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時間:2022-05-13 10:11:00
導語:深究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廣西某醫學院一、二年級3328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整群分層抽樣法。剔除錯誤學號或無真實姓名等無效問卷,獲有效問卷3191份(有效率95.9%)。其中男生951人,女生2240人;本科生1921,專科生1270人。
1.2方法
1.2.1測量工具
《癥狀自評量表》,簡稱SCL-90,作為準則參照試驗[1],并參照全國青年組常模對比分析[2]。
1.2.2調查方法應用
計算機軟件測試,將個人測試結果存入相應數據庫,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有關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SCL-90單項因子分及總分陽性人數
從單項因子看,抑郁陽性人數最少(7.55%),敵對性陽性者最多(28.52%),總分陽性人數21.00%(見表1)。
與全國常模相比,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尤其是敵對性、恐怖、精神病性和焦慮明顯高于國內常模(p<0.05),僅人際關系、偏執和抑郁低于常模(見表2)。
2.3男女生之間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除敵對性、偏執及精神病性癥狀外,其他各項均存在明顯差異,且女生均分高于男生(p<0.05)(見表3)。
2.4不同層次學生間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在敵對性、偏執、抑郁及焦慮4方面存在明顯差異(p<0.05),且專科生均值高于本科生(見表4)。
3討論
對全國大學生抽樣調查顯示,約22.8%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礙,與調查某醫學院所發現21%的醫學生存在不同心理狀態異常的結果基本一致[3]。此外,2002年對北京市大學生心理衛生狀況調研結果表明16.51%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4]。
上述因素易誘發大學生出走、自殺等。本調查提示低年級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態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考慮與醫學院校課程設置專業性強、科目分類細、理論及實驗課時量大、課余時間少、醫學生承受心理壓力更大等因素有關。本研究尚表明醫學男生與女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同,男生優于女生。部分女生存在怯懦、多慮、敏感、情緒易波動等弱點,遇到問題缺少有效的疏瀉方法,故女生的軀體化、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等分值高于男生,而少數男生自我意識過于強烈,易對他人產生敵對、猜疑心理,故男生的偏執因子等分值高于女生。
另外,專科生心理狀況比本科生差,推測主要原因在于專科教學內容雖減少,難度卻增大;專科社會層次低于本科乃無形的壓力;專科生缺少靈活選修人文課程的機會,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指導機會相對偏少。基于本調查結果,作者認為要充分認識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高校普遍缺乏有效的師資力量,且心理健康教育中過于注重理論。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學,教師應以通俗的語言結合復雜的心理學理論于教學中,不必讓學生掌握太多的心理專業術語,否則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體驗的積極性。此外,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多種誤區,如一方面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則在客觀上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功能,認為思想品德教育能夠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將二者混為一談[6]。再者,須認識到在心理咨詢中重障礙咨詢、輕發展咨詢的本末倒置現象。忽視大多數心理健康但面臨著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等問題困擾的學生,重點卻落在“問題學生”及其“關注問題”上,使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受到很大局限。
因此,應加強對醫學新生的適應教育,并重視針對不同階段醫學生心理動向的主題教育。尤其應健全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或五級網絡體系,全面、系統、科學而持續地開展工作;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以有效防范惡性事件的發生及其不良影響;通過構建多層次的課程體系,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學科教學中,以充分發掘和利用學生的自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