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公平理論基礎探討

時間:2022-12-21 03:06:59

導語:學前教育公平理論基礎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公平理論基礎探討

摘要:學前教育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關“公平”的話題是教育行業持久性注重的問題,也是家長關注的焦點。首先學前教育應該以法律為保障,在健全的法制體系下才能談及教育公平,其次是學前教育的倫理學基礎與經濟學基礎,在法律的維護下,學前教育應當以倫理學為支柱,在經濟學公平的理論基礎之上進行教育。本文主要就學前教育的理論基礎進行論述,通過提出學前教育的法學、倫理學、經濟學等理論基礎實施研究,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公平;理論基礎

當下學前教育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幼兒處在發展教育的關鍵期,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幼兒發展的“敏感區”等相關理論也說明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兒階段是個體發展的重要階段,發展具有不可逆性。當前學前教育問題頻繁突出,有關教育的公平性、怎樣實現公平等是教育的難題。以下主要就學前教育公平的理論基礎進行探討,來進行相關論述。

1學前教育公平的法學基礎

1.1法學基礎:教育就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范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要實現教育公平尤其是學前教育公平,首先是要立法,實現法律公平。我國憲法和相關教育法規定,公民在權利和義務上享有平等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都享有憲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所有公民都應該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有關教育法明確提出公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因而,學前教育應該是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實現教育的公平。如上公開課或者展示課不讓學習差的學生參加,即使是學習差的學生也有權參與基本的教學活動,使得學生失去了體驗公開課與教育的機會,教師的這種做法則是違背教師基本的育人原則,同時教師這種做法侵犯了學生的基本的受教育的權利。

1.2公平看待“現實差異”: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的懸殊,使得教育出現了“不公平”、“落差大”等一些現象。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人們實現了金錢、自由等公平追求,然而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出現,尤其是在教育上,家長普遍重視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尤其是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但是隨著家庭觀念、貧困差距等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教育普遍沒有實現“公平”。而對于這些問題,需要正確看待,作為個體,每個人接受教育的環境、獲取知識的能力、機會等都不同,不公平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需要客觀對待“現實差異”。比如有些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德智體美各項全能,在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而有些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則可能沒有接受較全面的教育,知識面較窄,相比之下能力較弱。這種情況需要教師客觀正確的對待,不能因為學生自身的差異,而“不公平”對待學生,教師應該一視同仁。

2學前教育公平的倫理學基礎

2.1實現人權平等:公平是人們追求的倫理標準和理想價值觀念,需要建立在道德體制下、人權公平的基礎上。應當以平等之心來對待他人,無關個人的金錢財富、地位、能力等,需站在人道主義的角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尊重每個人作為個體的生存權利、自由發展權利、人格平等權利等,實現人人平等、人權平等。幼兒作為一個個體,應該充分尊重其“差異性”,因而在學前教育中“個體獨立”也應該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尊重每一個幼兒的差異性,讓其在人權平等、人格平等的環境下發展。例如,學前教育中教師以幼兒的發展,如智力高低、語言能力等來作為評判標準,進而對于那些聰明的孩子高度重視,而對于那些相對能力低下的孩子則不關心,甚至“歧視”,教師的這種做法則違背了教師應有的師德,對于孩子沒有“人權平等”的教育。

2.2關愛弱勢群體:人作為個體有個體差異性,教育應當盡可能地幫助弱勢群體,如智力發育不良、先天性疾病、其他缺陷等群體,作為人都應該享有人權平等,尤其是在學前教育中,對于弱勢群體,教育應該多于關注與關愛,尊重其人格、受教育的權利。對于不同環境下生長的幼兒都應該一視同仁,不能有人格的歧視,實現倫理上的公平。如有些孩子天生智力低下,語言遲鈍,教師應該多于關心和引導。

3學前教育公平的經濟學基礎

3.1參與經濟活動的權利和機會公平:經濟公平即是要保障每個人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市場交換,受教育者應該實現“起跑線”公平,受教育的機會公平,使用公共資源的機會公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貧富差距懸殊,教育不公平是客觀存在的現象,而政府應該對此做出相應的調整,盡量減小這種差異性。學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包括教育資源的差異性,以及教育資源的分配、享用等。由于學校地域的限制、學校分布、地區貧富差距等使得教育資源難以實現公平、平等享有。如學生在參與一些競賽的時候,每個孩子應該有“均等”的機會,同時對于學校教育資源應該享有同等的機會,教師不應該剝奪每個孩子參與的權利與機會。

3.2“權力”與“金錢”為標準的差異:隨著人們對教育的普遍重視,學前教育中出現以“權力”、“金錢”為標準的教育規則,如部分地區的幼兒教育機構以家長的“社會權利”、“金錢財富”、“社會地位”等為標準來選擇接受教育的學生,幼兒處于發展的“關鍵期”、“敏感期”,這種“權力”與“金錢”為準則的教育浪潮沖擊下,使得幼兒從小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在幼兒的心中潛伏著“不公平”現象,使得其身心發展“扭曲”。教育公平是人的發展的起點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只有實現了教育公平、才會有社會公平的存在,教育應該實現地域地區、城鄉間利益公平。因此學前教育應該建立在人權平等、經濟公平的基礎之上。結束語:本文通過對學前教育公平的理論基礎的論述,來說明學前教育的法學、倫理學、經濟學等理論基礎的實質,闡述了學前教育中受教育公平的權利、競賽、機會平等權利、有限教育資源的共享權利等,通過一些社會熱點話題和現象進行了論述。學前教育應當最大化的實現人權平等、人格獨立等,有限教育資源應該實現共享,教育應當最大化的消除一切不平等,實現真正意義的平等。

作者:修歡 單位: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示范幼兒園

參考文獻:

[1]姚偉,邢春娥.學前教育公平的理論基礎[J].學前教育研究,2008(1).

[2]周燕,余文蕙.學前教育公平理論探析[J].探索•研究,2008(9).

[3]武嶺.公平與效率關系視域下的我國學前教育政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