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16 10:35:06

導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目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表現為: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不強,缺少滲透教育的方法和專業心理教師缺失等問題。為此,可采取“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滲透方法,掌握必備的心理輔導技能”等措施,以切實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文在論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時,列舉出了包括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在內的自主發展方面的內容,以及包括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在內的社會參與方面的內容[1]。受此啟發,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內部體驗與外部感受協調一致,保持樂觀的心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為了使學生實現上述目標,應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他們施加積極的教育影響,以促進他們心理素質的提升。在實現學校心理健康的途徑上,既包括專門途徑(心理課程和心理咨詢),也含有間接途徑(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就是指在本學科教學過程中,除了要使學生掌握本學科知識外,教師還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心理學技術和方法,通過和諧課堂心理氣氛的營造、鼓勵等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完成認知自我、適應環境),實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2.1欠缺滲透意識。部分教師認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只要完成本學科教學任務即可。但現實是,在教學中學生的各種心理特征會自然地展現在教師面前,如心理適應能力、人際關系狀況等,甚至包括心理障礙。這就決定了教師應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并立即對其實施輔導教育。事實表明,絕大多數學科教師缺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而這往往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2.2缺乏滲透方法。有些教師知道滲透的重要性,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去滲透,缺乏科學的方法,表現為“滲多透少”。“滲多透少”,就是指有些教師對心理學基本原理理解不透,生搬硬套地把一些心理學知識灌輸給學生,忽視學生的心理狀況和信息技術教學實際。表現為:把信息技術課完全變為心理健康教育課;把握不住滲透的重點;只在教學的某個環節中能看見滲透,或只見局部而不見整體。2.3缺少專業心理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目前配有專職心理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多,同時信息技術教師容易局限于本學科的教學思維,很難有突破,給滲透帶來了困難。

3針對現狀的對策

3.1樹立現代教育理念。(1)要有主體性的學生觀。教師不能把學生當做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而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視學生為學習主體,這樣才能實現有效學習,進而實現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有機整合。(2)要有廣義的知識觀。教師不能認為“知識=儲存+提取”,因為這是狹義的知識觀。廣義的知識觀是把知識、技能、策略視為一個整體。因此,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要傳授信息技術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并傳授一定的心理技能。(3)要有發展性的教學目標觀。教師不能把教學目標只停留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層面,更應放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其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等。3.2掌握科學滲透的方法。以電子工業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為例,筆者在教學設計中增設了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明確了操作方法,從而為信息技術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課堂教學“施工藍圖”。例如,部分信息技術教學的探究設計如表1所示。3.3掌握必備的心理輔導技能。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知識,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熟悉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掌握心理輔導的基本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及時洞察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并在合理評估的基礎上采取科學的輔導手段。3.4掌握組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怎樣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貫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呢?筆者對此認為,顯然不必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單獨抽出來,否則就成了直接的心理教育,根本實現不了滲透的價值。筆者建議,教師應在發展性教學目標導引下,創設合理的教學程序和環境條件,使學生廣泛參與課堂教學,并在與教師的互動交流中消除沖突并矯治問題行為。3.5開展跨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信息技術教師和心理教師可以開展跨學科的教育和科研活動,彼此了解對方學科的特點,以使滲透教育有的放矢。信息技術教師應掌握心理學基本原理,以方便實現滲透教學。例如,信息技術教師可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原理,加強聽課效果,訓練注意力;而心理教師可以深入了解信息技術教材資源,挖掘其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筆者相信,在兩門學科教師通力合作下,一定能達到互通有無、協同創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作者:劉楠楠 單位:亳州學院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