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分析
時間:2022-10-17 10:33:40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變革期,經濟快速發(fā)展,思想文化面臨巨大沖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大學生群體的內心也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有著大量亟待解決的心理健康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下探討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為社會培養(yǎng)身心均衡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1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處于人生中的重要階段,是未成熟逐漸走向成年人的全面轉化階段和過渡時期。在這一階段,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看,大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較好地過渡到社會生活,從學生轉變?yōu)槁殘鋈?,要求他們具備思維能力、道德素質、知識文化水平、身體條件以及心理素質。一名大學生是否全面發(fā)展,心理素質是重要的一個評價環(huán)節(jié)?,F階段,我國大學生應具有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的時展的心理素質,能夠自覺自愿參加社會中的各種實踐活動,具備適應現代化科技發(fā)展和生產能力變革時期的思維方式,具備良好的接受新事物吸收新知識的觀念。一直以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較為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在道德方面的研究和教育比較熟練和系統(tǒng)。目前的社會發(fā)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計劃地從心理素質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強大內心,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一名大學生只有擁有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才能具備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和成熟的政治素養(yǎng)。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發(fā)展健全,都是與心理素質、心理問題結合在一起,必須努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考慮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發(fā)展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大學生如何提高思想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只有學生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發(fā)展軌跡,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
2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2.1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包括高校制度,高校校訓精神,體育文娛活動,課外活動等文化氛圍在內的,在校園中傳播的各種文化。校園文化的主體不僅有學生,還包含了教師、教育教學其他相關人員等。校園文化是一種隱含在學習生活中的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教育力量,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完成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大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生活當中,積極參與的過程滿足了自我表現的想法,提升了自信心。同時,大多數高校的校園文化有著身后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學生從中受到的文化熏陶和感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大學生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校園文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起到了有效的調節(jié)作用。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下,高等院校正確引導,積極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高校營造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氣氛,強化了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了大學生的個人閱歷,豐富了大學生的業(yè)余生活,滿足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fā)展需要,為心理健康教育添磚加瓦,從而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的,即培養(yǎng)道德品質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2.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群體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時候,會發(fā)現和同學之間經常遇到的是類似的問題,大家的情況具備一定共性。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為大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中普遍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可以采取演講,討論,走進學生宿舍等多種方式,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關于大學生關心的校園熱點問題和社會關注點,列入人際溝通,戀愛心理,擇業(yè)就業(yè)等問題,以專業(yè)的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的課程來指導大學生群體。同時,也應注重不同學年不同情況的學生群體差異,推行不同的心理輔導課程。例如,剛剛走進高校校門的大一新生,家庭困難的學生,大三增加了非常多專業(yè)課程課業(yè)壓力的學生,大四畢業(yè)面臨就業(yè)的學生等,都應采取差異化課程,去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2.3用社會實踐活動發(fā)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在不斷地社會實踐過程中,經過無數次的磨煉打造,內心感悟,經驗總結而逐漸成熟起來的。通過足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得到提高,其中包括獨立能力、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堅強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等等。在高等院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因大學生心理問題較為普遍,具備一定的共性,可以針對這些重點問題設置專有情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下,高校可以組織有心理困擾的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當前社會加入挑戰(zhàn),接受鍛煉,讓他們意識到作為當代大學生肩負的競爭感、危機感和開放意識及社會責任感。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今后的人生旅途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為經濟快速發(fā)展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社會階段輸送人格完整,心理素質過硬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作者:甄玉琦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安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論析[D].山東大學,2009.
[2]楊金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