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信息技術課教學方法的研討
時間:2022-05-05 05:17:00
導語:完善信息技術課教學方法的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培養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的公民。然而,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技能,培養信息素養的主陣地。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如果教學中能正確把握學生的差異性,把握教學方法的差異、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學生就能高效地掌握技能,形成信息素養。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迅速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廣泛重視,教育要培養出具有一定信息素養的學生,能對信息進行分析、交流、處理、解決。在信息社會大背景下,教師(特別是信息技術教師)責任責無旁貸,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課堂教學是學生知識能力形成的最重要途徑,課堂中不僅有教師答疑解惑、更有學習的伙伴,形成一個特殊的、很好的學習環境。每當學生在課堂中遇到困難,有教師的指導、同學的幫助,遇到的困難迎刃而解,這種雙邊交流合作的過程,就按照控制論的觀點,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一連串周而復始的“反饋——矯正”的閉合回路,才能獲得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但是“教有千法”,何種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起到最優化的效果呢?它們之間存在著差異嗎?如果有差異,到底有多大的差異?為什么會產生差異呢?這一系列的問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要素。因此教師要正確把握不同的教學方法之間的差異,才能保證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優化教學方法:
一、分析學情是優化教學方法的基礎
為了科學分析地分析何種教學方法適合何種學生,何種教學目標適合哪種教學方法,先對學生進行分析研究,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一)科學的研究方案給優化教學方法提供根據
A、方法:對實驗學生進行初測,然后進行實驗,最后進行測定。時間一個學年。
B、對象:學校四年級五個班,共275人。
C、實驗方法:對四年級的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初始狀態的測試,然后在教學中對不同班級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信息技術的情感培養、知識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最后進行測驗結果統計,統計好的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出運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生掌握的信息技術能力。
實驗步驟:a、對實驗的班級進行初測,計算出不同的班級的初始情況;
b、對不同的班級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
c、實施制定的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的實驗步驟,通過實驗操作,對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狀態地研究,得出以下材料以及材料分析。
(二)、分析研究結果給優化教學方法提供了選擇
根據不同的班級實行相對應的教學方法,有選擇的選定常見的教學方法,這五種教學方法分別是:A類(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方法)、B類(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C類(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D類(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E類(嘗試為主的教學的方法)。同樣地,以A類教學方法為主的學生稱之為A類學生,同理:分別是B類學生、C類學生、D類學生和E類學生。
下面從對學生信息技術情感培養、知識能力(知識掌握)和操作能力(基本技能)三方面入手,進行單方面的總體數據分析,進行分析。
1.五類學生在情感培養方面測試結果平均分的統計圖:
從此統計圖中可以看出五類學生的情感方面,總體上D類的學生總體上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比較濃厚;而其他幾類學生相對比較均衡,說明其他幾類教學方法在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的方面差異不明顯。
2.五類學生知識能力方面測試結果平均分統計圖:
此統計圖中可以看出五類學生的知識能力方面,C、E類學生在知識能力總體上要優于其他學生,說明這兩種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上的效果優于其他的教學方法,如果進行知識能力方面的培養C、E兩類教學方法比較好。
3.五類學生操作能力方面測試結果平均分統計圖:
此統計圖中可以看出五類學生的操作能力方面,總體情況相差不大,D類學生稍微優于其他學生,說明這種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方面效果較好。
4.五類學生情感培養方面測試結果標準差統計圖:
此圖說明:總體情況上說明E類學生的離散情況相對比較大,說明這類學生兩級分化程度比較大,喜歡信息技術的學生和不喜歡信息技術的學生在情感上表現的反差較大,這樣不利于我們的教學,我們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選擇的教學方法適合全體學生。
5.五類學生知識能力方面測試結果標準差統計圖:
此圖說明:總體情況上說明B類學生的離散情況相對比較大,說明這類學生兩級分化程度比較大,B類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情況表現的反差較大,自學為主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和不自覺地學習,對知識地積累相差是比較大的,因此知識能力方面產生了較大的反差。同樣的,這種教學方法相對于其他教學方法更顯得不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的全面提高。其他幾種教學方法的離散程度表現不大,表現較均衡。
6.五類學生操作能力方面測試結果標準差統計圖:
此圖說明:總體情況上說明C、D、E類學生在操作能力方面的離散情況相對比較大,E類學生在操作能力方面的離散程度最大,說明這幾類學生在操作能力方面兩級分化程度比較大,E類學生的操作能力離散程度最大,C、D、E類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時,認真的學生和不認真的學生在操作能力方面就明顯地顯現出來;B類學生在操作能力方面的離散程度小于其他的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自覺和不自覺地學習,雖然不同學生對知識地積累相差是比較大,但在總體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上相差不大,說明在自己的學習下,可能由于信息技術的操作性比較強,而且自學信息技術難度比較大等特殊的情況,總體在操作能力上表現比較均衡。
二、分析教學法差異是優化教學方法的根本
以上各種統計表和各種統計圖表明,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掌握的信息技術的知識、能力,在情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是由于不同的教學法形成的,因為不同的教學實現的教學效果是不一樣的,合理分析教學法的差異是優化教學方法的根本:
(一)任務驅動法:教師要在學習的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種目標細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把這個小目標再細化為一個個任務,這樣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生有這個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生必須親自上機時間操作,整堂課都圍繞實現這個任務目標而努力。培養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意識,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知識的接受能力,沒有老師大量時間的講解,學生在知識能力方面掌握表現一般,因為實現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并不是很扎實,因此教師進行任務的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任務的難易程度。在運用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中,設計的教學情景要求多樣化,以防學生對學習產生乏味情緒。同時盡量考慮到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自學法:因為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不僅要求學生很好地掌握信息技術地理論知識,而且,把所學地知識應用于操作實踐之中去,立即可以在生活實際問題中得到檢驗。然而,信息技術有很強的邏輯性、處理問題要求周密、嚴謹;同時,信息技術有藝術感覺能力的要求,比如:處理畫圖和動畫,形象地設計,審美水平地體現。這些都影響著學生整個信息技術地能力。通過自學信息技術雖然能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但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較薄落,缺少練習的時間,學生需要把大量的時間應用于知識的理解,相對來說,他的練習時間就減少了。還有枯燥乏味的自學,很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有少部分學習很認真或者對信息技術很有興趣的學生能較好掌握,但這樣的教學離我們全體的素質教育相差太遠。
(三)講授法:是教師對知識進行系統地講解,是一種最常用和最古老的教學方法,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論證、生動形象的描述,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中獲得較為全面系統的知識。同樣新興地信息技術學科,特別是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地教學(比如: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的組成原理、還有一些計算機操作知識等方面的講解),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方法,這樣的教學對知識能力的培養明顯優于其他的教學方法。但教師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知識講解的同時,盡量縮短時間,如果講解的時間過長造就縮短了學生練習的時間,這樣,學生的練習時間相對減少,操作能力方面的培養就不能顯露出來。
(四)討論法:由于信息技術課中能夠給學生帶來很多美妙的動畫、漂亮的圖片、和一些很有創意的編排等等,這樣學生都能積極參加教學活動,集思廣益,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洗過扭曲,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下,提高學生學習的情緒,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能把以前的知識運用起來,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因此,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情感表現和操作能力方面表現出很明顯的差異,說明學生比較喜歡這種教學方法,喜歡寬松的學習環境,能和自己的同學討論學習,當然這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也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學生很多課的學習完全憑借自己的興趣,學生地主要特點是好奇、好動、喜歡新奇、有趣地事物,這些是為學生探討、創造提供有利地源泉,俗話說:興趣是最好地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學生知識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
(五)嘗試教學:讓學生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學生的操作水平比較好,因為通過嘗試練習,能知道自己在哪個方面存在著問題,心中產生的疑惑,再通過老師的講解示范,學生的聽課效果就更加認真了,掌握情況較好,也能培炎學生的積極性。作但由于大量時間的練習,學習基本知識的時間顯得比較緊張。同時如果學生的學習不是很自覺,就浪費一些嘗試練習的時間,因此,學生間的能力差異程度較大,容易出現兩級分化現象,教學中要盡量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
以上是信息技術學科常用的教學方法,但在平時中各種教學方法之間并非獨立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進一步提高獲取、處理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選擇是優化教學方法的體現
教學內容是學生掌握信息技術,行成信息素養的載體,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要吃透教材,領會教材教學內容的編排意圖,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考慮學生實際,做到密度恰當、難易適當。教師要善于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知識性比較強的,比較抽象的內容可以選擇講解法,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很快地理解內容,例如: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信息的傳遞、pascal語言、C語言等,這些內容枯燥乏味,只能選擇講授法讓學生理解,以至于不易失去趣味。對于一些操作性強的內容,比如“作曲大師、ACDSEE、powerpoint、word、動畫制作等,可以選擇一些嘗試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技能。
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高效掌握技能,培養信息素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智能水平、生活經驗、學習習慣等,都是選擇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調查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了解各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以及根據教學內容,合理正確選擇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方法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綜合考慮,充分考慮各種相關因素,才能達到理想的程度。
參考文獻:
1、《教育新理念》袁振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2、《現在教育技術》祝智庭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3、《教育統計學》王孝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教學論》李秉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素質教育實施方法》崔相錄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上一篇:透析學習外語越早越好嗎
- 下一篇:黨務工作者創先爭優學習感悟
精品范文
3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