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性事件影響高校生心理健康

時間:2022-05-13 10:14:00

導語:負性事件影響高校生心理健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負性事件影響高校生心理健康

在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多年的實踐中發現,所有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均與其成長過程中的負性事件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那么這些負性事件是如何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呢?負性事件是指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影響其負性情緒的產生,并伴隨其成長一直沒有有效解決的心理事件或創傷體驗。伴隨的情緒體驗有,恐懼、焦慮、羞慚或身體疼痛等,包括軀體虐待、軀體忽視、情感虐待、情感忽視、性虐待及不良環境等,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心理創傷。心理創傷,或更準確地說創傷性的記憶,猶如進入身體中的異物,在很長時間內繼續被看做仍然起作用的動因。這里沒有劃分負性事件的程度,事實上影響的程度也是很有意義的,但限于篇幅在這里就不多探討了。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負性事件,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在一個真空中進行的,理論上講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只有有能力解決自己問題的人或調整自己的人,某個時間段不會有爆發,對于負性事件概念的提出,是便于在心理分析過程中準確的找到癥結。負性事件的影響可以用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學的理論來詮釋,客體關系涉及到一種關系的內部和外部世界。涉及的是當事人作為主體與之相聯系的人或事物。客體關系的探討,通常集中于兒童與母親的早期關系,集中于這種早期關系怎樣塑造兒童的內部心理世界和以后的成人關系。而事件的發生是建立、推動或改變心理狀態的條件。

負性事件另一判斷標準或定義是伴隨情緒化的體現,事件發生給主體帶來的負性情緒,如,傷心、難過、痛苦、消極、憤怒、憂慮、郁悶、恐懼等。該事件為負性事件。例如,孩子的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遭到父親的暴打。而在大學里,對于大學生來說,在進入大學之前其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已經形成,有些可以很好地過渡或適應,這得益于主體之前客體關系的兼容性、彈性及適應性。有些則不能,存在很大的障礙,他們的客體關系在新的環境中受到嚴重的挑戰,咨詢的過程是調整和領悟的過程,客體關系提示過去內心的遺跡,而過去的那些關系,塑造著一個人現在與他人的互動模式。此時的咨詢重點在于負性事件的陳述,在記憶里挖掘事件發生對于主體情緒的影響,通過事件的發生及影響洞察關系的變化與建立。任何事件的發生對于當事人來說都會有相應的情緒反應。

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學關注的早期母嬰關系時期,這個時期的重要性或關鍵性固然重要,但研究者克萊因是以嬰兒為對象研究這種關系,而在大學里,我們咨詢師對于嬰兒時期的關注無法入手。我們僅能從來訪者的回憶中提取材料,而大多數來訪者的記憶僅限于兒童期。負性情緒為什么會演變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呢?這是因為人的自我意識對客觀環境具體事物的認知必須用抽象的方法把具體的客體事物變換成虛幻的意象然后再加以利用,心理意象不同于隨時變化的現實事物,它可以長時間地停留在人的心中,與人的自我意識產生固著性連結,從而使人陷入到某種情緒之中不能自拔,因其不能與時俱進,不能自如的變換生活角色,脫離現實生活,于是障礙發生了,疾病發生了。

人的自我意識是很容易與特定的心理意想發生固著性連結的,因此,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是很容易發生的。我們切不能因為負性情緒有時會讓人奮進(這在心理學中叫“升華”)而喜歡它、縱容它,否則你便是無知,不僅會自誤,而且還會誤人。客體關系理論,研究早期心理結構的形成和不同(內部的自我意象和他人或客體的意象),以及這些內部結構怎樣在人與人之間的狀態下被顯示出來,這些理論集中在留在“過去印跡”的早期生活的關系上。而“過去印跡”總是伴隨著事件的發生,這里的“過去印跡”包涵的事件不僅只有負性事件,但我們要思考的卻只是負性事件。

在后面的篇幅里我們會提到負性事件。小A,男,20歲,社交障礙,他清晰地記得7歲的時候,看爸爸媽媽與鄰居在講話,自己也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很不適時宜地插話了,被爸爸狠狠地打了一巴掌,還說了一句話“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小A至今都記得當時的場景,委屈、恐懼的情緒內化在客體關系之中,以后小A不光不跟成年大人交流,就是與同年的伙伴也有了交流障礙,直到現在進入大學。就這件事情來看,已經深深影響到小A的整個心理,父親粗暴地打罵孩子,在父母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在小A看來自己最親近的父母的情緒會在他無法預測的情景中爆發,就因為自己插話,就因為自己想表達,想說話,想跟別人說話,小A在今后的人際交往中經常會浮現這個情緒。小B,男,19歲,中學的時候寄宿在學校,不幸染上了一種皮膚病,回家告訴父親,父親誤認為是小B在外面亂搞,狠狠地揍了一頓,小B出逃,在恐懼、擔心、委屈和不解中度過一段時間,心理留下沉重的陰影。

小C,女,23歲,畢業班的學生,仇恨自己的父親,就在14歲那年,因做錯事情,被父親抓住頭發痛打,與父親關系惡化,不敢談戀愛,不愿意畢業,長時間呆在宿舍,只要一想起父親,仇恨情緒就溢于言表,久久不能消除心中留下的傷痕。就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包涵各種關系,心理上客體關系也是關系的一種。并且對人的影響是如此的深刻,在心理層面伴隨人的一生。

負性事件對于對于學生可能引發心理動力機制的防御性分裂,結果導致身份認同的混論及自我意識的結構性分裂,從而產生情緒調節和沖動控制的失調。負性事件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是重大的,在咨詢中對于負性事件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對于自己的心理動態與病因有所了解和領悟,特別是壓抑的欲望,隱蔽的動機,或不能解除的情結,通過分析獲得自知力,了解自己的內心,洞察自己適應困難的反應模式,進而能改善自己的心理行為及處理困難的方式,間接地解除精神癥狀,促進自我的人格發展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