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09:17:00
導語: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絡已經深深融入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網絡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嶄新的信息資源載體,網絡媒體擁有巨大的信息容量、生動形象的信息類型、高效快捷的信息檢索、簡便的存儲和攜帶方式等,正逐步取代書籍成為主要的信息載體,而基于網絡資源的學習,也將成為學校教學乃至個人終身學習的重要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1-8437(2009)2-0135-02
網絡環境下的課前學習:“我選擇,我喜歡”
課前學習是學生與學習目標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和積極性,可以提高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傳統學習過程中,學習媒體以書籍為主,學生接觸的信息主要是文字和少量圖片,信息對學生的視覺刺激和情感沖擊強度偏小,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足夠的興奮度,難以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計算機網絡環境為學習提供了多種信息媒體,形式多樣、內容生動的信息(文字、圖片、視頻、動畫、三維模型等),從多個角度不斷地對學生的感觀(視覺、聽覺)進行有效刺激,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狀態,而教師精心選擇的、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正面人物和正面事物,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健康發展也有著積極的同化作用。
網絡環境下的課前學習,是關注學習主體的個性發展、注重學習過程的差別化和選擇性的學習方式。在學習資源方面,學生可以選擇教材中或預習課件上提供的各種學習資料,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獲取更完整、更系統的學習資源,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學生提煉有用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應用的能力將逐步提高;在學習方式上,學生可以在教材和教師設定的學習框架中進行學習,也可以獨立設置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流程,并結合個人能力水平與興趣取向,適當延伸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構筑屬于自己的自主學習框架。這種從個人學情出發、結合個體需要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充實和完善其知識結構,有利于發現并發展學生的興趣與特長,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習慣,對于學生全面、持續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以蘇教版《化學反應原理》中“化學反應的焓變”為例,筆者設計了一個網絡環境下的課前學習課件,課件設置的學習框架如圖1。
框架中的必學內容的設置,目的是使學生在課前初步了解反應熱、熱化學方程式基礎知識,同時,通過觀看“神舟七號”的相關視頻、圖片,查閱國內外航天背景資料,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通過了解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高速發展,激發學生充滿自豪感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分析火箭推進劑的組成、對環境的影響及研制“綠色推進劑”的目的,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
而框架中的選學內容,主要面向對航天科技有濃厚興趣、有可能進入相關領域深造的學生而設置,目的是引領這部分學生進入充滿神奇也充滿荊棘的航天世界,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研究科學技術,并養成正確的科學研究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了解航天技術對國防軍事和人民生活的積極影響,贊賞科學技術改變生活的積極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獻身科學研究的積極態度;通過了解科學研究過程中“失敗是成功之母”,樹立正確的科學研究價值觀,正確認識科學探究過程中失敗的探索過程對于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認識科學研究過程中失敗與成功往往“只差分毫”,從而養成嚴謹、細致的科學研究作風。
在課前學習過程中,網絡強大的信息傳遞能力還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者學生的需要,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研究的內容、學習的形式、存在的疑問集中反饋給教師,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過程設計和實施,教學目的將更加明確,針對性更強。
2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一切盡在掌握”
課堂教學中,完整獲取學生的課堂反饋并準確分析其學習效果一直是個難題,通常的做法是,教師在有限的視覺范圍內,根據一部分學生的面部表情并憑借個人經驗進行判斷,或是通過對少數幾個學生的課堂調查進行教學效果評估。這種判斷和評估往往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片面性,特別是對于剛剛走上講壇的青年教師,容易高估或低估學生的接受能力,導致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與教學節奏的把握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脫離了學習主體。
網絡具有實時、高效傳遞信息的功能,可以實現點對面、點對點的信息傳遞與統計,教師不但能夠面向全體學生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資料,向部分學生提供個別輔導,而且還能通過網絡全面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進度、探究方案設計、探究過程及結論,在完成重點內容的學習過程后對全體學生課堂診斷并實時統計診斷結果,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饋,為教師實施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全面、準確的參考信息。
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課件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實時信息匯總分析2.1探究方案
學生完成探究方案設計后,通過網絡提交到教師端計算機,教師進行審閱,分析方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必要時通過網絡或直接向學生提出存在的問題或補充相關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主動改進、完善探究方案。
2.2探究進度
探究過程中,由于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存在差異,探究方案的合理性存在差異,探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也不盡相同,學生實現探究目的所需要的時間會有一定程度的差別。通過網絡對學生探究進度的匯總分析,教師就能夠較好地把握課堂節奏,盡可能地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要,讓更多的學生在構建知識和積累經驗的同時能夠充分體驗到探究的樂趣,享受獲得成功的喜悅。
2.3探究過程
學生把探究過程中預期目標、操作方法、實驗現象及其分析、探究結論、探究過程自我分析與評價等內容通過網絡真實、完整地加以記錄,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點評,及時發現探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予以糾正。
2.4學習效果
網絡課件中預設的檢測項目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診斷,診斷的結果(正確與否、存在的問題)和統計信息(正確率、做出正確分析的人數與名單、做出錯誤分析的人數與名單)通過網絡實時呈現在教師端微機或大屏幕上,教師在這些數據基礎上可以比較準確地評估課堂教學效果,必要時可以及時地調整教學的內容、重點、方法及節奏,以最大程度優化課堂教學。
以蘇教版《化學1》“鋁的氧化物與氫氧化物”為例,為了把握學生探究過程和檢測課堂學習效果,筆者在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設置了相應的信息反饋項目,結合反饋信息進行富有針對性的教學。
- 上一篇:綜治維穩宣傳年終活動工作總結
- 下一篇:國稅局戶籍清查年終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