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討
時間:2022-12-23 10:31:14
導語:高校思政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鑄魂育人的課程,它的目標任務和教育內容決定了其具有自我認知、社會適應、精神動力、人格塑造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重視大學生成長的內在需要、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深入社會實踐、提升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等路徑,實現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從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功能和作用。思政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思政課功能之一,思政課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法治素質等教育的同時,更能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康人格。探索高校思政課的心理健康功能,可以從新的視角來認識高校思政課作用,提升其整體教學效果。
一、高校思政課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依據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運用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自由全面和諧發展,形成健康人格的教育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進程中,專家學者們越來越認識到思政課具有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功能。1.高校思政課的目標任務決定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黨和國家歷來非常重視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大中小學各學段特點,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必修課加選修課的課程體系。這些課程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目標,這是思政課建設的根本目標和任務。”[1]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的課程,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培養大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一致的。因此,高校思政課的任務決定其必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2.高校思政課內容決定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課是由多門課程構成的課程體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道德和法律素養教育,這些思想觀念、品德修養等都和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聯系。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它所涉及的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本質、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關系等根本問題,是其他思想觀念形成的基礎,對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健康會產生重要影響。人生觀是對人生目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等問題的回答,對人的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理想信念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直接影響,崇高的理想信念促進人們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對心理健康起積極的作用。道德和法律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規范教育,塑造大學生的人格品質,幫助大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人生的潛能。這些思政課程的內容為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和健康人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高校思政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自我認知功能。自我認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個性、能力、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的認識,自我認知水平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自我認知能力水平高的人對自身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能更好地規劃未來,克服思想上的困擾和心理上的迷茫,戰勝當前的困難和壓力。大學生在思政課的學習中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自我認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大學生對自己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律觀的認識,是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也是自我認知的重要內容。通過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指導,輔以課堂討論和課后思考作業幫助大學生辨析錯誤的思想觀念并自覺更正,強化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在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個性特征和能力特長等,從多維度深化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2.社會適應功能。社會適應是指個體和社會環境和諧相處,既包括個體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環境,也包括個體改變社會環境適應自己的需要。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大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表現為積極關注社會現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根據社會發展樹立遠大的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努力學習提升自身能力。思政課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和積極的價值導向,促進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意識形態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一個人進入并生活在一個社會中的許可證書。一個人只有通過教化與一種意識形態認同,才可能與以這種意識形態為主導思想的社會認同。”[2](P3)思政課幫助大學生認識當前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和國際國內形勢,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好準備,提高他們的認知判斷能力,對未來社會發展方向進行預知,增強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減少現實環境的壓力和對未來的焦慮,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思政課積極的價值導向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觀教育并幫助大學生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協調人際關系,減少沖突和焦慮,擁有積極樂觀、穩定的情緒,這些都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3.精神動力功能。精神動力是人內在的精神方面的驅動力。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積極樂觀,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都是精神動力的表現,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思政課作為鑄魂育人的課程,以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必然具有精神動力的功能。思政課既關注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更關注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作用。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大學生逐步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理想,幫助大學生明確個人職業理想,積極進行職業規劃,將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結合起來。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人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教育將大學生愛國之情化為未來的報國之志。4.人格塑造功能。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一個人的人格具有內在統一性和相對穩定性。積極健康的人格可以表現為良好的個性心理特征、積極的行為方式、充滿激情的生活方式等。思政課教學過程,既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格塑造的過程,也是人格不斷完善和塑造的過程。思政課以培養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自由全面發展就是一種理想的人格。思政課通過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境界,幫助大學生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通過法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對社會主義法律的信仰和尊重,完善法治人格;通過理想信念的教育,培養大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培養大學生政治人格。
三、發揮高校思政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路徑
高校思政課功能有效發揮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學校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教學的硬件條件、教師教育教學的理念、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等都對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要發揮高校思政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重視大學生成長的內在需要。需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需要,除了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外,更多是內在發展的需要,主要有心理發展、精神發展、社會性發展、個性發展等方面的需要。思政課要以大學生成長的基本心理需要和個性發展需要為切入點。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面臨著成長中各種矛盾沖突,思政課應關注大學生普遍的心理困擾,緩解壓力,了解并幫助解決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滿足他們的基本心理需要。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心理訴求,要尊重學生的正當需求,幫助他們個性發展。思政課激發了大學生的精神發展等高層次的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的人生追求、堅定的意志品質等都是大學生高層次的需要,這些高層次需要是大學生成長的動力,可以讓大學生的潛能更充分地激發出來。2.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服務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因此,教師不只是在課堂上進行理論宣講,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訴求,了解學生已形成的思想觀念和基本素質,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思想認識基礎,只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說教,可能會引起學生的抵觸,甚至封閉自己的內心,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還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師生積極有效的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以誠相待,打開自己的心扉,讓學生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教師,提升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創造相互信任的氛圍,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感,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3.深入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教學環節是思政課重要的教學形式,發揮思政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要突出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大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在現實中遇到一些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問題長期無法解決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所以在社會實踐教學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極面對問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具體問題中培養心理品質。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社會實踐教學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幫助大學生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了解國際國內的大事,使大學生有能力清晰地規劃未來,減少壓力和對未知世界的焦慮;另一方面,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進行社會調查,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在社會實踐中重視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大學生人格塑造的內在動力之一,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完善等方面。在社會實踐中,通過所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反思自己的理想、個性、價值觀等,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自我評價,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并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完善。4.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思政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離不開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教學活動效果,教師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而教師的消極負面情緒,如緊張、焦慮、憤懣、冷漠等心理狀態,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因此,采取措施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十分必要。一要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專項培訓。思政課教師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的意識,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壓力,要能正確地進行調適,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學生。同時,思政課教師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問題,梳理心理困擾。二要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綜合素質要求。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達到內心和諧,就會腹有詩書氣自華,在課堂上由內向外地散發人格魅力。三要建立教師的社會支持系統。人的心理健康素質形成受多方面影響,教師作為社會普通一員,他們也會遇到來自家庭、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煩惱。社會支持為教師提供物質、精神、心理上的幫助,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提升教師的生活品質,幫助教師克服困境、鍛煉心理品質、獲得滿足感、增強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佘雙好,張琪如.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研究透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5).
[2]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陳君 李莉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傳統體育文化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契合
- 下一篇:制造類專業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探討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