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10 09:16:35

導語: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一、高職生心理問題的歸因分析

(一)高職生的自我認同感不強

筆者曾經做過調查,班級中50%的學生理想中的“第一志愿”并非高職教育:一部份學生是由于高考發揮失利又不愿面對復讀的不確定性而選擇高職,還有些家庭經濟較困難的同學雖然上了三本分數線,卻礙于三本昂貴的費用不得不選擇收費相對低廉的高職,個人志愿與就讀學校的不符使得部份高職生難以調整心態面對現實,并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悲觀失望、自卑情緒彌漫。由于高職生大多從小在學習自覺性上有所欠缺,一部份學生犯了“以偏概全”的認知偏差,認為學習差就樣樣差,“高考失利”后對自己的能力全盤否定。在自我效能感低下及自我激勵機制缺乏的情況下,部份高職生找不到學習目標,在進入高職沒多久就產生厭學情緒,遲到早退、曠課、沉溺網絡等成為家常便飯。而學業上的荒廢帶來了一系列諸如重修、留級、退學等學業問題,又反過來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除學業壓力以外,高職生比本科生承受了更大的就業壓力。目前,社會上眾多的用人單位依然奉行“唯學歷論”,將高學歷與高能力畫等號,大部份招聘崗位設置以本科或研究生為起點,本科生就業形勢尚且嚴峻,高職生的就業壓力更是可想而知,這使得高職生在面對就業時增添了更多焦慮與緊張心理。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素質不高

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軍。根據調查,浙江省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大多采用“專職教師+兼職教師”混合的方式配備,而其中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專職教師數量較少,占大多數的兼職教師是從行政崗位轉崗而來或者直接由輔導員兼任。兼職教師一般不具備心理學或教育學的相關學科背景,所學專業比較分散,專業性不強。據調查,兼職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大多在五年以下,且只是參加了短期培訓后就直接上崗,有些甚至還未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輔導員出于行政壓力的原因,在教育中更是奉行了固有的思想教育模式,目標是“防止學生出問題”,而不是“如何讓學生發展得更好”,在課堂上側重講心理疾病的鑒定和癥狀,未能與大部份學生的實際需求吻合,因而,課堂效率不佳,學生反饋不強。由于心理健康教師素質普遍不高,也大多無心理學的研究背景,因此在課堂上很難運用一些心理學領域較為前沿的知識去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往往以做思政工作“滿堂灌”的說教方法授課,學生被動學習,參與度不高,有違積極心理學提倡的讓學生在課堂“積極體驗”的理念。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類醫學化

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還是偏向于消極心理學的指導思想,即主要定位于“發現—干預—矯正”問題學生。學校將較多的關注點放在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及行為問題,假設學生是“有瑕疵”的,指導思想是首先將學生嵌套入“疾病模式”,干預方式則普遍采用“測試+咨詢”的模式,在學生入學之初為全體學生做心理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為每位同學建立心理檔案,對篩查出來的“一類學生”(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重點關注,由班主任、輔導員、學校心理咨詢室依次約其做定期談話或進行心理咨詢,以達到排除問題,防止問題及矯正問題的目的。這種教育模式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的篩查的作用,但是弊端也顯而易見。

(1)這種模式把學生看作了只會機械被動地對外界教育作出反應的物體,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易招致學生的反感,被約談的學生往往害怕被視為異類而不愿意走入咨詢室;

(2)這種模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僅僅局限于少部份同學,而忽視了大部份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3)這種模式還易使學生形成過于依賴外部力量支持的習慣,沒有從學生本身具有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如部份同學在輔導員的說服后,勉強地進入了心理咨詢室,發現咨詢室可以暫時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可是回到生活中又對碰到的新問題手足無措,因而形成了碰到任何困難就去心理咨詢的習慣,忽視自身心理防御能力的培養,這不利于學生的長期和全面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根據以上調查分析:目前高職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過多關注學生的弱點和錯誤,這已不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趨勢,也有違“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效,高職心理健康工作者應更加致力于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元素。我們的教改重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增加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習得性無助”是積極心理學的倡導人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根據塞利格曼的研究,“習得性無助”現象產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個人的解釋風格,當個體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則容易產生放棄努力的消極認知和行為,體驗到無助、無望和抑郁等消極情緒。樂觀是指人們對已發生事件進行解釋時,對好事情作持久的、普遍的和內在的歸因,對壞事情作短暫的、具體的和外在的歸因。這種對事件的解釋方式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由悲觀解釋改變為樂觀解釋,這就是“習得性樂觀”。悲觀解釋在高職的學生中表現得比較集中和典型,高職學生普遍學術成績一般,不屬于老師家長心中的好學生。如果他認為造成自己學業不佳的因素是內在的、穩定的、不可控制的時候,就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體驗,如灰心、喪氣和自卑,認為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很難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從而學習動機不足,進入高職后也不愿做嘗試性努力,只打算混張文憑。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入校之初這一時機及時指導學生正確看待高考這一心理癥結,組織開展“回憶我的高考”主題班會集體討論,使學生勇敢面對而不是回避高考失利這一問題,意識到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個經歷,高考失利并不代表未來人生的長久失敗,使學生從根本上擺脫消極情緒的陰影,對未來充滿希望。

(二)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處于孕育著抑郁、焦慮或精神分裂等問題的環境中或其遺傳素質較差的情況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問題的可能性不大,心理工作如果僅僅側重于疾病的診斷和矯正以期用“堵”的方式使問題不發生則會收效甚微。因此,積極心理學認為最重要的不是修正缺陷,而是個體內部系統地塑造各種抵御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積極品質,進而提高個體的心理免疫力,以抵抗心理健康中的消極面。根據賽利格曼等積極心理學家的研究,人類擁有六種美德及24種積極品質,它們是:勇氣、關注未來、樂觀主義、人際技巧、信仰、職業道德、希望、誠實、毅力和洞察力,等等。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幫助解決少數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更要關注大學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幫助他們培養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高職學生在大學之前的各學習階段中,“唯學習論”是主流,來自學校,父母,社會的負面評價和影響較大,而自身存在的其他優秀品質和潛能被暫時掩蓋了。作為高職教師,我們要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學生人格培養上,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潛能,并且讓學生看到這些潛能。在前不久結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國務院總理提出的“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響亮口號,高職學生在大學期間能培養一技之長,可以引導學生看到并充分挖掘這一優勢,這是對未來就業報悲觀態度的高職生的一種新的啟示和方向。筆者在實踐中探索了心理測試中增加正向積極的調查,比如增加了積極心理學家彼得森開發的VIA人格優勢調查問卷,讓學生通過問卷了解自身的優勢面,并且針對測試結果為學生做了專場講座,分析如何針對各自身上潛在的優勢作更好的挖掘和運用。例如,部份學生測試出自己在“領導才能”上具有優勢,教師則引導其多組織班級活動;具有“創造才能”優勢的學生則可鼓勵其向報刊雜志投稿;“勇敢無畏”維度上占優勢的學生則被建議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經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一改以往對“心理測試”只是測問題的認知偏見,更愿意接受和歡迎學校舉辦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三)創造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

積極心理學主張構建積極的組織系統,提倡走一條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整合之路,各方均應重視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學校教育分顯性教育及隱性教育,校園文化是隱性教育的一部份。如果學校注重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滲透到校園環境,則可作為一種“默會知識”被學生內化,并且逐漸成為自身素質的一部分。學校可以開展各種面向全體學生的體驗式的活動,如開展心理團輔活動,積極心理訓練營,舉行心理健康講座,提倡感恩活動,進行心理情景劇比賽等,使全體學生充分融入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實踐強化自我管理、自我調節,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力量,從而產生自豪感,認同感,歸屬感,增加預防負性情緒的能力,即使暫時出現心理危機,也可以通過積極人格的養成實現自我恢復。

作者:董含湫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