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主討論教學方式

時間:2022-04-15 09:36:00

導語:心理學自主討論教學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學自主討論教學方式

自主討論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個體和小組自主學習、搜集分析相關資料,以小組或全班討論的方式對教材中的重要問題和疑難問題進行探討,以相互啟發、加深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這是古老的討論教學法與當前大力倡導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教學的有機結合。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重任,高校專業課程更要注重學生科研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的學習本質上就是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發展心理學是高師院校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的專業課程,本課程要求學生在全面掌握發展心理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系統掌握個體畢生發展各個階段的特點和相關發展規律,并能熟練應用于解釋個體心理發展中的各種現象,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具備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態度,為將來從事教學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本研究將討論法與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教學相融合,結合發展心理學課程進行深入的具體研究,探討發展心理學自主討論教學的具體模式,以期全面完成發展心理學課程教學的目標。

一、發展心理學自主討論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一)自主學習理論個體發展是一個主動、持續的生長過程,自主是個體生命的演繹過程,是個體主動探索外部世界、不斷建構自身社會化所需知識技能的需要,是個體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根本動力。自主學習是與被動學習及他主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為自己確定學習目標,然后監視、調節、控制由目標和情境特征引導和約束的認知、動機和行為”[1]。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類生來就有學習的潛能,當學生覺察到學習內容與自己的目的有關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當他們感受到有威脅時,往往抵制學習。因此對學生來說,大多數意義學習是從做中學,當學生負責地參與學習過程時,就會促進學習。

(二)合作學習理論個體必須通過合作才能更好地習得社會規范,適應社會發展,合作是個體社會化發展的根本途徑。不同的“合”能產生思想碰撞,激發創新,促進變革和發展;不同的“合”能實現互補,幫助主體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外部世界,認識事物發展規律。合作學習是相對于個體學習教學組織形式而言的,它是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全員互動合作為基本動力,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的一種集體學習方式。它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能夠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氛圍,有助于改善學生的自尊,幫助他們習得團體規范,形成社會交往技能,建立起一種友愛、合作的人際關系。約翰遜兄弟認為合作學習有五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因素:積極的相互依賴,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個人的績效,交往技能和小組評議[2]。

(三)探究教學理論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指導學生在獨立、主動的探索、思考、實踐的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吸收并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教學模式。此模式大體要經過提出問題、提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對問題做出科學的解釋、評價結論的可靠性、交流和推廣六個步驟,須遵循學生主體性、問題性、研究性、開放性(包括課題內容、課程資源、學習的組織形式、研究時間、研究空間、研究結果的開放性)四個原則[3]。探究教學把知識置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具體情景和科學發展的背景框架中來理解,力求通過學生自身主動的探究,親自動手、動腦,得出問題的結果,發現學科知識結構,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過程,建立起對事物新的認識,從而達到掌握和靈活應用知識,掌握科學方法,發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學生實事求是、敢于質疑、敢于創新、謙虛謹慎、團結協作的科學態度與精神。

二、發展心理學自主討論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自主討論教學能夠全面實現發展心理學的教學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其教學目標具體體現如下。

(一)使學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發展心理學基本知識與理論自主討論教學要使學生感悟知識產生的原因和發展過程,掌握理論的來龍去脈及其在現實中的表現與應用,開闊學生的視野,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使學生弄清概念與理論的真正涵義,形成對知識的多層次理解,加深對教材重點、難點的理解與掌握,建構清晰明確的新的知識體系,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并促進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自主討論教學通過教師或學生自己提出感興趣的議題,推動學生主動閱讀、思考,在小組或全班積極發言討論,各抒己見。改變“教師臺上唱獨角戲,學生臺下當觀眾”的局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包括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與良好的科學態度與精神通過自主討論教學使學生解放思想,樹立勇于探索和質疑、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熟悉科研的步驟,掌握科研的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形成實事求是、團結協作、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等良好的科學態度與精神。

(四)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自主討論教學要使學生在不斷的分析與自學討論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競爭意識,激發表現欲,培養勇氣和膽量,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增強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使學生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思想與成果,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我,同時,增強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傊?自主討論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學生攝取知識的過程,也是情感、態度與綜合素質培養的過程,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過程.

三、發展心理學自主討論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科學研究大體包括提出問題、提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對問題做出科學的解釋、評價結論的可靠性、交流和推廣六個步驟。完整的自主討論教學模式基本涵蓋所有的這些環節,具體說來其基本過程如下。

發現有價值的研究主題,確定議題課堂討論是否富有成效,議題至關重要,有吸引力且具有深入鉆研價值的議題才能使討論達到預期目標。一般地說,在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在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處,在發現和概括規律時,在容易混淆的知識處,在運用知識進行判斷辨析時,在溝通知識上的聯系時,都可以組織相應的討論[4]。因此,組成發展心理學體系的基本概念和規律、發展心理學或發展心理學與其他課程相聯系的綜合性問題、與發展心理學緊密聯系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熱點問題、發展心理學中的學科前沿問題,都可以成為自主討論教學的議題[5]。發展心理學自主討論教學的議題可以在教師進行概述性和點撥性精講的基礎上由教師提出。但一定要以問題的形式呈現,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教師要努力創設真實、生動、直觀且富有啟迪性的問題情景,使問題呈現巧而生趣,準而能思[6]。問題情境創設的具體方式很多,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教學資源,包括電視電影資料片、圖片、錄音錄像多媒體,也可以以口頭的方式詳細描述具體情境或案例,或從日常生活情景出發,將發展心理學問題生活化、具體化。但是,不管哪一種問題呈現方式都要造成學生認知上的矛盾,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質疑空間。如,教師結合多媒體簡單講解胎兒在母體中的發育過程之后,提出“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及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哪些”的議題。又如,教師以故事或實例的方式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雙胞胎的不同發展狀況,提出“遺傳和環境對人的心理發展各自起到什么樣作用”的議題。發展心理學自主討論的議題如果能由學生提出最好,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7]。進行科學探究特別需要保護、激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