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前教育三學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6-14 10:49:47
導語:高職學前教育三學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國家對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改革,學前教育專業只有提高學生新“國考”的通過率,才能體現其教學優勢所在,所以其人才培養體系需要進行調整以適應改革的需要。本文對在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衛生學(“三學”)三門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初探,通過“一融合、二實踐、三拓展、四評價”的教學模式保證“課證融合”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教學能力。
【關鍵詞】課證融合;學前教育;“三學”
一、實施“課證融合”背景分析
2012年之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獲得教師資格證的方式難度較低,這使得幼教的素質良莠不齊,也影響了證書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為此,2013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強調幼兒師范畢業生必須經過嚴格的國家資格考試才能拿到證書。然而,在2013~2017年組織的5次“國考”中,通過率僅為30%左右。對此,教育部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文件中強調:“要依據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及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把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將“國考”內容有效整合到課程教學中(“課證融合”),以保證學生拿下幼教的敲門磚。
二、“三學”教學問題和現狀分析
實施“課證融合”需根據“國考”的兩大內容(“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的具體指標對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經分析:“保教”考查模塊包括七個,如《學前教育原理》、《學前兒童發展》、《生活指導》、《教育評價》等,其中《學前教育原理》和《學前兒童發展》是重點,約各占三分之一;課程設置上,“保教”考查的是以“三學”為核心的理論課;考綱上,《學前教育原理》、《教育評價》指向學前教育學,《學前兒童發展》指向學前心理學,《生活指導》指向學前衛生學。因此,“三學”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但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和模式之下,“三學”課程設置問題突出:一是課程系統教學模式單一,過分強調“教師為主體”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二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足,難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三是課程考察評價體系單一,以學業成績為主,學生實際的教育教學能力并未有所體現[1]。因此,我們急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探索適應新“國考”和時展新要求教改之路。
三、“三學”教學改革措施探索
現狀之下,“三學”課程設置需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中心,形成“一融合、二實踐、三拓展、四評價”的新型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一融合”即實現課證融合。一方面將“國考”涉及到的知識點作為重點與教材進行精準銜接,重新梳理教學內容和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學生共同分析考點,教會學生把握出題者意圖,提升應試能力。一方面圍繞重要知識點,確立“保教知識與能力”考試大綱,分學科編制“三學”試題庫,或用于知識競賽,或用于平時作業練習。另一方面為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將課堂教學與其他職業資格證考試相融合,鼓勵其獲取多種職業資格證書。“二實踐”即重視實踐環節[1]。一方面課堂上注重理論和實踐的銜接,“知行合一”。例如:在教學中,采用三段式教學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其增強實踐能力;開設“三學”實訓室。另一方面積極構建校外實訓基地,與當地幼教機構展開合作,增加學生見、實習機會。“三拓展”即增加課外拓展的內容。身處互聯網時代、學習型社會,網絡學習(中國大學慕課等)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靈活的方式。為“三學”制定網絡學習制度,并納入平時成績考核機制。學生定期進行網絡學習,了解專業發展最新資訊,掌握幼兒園教育存在的實際問題,從而拓展“三學”課程的學習。“四評價”即制定“課證融合”評價體系。單一的卷面考核已不再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應采用多元立體考核評價機制。1.形成性評價機制: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是測評的主要方向,可以從學生的課堂評價、平時作業、網絡學習、實踐操作、實習評價等多維度進行。2.終結性評價機制: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最基本的能力,圍繞教資“幼兒園保教知識與能力”考試大綱中的重點內容進行考試,主要形式為閉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師資格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需與國家相關政策制度接軌,積極進行專業建設改革,為學前教育領域培養出新型現代化教育人才。而基于“課證融合”的“三學”教學模式改革,既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國考”通過率,又能切實提高其在幼教工作崗位上的實際能力,最終將大力推動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洋.學前教育專業“三學”問題及改善措施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4).
作者:石卉 單位:江蘇省金山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發展探討
- 下一篇:遠程教育基層分校跨區域合作路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