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開設民間剪紙課程的探索
時間:2022-04-28 08:30:19
導語:學前教育開設民間剪紙課程的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間剪紙是美術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高等師范學校應結合教學實際,在學前教育專業開設民間剪紙課程。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制定課程標準,明確課程目標和內容;因地制宜,組建剪紙藝術工作室;定期開展剪紙競賽,開展相關課題研討等。
關鍵詞:民間剪紙;學前教育;美術教學
一、民間剪紙的特征和種類
剪紙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最古老的藝術樣式之一。新疆就曾出土了距今1500余年的剪紙作品(對馬團花、對猴團花)。剪紙是一種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以紙為材料進行創作的藝術,主要采用鏤空方法,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在表現手法上,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征、寓意等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民間剪紙主要是用作張貼、裝飾等。有的直接張貼于門窗、墻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墻花、燈籠花、紙扎花;有的用于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重陽旗等;有的作刺繡底樣,用于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等;有的則用于印染用,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門簾等。剪紙藝術是廣大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據地域特色,剪紙通常分為北方剪紙和南方剪紙。北方剪紙以剪為主,以刻為輔;南方剪紙則以刻為主,以剪為輔,它們各具特色。一般而言,北方剪紙表現粗獷豪放,南方剪紙具有纖細玲瓏的風格。江西的民間剪紙融合了兩者的特色,粗細有致、剛柔并濟,尤以瑞昌剪紙著稱。瑞昌剪紙構圖勻稱、造型生動,采用“非鏤空”的技法。剪紙題材十分廣泛,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勞動生活場景應有盡有,也包括神話故事、戲曲人物等。根據剪刻技巧分類,剪紙可分為陽刻剪紙、陰刻剪紙和剪影;根據其藝術形式,剪紙又可分為單色剪紙和復色剪紙;從折紙的方式上分有平面剪紙和折疊剪紙,等等。
二、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開設民間剪紙的必要性
(一)學前教育專業本身的需要學前教育專業是一種新型專業,旨在培養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知識、高素質的學前教師人才。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幼兒園專職教師、學前教育機構管理人員、社區幼兒教育服務人員、各類兒童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后的服務對象就是幼兒。幼兒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現代幼兒教育奠基人蒙臺梭利認為,幼兒階段教育的中心是養成,養成健康體魄、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動手動腦能力。教育的重心是活動。剪紙過程中的剪、刻、折等動作就是活動,它能夠鍛煉幼兒的肌肉,促進幼兒手部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剪紙圖案具有靈動性,將具象與抽象結合,能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另外,剪紙活動還能讓兒童學會感受美、表現美。一方面,剪紙的構圖與幼兒的思維是相吻合的。成年人看東西總是再現事物,而幼兒是主觀表現事物,事物在他們頭腦里是什么樣子,就把它表現為什么樣子,同時加入個人的感情。例如畫一只蝴蝶,為了表現其美麗,小孩子往往會把許多不相干的東西放在蝴蝶身上來創作他的作品。剪紙的表現手法與此非常相似,不分時間、空間,只要是作品需要的都會組合到一起。如流傳許久的作品“四季平安”,就是把不同時間段的四季花放在一個瓶子里,這種構圖正好與小朋友的構圖相吻合。另一方面,剪紙和幼兒作品都是主觀反映,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幼兒的作品會把自己要表現的東西畫得非常大、非常醒目。比如踢足球活動的主題,為表現能踢到球,小朋友會把球員的腳畫得很長很長,直至夠到球,而根本不會考慮比例問題,這在剪紙中也是經常使用的。(二)文化傳承的需要民間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是千百年來當地民眾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文化精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方式。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以及現代化科技的滲透,人們閑暇娛樂的方式出現了很大變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剪紙日漸式微。如此珍貴的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理應引起全社會廣泛的關注。高等師范學校開展美術教育,不僅僅是傳遞美術文化,還要主動承擔起弘揚、傳播與發展我國優秀民間藝術的責任,使其在傳承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實際上,目前在許多高師院校都在進行這一方面的嘗試,專門開設民間藝術課程或在美術課程中滲透剪紙藝術等內容,極大激發了學生對于民間藝術的認同感,有助于培育其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三)提升學生美術鑒賞和審美力的需要剪紙通過剪、刻的手法,展現規整、簡潔的作品形象,內容豐富并與生活息息相關,常常通過諧音、寓意、隱喻的方式來賦予造型上的象征意義,如蓮(連)笙(生)桂(貴)籽(子)。剪紙藝術傳承的是漢文化“以和為美”的藝術風格,注重形的生動悅目與和諧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在色彩上,大多以單色強調畫面的和諧和整體感,色彩與主題相一致,如以紅色表現婚慶的熱鬧氣氛,以白色體現哀婉悲慟。因此,學生欣賞民間剪紙藝術作品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發現美、感悟美、欣賞美的過程。學習民間剪紙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美術鑒賞與審美能力,在人格化、情感化的藝術作品中尋找真善美,體驗審美帶來的樂趣。
三、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開設民間剪紙的策略
(一)制定課程標準,明確課程目標和內容高職高專的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美術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主干課,其中民間剪紙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它是幼兒園實踐課的主干課,能夠訓練幼兒手與腦的協調能力。課程主要分為平面剪紙、團花剪紙和喜花剪紙等模塊,每一模塊以造型、設計、欣賞、評價4個環節開展教學。學生在了解和掌握剪紙的基本技能后,學會收集、處理資料,通過小組合作方式提高觀察能力、創作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鑒賞能力等。(二)因地制宜,組建剪紙藝術工作室工作室可以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聘用前期訓練良好的少數高年級學生為“師傅”,專業教師負責指導。制定工作室的相關章程,讓工作室成員和教師學有“章”法。工作室向全校學生開放,為他們提供場所、工具、材料、參考資料等,每周定期交流、展示。工作室的小組成員回到班級里,又能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營建濃厚的剪紙藝術氛圍,促進剪紙教學的全面開展。(三)定期開展剪紙競賽每學年開展2次剪紙競賽,設定一個大的主題,作品要求思想健康、積極向上,反映祖國大好河山、家鄉面貌、校容校貌、師生情趣均可。這種做法至少有三方面的益處:第一,能夠給參展的學生以成就感,極大激發他們對剪紙學習的興趣;第二,能起到宣傳、推廣的效果,讓大多數的學生了解這門藝術;第三,能夠培養全校師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素養,提升校園文化層次。(四)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瑞昌剪紙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可以組織部分學生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對瑞昌剪紙加以研究。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成立了3個小課題組,每個小組由5名學生組成,圍繞“瑞昌剪紙藝術形式研究”“瑞昌剪紙的歷史與發展現狀”“瑞昌剪紙的文化生態環境”“贛文化對瑞昌剪紙藝術的影響”等課題進行探究,從更寬廣的視角審視瑞昌剪紙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審美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作者:胡雙紅 單位: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呂勝中.中國民間剪紙(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2]蔡志榮.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M].蘭州:西北民族研究出版社,2012.
[3]柯鎮昌.論瑞昌剪紙中的常用動物意象及其民俗意蘊[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3,30(4):146-149.
[4]賈紅杏.鄉土美術與學校美術教育的歷史考察[J].藝海,2011(1):115-116.
- 上一篇:高校學前教育聲樂大班課教學之我見
- 下一篇:小學英語遠程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