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心理健康教育意義分析

時間:2022-09-08 09:39:20

導語:《莊子》心理健康教育意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莊子》心理健康教育意義分析

一、《莊子》中的生命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從本質上看,莊子哲學的主題在于敬畏生命和順應自然。莊子最為關心的是生命本身的問題,即個體生命存在的心靈安頓和精神自由狀態,他不但笑談生死,更能直接坦然面對死亡,體驗死亡,把自己整個生命投入生死問題進行主體性探索,借以找尋一條不依靠任何外力外物的大徹大悟的精神解脫之路。莊子生命智慧的核心在于超越人生的困境、獲得生命的逍遙,與此同時也為當下世人如何看待生命(知生)、如何更好地安身立命,合乎自然(養生),樹立真正科學的生命觀,實現自己生命價值,開辟出獨特的認知實踐路徑。其一,關于知生,即如何看待生命,珍惜熱愛生命。《莊子•知北游》中提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萬物皆生于氣,死后又復歸于氣。“氣”是生命世界統一性的基礎,也是天地萬物起滅之根本[1]410。《莊子•大宗師》述及“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生與死是生命世界的自然之序,如同白天黑夜交替那樣永恒輪轉變化,這也是現實存在的生命困境,雖無力擺脫,卻可以通過一種明智的態度而獲得精神的化解和超越,凈化心靈,釋放壓力,回歸生命世界的純真與自然。莊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生命本原或生命世界的本真之境,強調“道通為一”自然萬物的生命整體性,世界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融化于“齊物”這一生命整體性境界[2]。莊子哲學關愛與呵護生命的方式主要表現在天地一體、萬物共生的自然主義大生命觀世界和“兼懷萬物”生命價值基礎上。莊子強調,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一草一木,用心靈深處的悲憫與熱情去呵護生命世界的整體性、多樣性和自然性,放棄高于萬物的優越感,平息急功近利的心態,感受當下個體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其二,關于養生,即如何擺脫人世間生命存在的困境,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以及社會的關系,如何在錯綜復雜荊棘遍地的世界為心靈找到安全的棲息之地。莊子生命哲學的最高理念是“以天合天”“天人合一”,承認世界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其生命意義具有“內在性”。莊子給世人承諾的幸福、“至樂”,不在來世,也不在彼岸,就在個體當下生存和生活境遇之中。《莊子•知北游》曾借孔子之口提及:“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不外化。”莊子所述的“外化而內不化”指的是在與外在的現實世界相處時要通達,使自身行為與社會相順應,內心則需堅持自己的秉性,凝靜不變。養生的真諦就在于:在復雜和擁擠的現實世界中發現空隙,游于其中,盡其天年。人的本性不應為外物所奴役左右,要讓精神從現實世界的種種束縛之中獲得解放,排除眾多欲望雜念,在紛亂的世界中保持心靈的凝定。同時充分尊重自然秩序的整體性以及生命存在的多樣性,建構和諧的生存世界。

二、《莊子》中的自由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自由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最高價值體現,莊子主張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位居《莊子》首篇的《逍遙游》表達了一種超越限制、不受束縛的精神向往,一種超越物性的理想精神境界,逍遙游境界也是莊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逍遙塵垢外,“乘物以游心”。作為莊子思想的靈魂———自由觀,充分體現了一種智慧的思維方式,為世人揭示出如何真正實現內在的精神自由、外在的行為自由以及如何建構自由社會秩序,其逍遙自由境界蘊含著豐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健康思想和智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莊子》中的自由思想,有助于獨立健全人格的培養,獲得心理和諧。莊子所言的“自由”是強調人的精神、心靈的自由翱翔,追求精神的自我超越。莊子生活的戰國中期,生存環境不盡如人意,也是文明異化、人性扭曲、心為物役、險象環生的時代,面對世俗的污濁和黑暗,莊子從精神上、心靈上尋找出路,追尋個體意識的覺醒,實現對自身局限性的超越。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存在一系列亟須解決的新問題和新任務,集中表現在:現實生活中承受心理壓力過多,如學業、情感、擇業競爭;挫折、理想與現實矛盾沖突等。這些心理壓力隨之引起如自卑、焦慮、抑郁、網絡沉迷、暴力沖突、自殺等一系列心理行為問題。莊子哲學強調自我修身,通過“心齋”“坐忘”,從精神上排除成見,摒棄雜念,控制意志,堅持物我兩忘、處虛守靜,使心性純一平和,從而獲得心靈的淡泊與寧靜。這種自我心理調適方法無疑有益于我們摒除外在的羈絆,化解內心的壓抑和矛盾,克服心理失衡及焦慮,完善和健全自身的人格,提高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有,《莊子》中的自由思想,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莊子的視角,無比博大開闊,既不限于人類,更不限于自我,而是推及自然、宇宙。“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將有限的個體融入無窮的自然整體之中去,從而使個體體驗到無限和自由,這是莊子自由的最高境界。莊子強調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都處在一張大網中,體現了萬物相互蘊含的整體性思維。莊子主張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人與萬物之間和諧共處,以求“至德之世”。而現代人面臨著高競爭、快節奏、功利化的生存困境,急于展現自己的存在本質,野心勃勃意圖征服一切,這也是現代人價值分裂、情緒焦慮、心靈迷失、行為浮躁的深層次原因。莊子的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萬物的發展規律,構建和諧生存世界的哲學理念和思維方式,有助于調適現代人的心態,實現真正的自由,維護社會生活的和諧與安定。

三、《莊子》中的教育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寓教于樂應該是莊子最為突出的教育思想。《莊子》獨辟蹊徑,脫離語錄體形式,不是一本正經進行說教,而是采用寓意深刻的哲理性故事,運用各種譬喻,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闡明自己的觀點立場,風趣幽默,睿智深刻,并予以后人感染和啟發。由于莊子強調“言不盡意”“無言之言”“言辯而不及”,認為世界的本相不在言說之內,故其教育思想也蘊含“無言之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需加揣摩以理解其中之深意。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尊重個體的獨立性,發揮其主體性。在莊子看來,宇宙萬物都有一個形成過程,每一個個體都有它具體的形體,正所謂“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意為:形體中寄寓著精神,而且各自有著一定的規則,各自有著自身的特點,這就是性。《莊子•馬蹄》篇以伯樂治馬為例,闡述了違背物的本性必然招致禍害。莊子認為,事物的大小長短等性質都是自然給予的,是性之本然,無論處于何種境遇下都要維護個體人格的獨立,應當充分尊重個體的獨立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目前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每一個人類成員以及整個生命活動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其本質特征在于個體主導其生命活動的有效性。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當充分遵循主體性原則,以受教育者為出發點,按照學生特定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發展規律、特殊的心理與行為問題,科學組織安排各項工作與任務,引導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參與,充分體現其主體性地位,實現情感共鳴,從而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發揮實效。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心理健康”一詞雖源于西方,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其中也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厚根基,對現代人的思想、行為及心理發揮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莊子》以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為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教學資源。

莊子清晰認識到構建和諧秩序的重要性,其中就涵蓋心理和諧。莊子堅決抵制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關懷和倡導人的自然本性,其意義超越時空、深邃高遠,尤其對于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莊子及道家學派思想包含的心理啟蒙方面的內容,對于現代人珍愛生命,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合理進行情緒調節,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也為我國現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與研究角度[3]。綜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哲學和思想智慧,為此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堅守文化根脈,充分取其精華,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引領作用,并進一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陳鼓應.莊子論情:無情、任情與安情[J].哲學研究,2014(04).

[3]經綸.構建道家心理學思想史范疇體系之嘗試———以《老子》《莊子》為中心[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作者:桂莉娜 單位:廣東藥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