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行為取向比較研究

時間:2022-01-14 08:37:35

導語:學前教育行為取向比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行為取向比較研究

一、供需主體行為取向的比較分析

我國學前教育供需主體在國家政策環境的影響下,其行為取向及其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各不相同。不同供需主體行為取向的具體表現如下。(一)幼兒家長的行為取向幼兒家長往往以功利取向為主,作出是否送幼兒入園的選擇。困難家庭往往看重短期困難,幼兒園的收費標準和距離、政府和社會的幫扶影響家長的選擇。如果沒有政府和社會的幫扶,特別困難的家庭因幼兒入園會加重家庭的負擔,其在無政府強制性要求的情況下不愿送幼兒入園;若政府有強制入園的政策,并對不送幼兒入園的家長進行處罰,則家長不得不送幼兒入園。如果幼兒園離家遠,一些困難家庭會因交通成本高或父母外出打工而放棄入園。這種狀況使農村幼兒的入園率大大低于城市。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對困難家庭幼兒的減免和補助力度,城鄉的公辦園、公益園逐步增加,困難家庭送幼兒入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農村幼兒入園率明顯提升。富裕家庭往往看重長遠收益,幼兒園的質量和特色影響家長的選擇。家長往往不在乎學費高低,但會優先選擇質量高、有特色的幼兒園。由于全國公辦園、優質園、特色園總量偏少,富裕家庭的行為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幼兒園的價格,助長了擇園熱。(二)幼兒園的行為取向幼兒園,尤其是民辦園一般以功利為主,作出是否接受困難幼兒入園、是否改善條件提高質量、是否合作辦園的選擇。普通園往往重視短期內的困難,政府的強制入園政策、經費補助和獎勵政策、幼兒的繳費水平影響其選擇。在政府和社會無補助或獎勵的情況下,因政府沒有強制入園的規定,幼兒園一般不愿接收家庭困難而交不起學費的幼兒,一般不愿意加大幼兒園硬件、設施、師資等方面的建設力度,不愿主動提高保教質量。這使普通園的社會滿意度比較低。如果政府有強制入園的規定,并對拒絕接收困難家庭兒童的幼兒園進行嚴厲處罰,那么普通園就不得不接收所有幼兒入園。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對普通園,尤其是困難園的幫扶力度,加大了硬件建設投入力度,加大了對幼兒園教師培養培訓的支持力度,促進普通園改善辦園條件。優質園比較重視長期收益,政府的限制政策、擇園人數影響其選擇。如果政府對擇園行為和收費標準無嚴格限制,擇園人數充足,幼兒園一般會加大在硬件、師資等方面的投入,甚至積極舉辦分園,有時還會提高收費價格,增加辦園收益。優質園的行為取向推升了高收費和擇園熱。近年來,中央加大了對幼兒園收費的管理和對擇園熱的控制,高收費、擇園熱等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對于幼兒園之間的合作,幼兒園雙方都以功利性取向為主。普通園因能快速提高水平,往往有很高的積極性。優質園如果沒有獲得政府的補助或獎勵資金,其就會因幫助普通園增加了成本開支而喪失幫扶的積極性;如果政府給予補助或獎勵,其金額能夠彌補大部分或全部新增成本,優質園幫扶普通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優質園與普通園之間的合作就會取得雙贏的結果。(三)教育行政部門的行為取向教育行政部門一度以政府的考核為導向,在是否增加對某個幼兒園的投入、是否增加對學前教育的投入等問題上作出選擇,行為取向具有功利性。教育行政部門對不同幼兒園的投入傾向,取決于考核和獎懲體系、幼兒園的業績等因素。如果沒有建立嚴格的考核和獎懲體系,教育行政部門就會對幼兒園存在親疏之分,對幼兒園的經費投入就有多寡之分。事實上,教育行政部門多年來對公辦園的投入多,對其他園投入少,甚至不投入,造成了公辦園與民辦園、示范園與普通園的差距越來越大。如果完善考核和獎懲體系,增加道義取向,教育行政部門對幼兒園的經費投入會相對均衡。教育行政部門對各個階段教育的經費投入傾向,往往取決于政府的考核導向。在全國普遍重視經濟建設的時期,教育行政部門對容易出成果的其他階段教育增加投入,對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義務教育等予以優先考慮,學前教育一度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一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甚至撤并了許多生源少的農村幼兒園,擴大了入園難的范圍。近年來,中央開始重視社會事業的發展,教育行政部門加大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和考核力度,公辦園的建設得到加強,變賣公辦園的現象得到抑制,學前教育的入園率逐年回升,2012年達到了64.5%。(四)各級政府的行為取向政府一度以功利取向為主,對下級政府作出是否增加投入的選擇,對教育行政部門作出是否增加教育經費的選擇。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投入傾向取決于政績考核和獎懲體系、下級政府的工作業績。如果上級政府堅持以經濟為導向,功利性很強,那么上級政府一般會對經濟建設搞得好的下級政府增加投入,且往往要求這種投入用于經濟建設。如果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增加道義性,那么其考核和獎懲的指標體系中就會增加社會事業,對下級政府在社會事業當中的成效會給予獎勵和增加投入。上級政府對教育行政部門的投入傾向,取決于政府對教育行政部門政績考核的指標體系、責任追究的內容。在學前教育既無《學前教育法》予以保障,又未納入義務教育的情況下,我國各級政府以經濟建設為導向,注重功利性。為了完成發展經濟的指標任務,有的地方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很少,甚至盡量把學前教育推向市場,并將置換的經費用于經濟建設。近年來,各級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逐步增加了教育事業發展的指標,責任追究開始增加教育事業方面的內容,全國學前教育的制度建設得到加強,經費投入明顯增加,對困難家庭和弱勢地區的學前教育補助力度加大,學前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勢頭得到了抑制,行為取向的道義性增加。(五)社會組織的行為取向慈善型社會組織以道義性為主,企業型社會組織以功利性為主。本文主要研究社會組織在進行是否投入學前教育、是否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選擇時的行為取向。影響社會組織選擇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的政策、生源狀況。如果地方政府對社會辦園給予鼓勵甚至補助等優惠政策,且生源有保障,社會組織就愿意將經費投入到學前教育中。如果地方政府對社會辦園的支持和補助力度很小,且生源不足,社會組織就不愿增加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往往采用低成本、低質量運行的方式予以維持。這種情況在西部和農村地區比較多見。這表明社會組織在學前教育發展上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取向。

二、優化供需主體行為取向的建議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學前教育供需主體的行為取向是以功利性為主,使學前教育發展滯后于其他階段教育,而且發展不均衡,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園際差距很大。要破解這個困境,我國既要正視功利性,又要增加道義責任,使功利性與道義性平衡協調。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國需要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制度根源上下工夫,抓緊改革創新學前教育供給制度,從而為學前教育的普及提高、弱勢群體幫扶、均衡協調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一)建立道義責任的法律體系法制是保證。抓好學前教育的法律體系建設,能夠對學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予以強化和提升,能夠明確學前教育供需主體的權利義務,增強他們的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我國應盡早制訂《學前教育法》,并明確學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和管理責任作為重要內容,逐步提高上級政府的投入權重;要適時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通過有關法律增強學前教育的強制性,防止家長、幼兒園、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推卸提高入園率、提升辦園質量的責任;盡快建立和完善學前教育的配套制度,規范政府的管理行為、幼兒園的辦園行為、社會的參與行為;建立幼兒園的準入和退出制度、辦園標準制度、質量評估制度、教師建設制度、困難兒童幫扶制度。(二)健全道義責任的激勵機制激勵是動力。科學的管理機制是既要保證必要的功利性需求,又要增加必須的道義責任。只有功利性需求得到一定的保障,道義性責任才會產生和增加。因此,我國只有通過建立學前教育機構的基本權利制度,健全學前教育的補償和激勵機制,保障滿足供需主體適當的、合理的功利性需求,才能提高學前教育供需主體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充分調動他們對學前教育投入和管理的積極性。我國應該完善對困難地區學前教育的補助政策和扶助政策,縮小區域差距;加大對薄弱幼兒園建設的傾斜力度,縮小它們與優質幼兒園在硬件、師資、質量等方面的差距;加大對困難家庭幼兒免費入園的資助力度,充分調動家長送幼兒入園的積極性。對大力提高幼兒入園率,大力提高幼兒園辦園質量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獎勵的額度應高于新增成本。我國應把社會力量辦園作為學前教育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從法律上給予肯定和鼓勵,賦予其法定的投資權、收益權、處分權、獲獎權、受助權、平等權和有關義務。尤其是對于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的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國家應該像對待公辦園那樣給予同等的資金、設備、師資等方面的資助,使其更好地承擔起發展當地學前教育的道義責任。(三)完善道義責任的問責機制問責是壓力。沒有問責或問責力度不夠,有關主體就會偏重于功利性,不會主動增加道義責任。當前,我國首先應對有關主體不承擔道義責任、造成學前教育入園率提高慢甚至下降、發展不均衡未緩解甚至加重的行為嚴格問責;對各級政府偏重于發展經濟項目而削弱學前教育投入的行為,對于教育行政部門偏重其他階段教育投入而輕視學前教育、偏重公辦園而輕視民辦園、偏重示范園而輕視普通園、偏重城市園而輕視農村園的行為,對于家長偏重于解決家庭困難而放棄學前教育的行為,給予嚴格處罰;對于擠占、挪用學前教育經費的行為要追究法律責任;對于侵害民辦園的合法權、平等權的行為,要依法制止、糾正,甚至追究法律責任;對于只追求功利性,不承擔道義責任,使管理水平和辦園質量下滑的幼兒園,要嚴格按照準入和退出制度,該糾正的要糾正,該退出的必須退出。

作者:羅若飛單位: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