣球練習;健美操表演中的優美的動作與姿態,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籃球教學在練習“原地肩上投籃”動作時,學生可能由于初學和力量不足投不到籃板上,可以采用縮短投籃距離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投籃命中率”;田徑“跨欄”教學時可以采用適當降低欄高的方法使學生體會到“成功過欄”的喜悅和正確的技術動作。通過教師和團隊的鼓勵、自身的努力,讓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又激發和維持了堅持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四)優化課堂環境和課程設置
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學論專家鮑良克所說“:情緒調節著學生對教學的態度和積極性,情感環境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注意力,是興趣、滿意、積極、精神振奮,還是冷漠、不滿足、散漫、壓抑。”體育課大多在室外進行,復雜多變的環境,給學生上體育課帶來一定的干擾。所以應在課前選好場地,準備好體育教具,使之整潔、美觀、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學前滾翻時,把墊子放成梅花型,讓每兩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花瓣”,讓學生一到場地,就感到心情舒暢,愉快有趣,渴望快點上課。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體育教學內容本身所蘊含的創新特點和教育功能,有效地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喜愛體育鍛煉并從中獲得樂趣,這是體育鍛煉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的最重要因素,若不喜愛或者不能從中獲得樂趣,就不可能產生滿足感和良好的情緒體驗。
- 上一篇:中藥材產業開發工作意見
- 下一篇:計生依法行政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