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育對學生道德培養的現狀及影響論文

時間:2022-12-09 03:47:00

導語:網絡教育對學生道德培養的現狀及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教育對學生道德培養的現狀及影響論文

論文關鍵詞:網絡,大學生道德培養

論文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網絡對大學生道德培養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何使大學生能順利地適應新的網絡環境、抑制網絡對道德培養帶來的不利因素,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針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道德問題及現狀,在分析網絡對大學生道德培養的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使大學生適應網絡環境,提高網絡倫理道德的策略,對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健康成長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1引言

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從事學習、傳遞信息、交流情感,他們通過網絡聊天、游戲、上論壇、看電影、獲取信息,甚至開辦網站等。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不可缺少的一種生活方式。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開放信息傳遞系統,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都能在這里迅速傳播、碰撞和交融,大學生由于年齡、認知水平、教育程度和經驗等方面的局限,大多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穩定的人生觀,對爆炸的信息難以進行理性思考和價值判斷。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發達的網絡不遺余力地在網絡中擴大其思想文化影響沖擊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使他們的理想信念和倫理道德造成潛移默化的扭曲,侵蝕和消磨,另一方面,網絡本身是一種高科技手段,不僅吸引了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同時也吸引了許多盜竊分子,詐騙犯和故意破壞分子。例如有的黑客截取銀行賬號盜取巨額資金,有的大肆破壞政府及各種機構的網站,使它們不能正常工作,這些現象在大學生內也不乏其人。他們也曾充當黑客,有些大學生是出于好奇,更多的則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個人能力。一些大學生無視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法律要求,利用其掌握的網絡技術和知識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這類智能性犯罪對社會的危害尤其巨大,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確立的關鍵時期,這種道德沖突對他們的影響就更為明顯,因此研究網絡對大學生道德培養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2網絡環境下大學生道德的問題與現狀

道德是社會意識的以善惡評價為中心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網絡道德就是對信息時代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而發生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的倫理準則。網絡既對大學生道德培養有積極推進作用,又有負面的沖擊作用,這與我們的普通道德培養有較大差別,因此要區別對待和提出專門的措施進行研究。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讓大學生享受了高科技應用的便捷,但也帶來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問題,暴露了人類道德的負面陰影,如病毒和色情信息的傳播,黑客襲擊導致系統癱瘓等,這些對傳統的倫理道德提出了新的課題。

大學生在使用網絡過程中出現了大量不道德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①濫用網絡下載工具,降低了工作效率;②制作、傳播網絡病毒;③故意竊取、使用他人的勞動成果;④進行信息欺詐、傳播謠言、散布虛假信息;⑤人與人交往的情感淡化,社會責任感弱化;⑥技術崇拜過度,黑客意識泛化,進行惡意攻擊、騷擾;⑦論壇、聊天室侮辱、謾罵,網絡色情聊天;⑧窺探、傳播他人隱私;⑨盜用他人網絡賬號,假冒他人名義;⑩炒作色情、暴力、怪異等低俗內容。

對此,許多地區和學校采取建立“防火墻”或者把教育資源下載到學校的服務器上,利用局域網讓學生上網學習,被動地防止學生受到不良的影響,這種防范措施終究是暫時的,不能起到根本性的防范作用,只有從思想上對學生加強使用信息技術的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使他們在接受和傳播信息的時候,對社會要有高度的責任感。

3網絡對大學生道德培養的消極影響

3.1網絡對大學生已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沖擊

在網絡虛擬的社會里,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倫理思想都在網上交匯和碰撞,必然會加劇道德的沖突。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經常上網獲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統的知識,有時不但不能提高我們的知識,反而會退化,更有甚者還有不少人們因為無法處理過量的信息而患上“信息焦慮”等精神病。據英國的米德塞克斯大學的蒂姆萊貝教授統計,網上非學習信息有47%與色情暴力有關,一旦人們接觸到這些信息,那后果將不堪設想。由于網絡對人們特別是大學生具有無限吸引力,所以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沉溺于網絡,從而患上“網絡上癮癥”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這些大學生不要家人,不要同學,脫離現實生活,完全是一群有著程序化思維的類機器人。因此網絡社會對大學生已有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巨大的沖擊。

3.2網絡技術易于誘發大學生犯罪。導致社會倫理道德水平下降

網絡的快速、便利和虛擬的特點易于誘發大學生犯罪,甚至成為直接實施犯罪的工具,一方面,快速傳遞的大量乃至泛濫的信息中混雜著許多不道德、反道德的內容,侵犯著大學生的倫理道德心理,抑制了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導致大學生個體倫理道德和群體倫理道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網絡犯罪猖獗,毒化社會風氣。目前一些黑客危害國家、社會和公共安全,侵犯財產,妨礙社會秩序管理,肆意傳播計算機病毒、蠕蟲等,許多大學生甚至將黑客視為自己祟拜的英雄或偶像,把黑客的破壞作為展示自己網絡技術能力的機會,這不但嚴重地制約著網絡自身的發展,而且毒化了社會的倫理道德風氣。

3.3網絡技術有可能造成大學生知識匾乏及倫理道德素質下降

網絡己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大學生過多依賴網絡,就會造成書本閱讀、親身實踐、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弱化,這必然使大學生的知識水平下降。網絡信息爆炸并不等于知識爆炸,放棄書本閱讀和親身實踐,過度依賴電子媒介,就必然造成文化退步、知識匾乏。而且網絡閱讀材料的多媒體化會導致人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抽象能力、閱讀能力退步。網絡技術的發展己使地球成為“地球村”,而作為個體的大學生用于人際交往的時間將大大減少,具有社會溫情效應、家庭溫情效應的人際傳播機會過多的被剝奪,這有可能使大學生的社交能力下降,心理趨向封閉問。如果大學生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網絡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與隕落在網絡內容之中不能自拔,還會導致個人產生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問題。

4網絡對大學生道德培養的積極影響

4.1網絡社會使大學生的道德更容易展現

網絡改變了傳統的倫理道德交往模式,拓寬了大學生交往的空間,賦予人類交往以全新的內涵,深刻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是一個自由的空間,任何一個大學生都可以在網上信息,共享資源,露出本來的自我,因此網絡社會使大學生的道德更容易展現。大學生的交往不再只是傳統的面對面交往,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就任何內容和自己所關心的對象進行交流。網絡加快了大學生社會交往的速度,大幅度拓寬了倫理道德活動的范圍。由于網絡化倫理道德的交往是建立在虛擬空間上的,道德關系不僅僅是純熟人之間的善惡評價關系,大量陌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區、不同語言的人在網絡中發生著直接和間接的交往關系,這是傳統倫理學所無法囊括的,這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

4.2網絡交往拓展了倫理道德關系的空間

網絡化交往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呈現在大學生面前,使大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評價,拓寬了他們的社會認定范圍和程度。網絡化交往具有開放性、全球性和虛擬性的特點,它在人類進程中的價值和對倫理道德主題的塑造是前所未有的。當人們在平等、寬松的網絡化環境中感知和審視異質的倫理道德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并通過比較和選擇將之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準則時,個體高層次的自我需要就會得到滿足,其潛能和價值就會得到全面的展示,面對面交往形成的心理壓力隨之化解。平等、和諧和自由的網絡交往能使大學生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尊嚴,其心理、人格和意志品質將得到磨練和升華。

5網絡環境下提高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的措施

5.1以網絡主體道德培育為目標的措施

網絡道德是一項不同于傳統道德要求的新課題,在網絡空間中,最終決定網絡主體道德言行的是大學生自己的道德選擇。因而,網絡時代道德培育的目標不能僅僅停留在要求大學生接受幾條道德規范,形成怎樣的網絡理想人格上,而是在面臨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時,尊重他們的自我意識,幫助他們形成辨析、判斷的能力,指導他們選擇正確的路線,培養他們的道德主體陛。因此,網絡道德培育的目標應以培養道德主體為核心。具體來說,網絡主體道德培育的目標主要包括:①培養網絡主體自主的選擇判斷能力;②培養網絡主體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③培養網絡主體的自律意識和自我調適能力。只有培養網絡主體的道德主體性,才能促使整個網絡世界的健康發展。公務員之家

5.2規范網絡行為,營造網絡主體良好的道德成長環境

利用技術和法律手段來規范網絡行為,優化和凈化網絡環境,把自由市場化的網絡空間現狀改變為有一定秩序且能夠管理、監控的網絡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對網絡信息進行審查、選擇、過濾、監督,構筑網絡“防火墻”。其次,加強法律控制,用法律手段震懾網絡犯罪行為,鼓勵規范的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環境閣。第三,在網絡社會中形成揚善除惡、扶正驅邪的社會輿論氛圍。正確的社會輿論有倡導、鼓勵、強化網絡道德行為,抵制不良現象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國際社會輿論對網絡犯罪案件的大肆宣揚,使不少網民尤其是青少年認為網絡犯罪是一種智慧、能力與膽識的體現。因此,學校應大力倡導正確的網絡社會輿論,促進良好的網絡文化、道德環境的形成。

5.3正確引導網絡行為和道德

網絡技術是中性的,井無好與壞之分,技術負作用的產生在于科學技術的濫用、誤用,在于人類價值觀念的偏頗。為抑制網絡技術的負效應,必須把精神價值、倫理道德精神融入網絡技術發展的全過程。只有這樣,人類的活動才具有真、善、美的統一的性質。我們要把網絡技術的“可行”與倫理道德規范的“應該”結合起來,即使在能力上人們能夠做得到的行為在倫理道德上也有善惡之分。例如,從技術上講人類的許多技術是“可行”的,原子能技術已經“能夠”制造出摧毀整個地球的炸彈、克隆技術已經“能夠”復制出與原型一模一樣的個體,但人類沒有這樣做,不是因為“不能”,而是因為“不該”。網絡技術也是這樣,你“能夠”在網絡上橫沖直撞,但有些事,比如隨便散發不負責的信息、隨便闖入別人的電腦系統等,都屬于“不應該”之列。把技術所給人類提供的行為能力控制在倫理道德規范所允許的范圍之內,恰恰體現出確立網絡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的必要性,也符合倫理道德循序漸進的發展要求。

5.4關注人性的全面發展。使網絡技術與人的自由發展協調統一

網絡既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文化。當計算機網絡成為人們不可擺脫的一種生活方式時,人們就有權利要求它必須具備適應人性、滿足人性和關懷人性的品質,給網絡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網絡技術造成了人受制于技術,成為工具的奴隸,精神境界的追求變成了對物質的貪欲,人與人心靈的暢通就變成了個體自我心靈的封閉。人類在享受網絡科學技術恩惠的同時,也要付出文化退步、知識匾乏的代價,因此,不斷提高人類自身素質,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自覺地、有意識地調整自我發展的契機,實現大學生人生的價值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