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的學習
時間:2022-03-22 04:13:00
導語:學齡前兒童的學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學習,實質上就是學、思、習、行的總稱。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積累與貫通相結合的過程,即學習必須由淺如深、由表及里地下長期積累的工夫;只有融會貫通,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可見,貫通必須以積累為基礎,積累必須以貫通為歸宿。
3歲以后的幼兒已掌握了口語,各種心理過程仍以無意性為主,但有意性也開始發展,這就為其進行有目的、有系統的學習提供了條件。
但是,幼兒的學習活動與入小學后的正規學習有所區別。學習的內容難度增大了,而在學習時間方面,幼兒園兒童每天是1個小時至1個半小時,每節課的學習時間為25分鐘至30分鐘,而小學生則是4個半小時至5個小時,每節課的學習時間為40分鐘至45分鐘。
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對小學這種正規學習的一種準備,這種準備不僅包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學會學習,即是要重視和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策略和學習技能。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當?quot;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規程》的這一提法明確了游戲在我國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意味著把游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寓教育與游戲中。
在某一教育階段,以什么樣的活動作為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并不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愿望,而是該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
幼兒的學習往往要運用游戲、觀察事物等生動具體的形式,有時學習與游戲之間甚至沒有什么嚴格的界線。尤其是針對年齡較小的幼兒,學習活動要較多的通過游戲進行,幼兒才會比較容易接受。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其學習活動也不斷發展起來,表現在:
小班幼兒:把學習當作游戲看待。
中班幼兒:能把學習和游戲區分開,學習仍然以游戲形式為主。
大班幼兒:能按學習任務進行活動,學習仍可采用游戲形式。
為了更好的幫助幼兒學習,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的組織教育活動,將游戲與教學優化結合。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二十四條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園教育是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其他身心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而不是知識教育。
教師首先應根據各年齡階段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本班幼兒實際發展水平確立本班保教目標體系。然后以本一階段性保教目標以及幼兒現有水平和興趣為依據,科學的安排教育活動。做到以教育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為中心
教學與游戲的優化結合有分離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種,無論是怎樣的結合形式,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幼兒積極地主動地活動、認知和發展。因此,在組織活動時,要根據不同的價值使二者結合,而不是僵化地生搬硬套。一般來說,小班幼兒應以游戲活動為主,進行插入式的教學為多,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以整合式為主,大班后期應以分離式為主,偏重于教學活動。二者有機結合,讓每個幼兒都參與活動,雖然能力有所不同,但都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教師應通過游戲環境的創設,將教育意圖客體化、物質化,讓兒童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
二、優化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
優化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是保證幼兒學習的前提和條件。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與被動,往往取決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又常常與教育環境提供的有利機會和條件有關,要使幼兒發展的需要與發展的環境達到良好的平衡和協調,就要把幼兒園的教育看作一個制約幼兒發展的立體環境。從本質上看,幼兒教育就是一種環境的創造,環境就是一種活生生的潛在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組織與實施"中又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強調了環境創設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幼兒最初的認識,是通過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對周圍事物的感知的,可以說幼兒對環境有極強的依賴性。因此,環境客觀存在著教育價值,環境教育是實現幼兒身心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的優劣對幼兒的教育效果影響甚大。
幼兒的整個發展都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兒童生態學強調利用環境來陶冶人,即通過環境創設最適合幼兒成長的教育環境,來改變兒童的不良行為。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告訴我們,在原有的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幼兒可以依據不同的環境,建立起新的行為習慣和方式。
首先,要優化幼兒園的物質環境,使環境創設具有可操作性,可參與性,幼兒在這個環境中可以與環境進行交流,
幼兒園和教師要給幼兒提供一個優美、安全、衛生的環境,設置科學合理的活動空間。另外,活動材料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在各類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幼兒是通過操作相應的材料進行學習。而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選擇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究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因此,在各類活動中教師要提供多種類的內容或多樣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根據意愿進行選擇。
其次,要創設一個寬松、平等、向上的精神環境。創設良好精神環境的中心是建立融洽、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它具體包括了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幼兒同伴間的關系以及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等。師生之間應建立良好、和諧、民主的關系。
三、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過程,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杜威的觀點告訴我們,兒童有調查或探究本能。
活動是人在與周圍現實積極的相互作用中,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幼兒的學習往往在活動的過程中發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進行。他們是通過親自擺弄和操作去感知事物,進行觀察、注意和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
1、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園和周圍環境的教育功能。不宜將幼兒關閉在活動室中,僅依靠書本材料組織教育活動。應將幼兒帶到室外,觀察大自然,了解人們的社會生活,以促進幼兒觀察技能和社會性的發展。
2、為幼兒多提供直接獲得感性經驗的機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各種活動中,教師通過運用是實物、圖示、情的境表演、啟發提問等教育手段與方法;讓幼兒多看,多聽,用動作表示,用語言表達。鼓勵每一個幼兒充分參與活動,使幼兒多種感官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有助于幼兒在教育活動中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有助于幼兒創造性的發揮。還可以提高他們參加活動的興趣和信心,改變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處于被動接受的消極狀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在活動中學習。
3、利用多種形式有利于全體幼兒獲得發展。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應靈活地運用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形式,以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教師要支持和引導幼兒發起的個別的或小組的探究活動,讓幼兒在自主選擇的操作活動中探索、發現和學習。
四、加強家園聯系,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環境。我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幼兒應有良好的環境,他說"小孩子生下來大都是好的,到了后來,或者好,或者變壞,這是環境的關系。環境好,小孩子就容易變好,環境壞,小孩子就容易變壞。"可見,環境與幼兒的成長息息相關。
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既要在幼兒園幫助幼兒主動學習,還要加強家園聯系幫助家長,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物質學習環境以及和諧、寬松的家庭學習氛圍。
1、創設物質學習環境,有屬于幼兒的天地
幼兒作為家庭生活的一員,不可忽視其特殊需要。家長應尊重幼兒,在家庭里安排一個屬于他的、任他活動的小天地。有了這個小天地,幼兒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各種能力可以受到鍛煉和提高。幼兒的天地可隨家庭條件而創設。
2、創設和諧、寬松的家庭學習氛圍。
(1)尊重、鼓勵幼兒,使幼兒有學習的興趣;
(2)父母應對幼兒有一直的兒童觀和教育態度,在方法上溝通默契。
(3)家長以身作則,作好幼兒模仿學習的榜樣。
幼兒園是學校教育的準備階段,幼兒園教育必須和小學教育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才能培養出一代全面發展的新人。讓我們為了祖國母親的繁榮昌盛,攜起手來,共同托起明天希望的太陽!
參考文獻
1、李伯、燕國材主編:《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版。
2、張慶林主編:《當代認知心理教學中的應用--如何教學生學會學習和思維》,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版。
3、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著:《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版。
4、梁志著:《學前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3月版。
5、史慧中主編:《談幼兒園的素質教育》,科學普及出版社,1994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