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高校學前教育課程的導入策略

時間:2022-11-19 10:13:33

導語:茶文化在高校學前教育課程的導入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文化在高校學前教育課程的導入策略

摘要:我國茶文化擁有數千年的歷史,蘊含著極其深厚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精神,在高校學前教育課程中靈活合理地導入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既有助于學生擴大視野,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品位,促進學生升華境界、修身養性。所以,有必要在高校學前教育課程中科學合理地融入茶文化。文章對高校學前教育課程中茶文化導入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其次對學前教育課程導入茶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最后提出合理有效的茶文化導入課程策略,希望高校能夠培育出知識技能出眾、綜合素養高的幼兒教師隊伍,為國內學前教育事業謀求突破與創新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同時,促進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實現世代傳承及大力弘揚。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課程;茶文化;課程導入

隨著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本著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我國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學前教育,而這即對學前教育教師的知識技能、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作為培育學前教育教師的重要基地,高校應在遵循《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更新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加強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在課程中靈活合理地融入包括茶文化等在內的優良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知識視野得到明顯開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大批優質的幼兒教師,促進國家教育事業持續發展。

1高校學前教育課程中引入茶文化的必要性

學前教育課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綜合體系,涉及到教育學、藝術技能、教育心理學等多門不同學科知識。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即種植了茶葉,逐步形成了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它追求中庸的儒家精神,強調淡泊名利,重視修行與內省,與我國當前大力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所以,有必要在高校學前教育課程中引入茶文化,此舉既能夠彌補高校學前教育過度強調藝術教育的不足,還能夠促進學生認識并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擴大文化視野、陶冶個人情操、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和心性,也有助于學生增進對民族的情感。

2高校學前教育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1專業課程重疊,過度強調技能訓練

學前教育專業知識比較復雜,涉及到多門學科,存在過度強調技能訓練、忽略傳統文化講授等問題,若不對專業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不與時俱進地更新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則會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脫節,影響其未來教授對象--幼兒思維的發散與拓展。

2.2公共基礎課程設置不科學

現階段,國內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均是由教務處根據國家規定及相關政策進行統一設置,本科、專科等院校往往會開設普通話、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公共課程,但是鮮少設置人文類、自然科學類課程,不利于校內學生、未來的幼師掌握基本的通識性知識,造成知識容量減少,難以開闊幼兒視野,也影響幼兒情感的豐富。

2.3藝術類課程設計不合理

學前教育專業的藝術類課程主要包括舞蹈、鋼琴、音樂基礎等,其授課教師主要以藝術專業教師為主,很少聘用專門的學前藝術類教師,造成課程教學側重于技能技巧的訓練,忽略了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對于學前教育藝術課程,應重視并強化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和發展,以藝術之美涵蓋于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將“兒童”回歸藝術課程之中,實現兒童藝術的返魅。

3高校學前教育課程中茶文化的導入策略

3.1在學前教育課程中導入茶道及茶藝等相關知識

當前,很多高校開設的學前教育課程都存在著過度強調技藝訓練、忽略文化學習的情況,既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也難以使其文化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茶文化博大精深,蘊含了茶道、茶藝等多種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知識。中國有言:“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羨仙人做茶人”。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品茶,王安石、陸羽等均書寫了諸多與茶相關的詩歌。茶道可理解為一種以茶為載體而存在的生活禮儀文化,對人們修身養性大有裨益。引導學生在烹茶、制茶、品茶的過程中習得禮儀之道、陶冶個人情操、提高道德修養。如何將茶道及茶藝等相關知識靈活合理地融入學前教育課程,可在學前教育專業增設“茶藝表演”課程。譬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通過講授知識、學生訓練等多種方式,向學生傳遞茶藝知識,引導他們在學習制茶工藝、泡茶工藝的過程中深刻地領略其中的“匠人”精神,增強審美情趣,獲得良好的精神體驗。此外,可在舞蹈、美術等課程中巧妙合理導入茶舞蹈、茶美術等內容,促進學生在習得專業技能的同時汲取茶文化精髓,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3.2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積極推進前置性茶文化教學

前置性教學通俗來講指的是“課前導入”,可以在正式開展學前教育的藝術技能教學之前,用底蘊深厚的茶文化作鋪墊,以此引申出即將開展的教學工作。茶文化中的顯性元素、隱性元素之間具有較強關聯性,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盡管可以在特定的器物上提煉出某些元素,不過不可脫離其特定的文化環境。所以,在開展前置性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茶文化熏陶。在開展以茶文化為主的前置性教學時,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譬如,在正式開展舞蹈教學之前,教師可先向學生講解關于茶文化的知識,促進學生加深對茶文化知識的了解,深刻領悟其中的茶精神,懂得“清、敬、怡、真”的內涵,升華個人道德境界。之后安排學生自行分組、自主設計一組融入茶文化的舞蹈動作,要求學生將其掌握的茶文化知識與舞蹈技能巧妙融合,根據學生實際表現進行打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其深刻地領悟茶文化并進一步提高舞蹈技能。

3.3開設與茶文化相關的公共課,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及文化素養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的國家之一,數千年的種茶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茶文化,在儒道釋三家哲學思想潛移默化的熏陶下,逐步發展為博大精深、形式多樣的文化形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涵蓋了雅俗共賞的文化意境,有助于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促進人們全面發展。第一,高校可在現有學前教育課程安排的基礎之上,開設與茶文化息息相關的公共課,鼓勵并引導校內學生積極參與公共課,在教師的專業講解中體會茶文化的內涵、深刻領悟其中的茶精神。在公共課上,教師應重視并強化對茶文化知識的詳細講解,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公共課,教師可適當地穿插趣味性較強的茶故事或者關于茶的典故,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國內不同地方的茶文化習俗。第二,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將茶文化課程納入學前教育必修課范疇,帶領學生系統全面地學習關于茶的基本知識及其各種發展形態,比如茶葉起源、茶藝、茶舞蹈等。此舉既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還能夠使得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簡單來講,茶文化不僅蘊含了道家淡泊、寧靜、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自然樸素精神追求,也切實體現了道家“貴天法真”的審美理想,同時,涵蓋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內涵等,學習茶文化有助于學生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引導學生逐步樹立起健康積極的價值理念,所以,本文認為,不僅要在學前教育課程中融入茶文化,也應在計算機、英語等其他專業課程中導入茶文化,促進更多大學生了解茶文化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增進民族自豪感,實現對中華民族優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3.4定期開展各種茶道文化活動,促進大學生的知識底蘊更加深厚

融入茶道精神的學前教育課程的開展高度依賴于的理論和實踐相聯系的教學形式,所以,高校在學前教育課程建設之中,不可單純地拘泥于課堂知識的灌輸,也需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認知能力、教學內容等科學合理地組織主題鮮明且極富教育意義的茶道文化活動,促進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過程中學習更多的茶文化知識,深入領悟其中的精神和內涵,潛移默化地提高個人思想境界。學校可在開設茶文化公共課程的同時,以“領悟茶道文化之精神魅力”為主題開展文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促進個人健康發展。譬如,在校內舉辦名師講座、茶藝欣賞等活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邀請權威的茶道專家前往大學進行專題演講,促進學生了解并掌握更多與茶道相關的知識、技能,深刻地領悟其中的內涵與精髓。也可組織學生前往茶館等場合進行調研和體驗,讓學生在茶文化氛圍濃郁的館內了解知識,鼓勵學生真切地體會茶館內品茶人士安靜、祥和的生活理念及方式,增進對茶文化的理解與領悟,豐富學生的茶道精神。國內很多高校制定的學前教育課程偏向于藝術技能類,比如美學教育、音樂教育等,鮮少安排茶文化等優良傳統文化的課程,不利于學生拓展文化視野、提高文化素養,而這也就直接決定了他們在踏出校園、進入幼兒園后無法為幼兒提供優質的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幼兒的全面發展。所以,高校應在學前教育課程中靈活合理地融入茶文化,教師也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掌握更多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促其充分發揮“紐帶”作用,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傳遞至幼兒,使得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得到世代傳承與弘揚。

參考文獻:

[1]許文靜,馮羿.茶文化視野下學前教育中的游戲課程發展[J].福建茶葉,2019(01):366-367.

[2]邊疆云.學前教育融入茶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徑探討[J].福建茶葉,2019(05):123-124.

[3]章朵澤.淺議茶文化在學前教育中的滲透[J].新智慧,2019(01):65-65.

[4]袁志紅,李建婷.高校茶文化課程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探索[J].廣東蠶業,2020(01):138-139+141.

[5]賴曉倩.地方高校轉型期間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及原因分析[J].人文之友,2019(04):80-81.

作者:楊喜艷 單位:山西應用科技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