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育在傳統文化課程的作用
時間:2022-03-09 10:11:47
導語:信息技術教育在傳統文化課程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當前的教育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課程的結合現狀來看,唯有傳統文化專項課程由于具有具體的動手操作,師生交互良好,動手動腦相結合,符合教育規律,又有無數APP可供教學中使用,文化專項課程(如圍棋麻將等棋牌類、剪紙中國結等手工類、古箏大鼓等于樂器類、毽子等運動類)可以預見未來,必定借助教育信息技術有大規模發展,甚至可能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一、關鍵詞界定、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基本現狀
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能列入小學課本,作為小學校本課程并冠以中國傳統文化名稱的課程大致有以下三類:1.以傳統文化命名的課本,以介紹傳統文化為核心目的的課程。(在本文簡稱文化介紹課程)2.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二十四孝等以品德教育為核心內容的課程。其中有以國學課程為主。也有叫做經典課程。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本文簡稱國學課程)3.圍棋麻將等棋牌類、剪紙中國結等手工類、古箏大鼓等于樂器類、國畫書法等美術類、毽子鞠蹴等運動類。這一門類涵蓋的種類極多。常常與動手相結合。(本文簡稱文化專項課程)
二、信息技術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的現狀
按照信息技術在課程中介入的深淺,我們可以大致分為三個層次。1.課件層次。課件通常是ppt,極少有其他格式。內容以文字和圖片視頻為主,極少交互。僅從課件的角度的評論也是比較低級的層次。在國學課中,大部分課件也都是這個層次,并且由于國學課自身的特點,課件普及率不如文化介紹課,交互更少。單從課件角度,質量差,品質低。2.成套課件層次、關注互動層次。文化介紹課程和國學課程的課程特點決定了幾乎沒有互動。這兩類課程均是單方面灌輸為主要教學手段的。其中文化介紹還好一些。因為有部分老師會讓學生使用互聯網收集文化資料,做成ppt展示。而國學課程則交互非常貧乏。真正有交互的教育信息技術,大多集中在文化專項課程中。這些課程大多數本身就帶有交互,是動手課程。3.專用軟件開發層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圍棋和象棋、音樂學習。這兩個課程不僅有大量的專業對弈軟件(含手機APP和電腦單機版,網絡版,對戰版),甚至發展出收費版(聯眾,qq游戲)和專業的教學版。這些專業版的版權幾乎都是社會辦學的產物。其中圍棋教學版軟件的多個版本都是社會辦學的圍棋學校開發的。另外,廣義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軟件其實更多,大量測猜字謎,歇后語,包括識字認字,古文古詩,民間故事,民歌、剪紙等專業的蘋果安卓APP,在網上被劃分為益智游戲,或者教育軟件,其實都可以劃歸到傳統文化專業軟件范疇中。在文化專項課程中,由于帶有獨特的地方韻味異域情懷,還包括成就感的激勵,作品中常有個性化的東西閃現,教師也善于積累學生作品完善到課程中甚至有的收獲了大批外國學生。
三、中國教育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沖突與合作
大部分希望信息技術參與到傳統文化弘揚的人其實都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就是他們本質上是“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的擁護者。而中西文化的沖突的深層次原因卻所無法解決。然而,沖突與合作并存,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文化專項課程卻幾乎能與信息技術完美結合。我們甚至應該以更加現代化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文化中的糟粕。
四、中國教育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教育未來展望
從當前的教育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課程的結合現狀來看,唯有文化專項課程是有可能在未來借助于教育信息技術走的更遠的課程。而典型的文化介紹課程會具有強大的慣性,會作為文化普及課保留下來,但發展到前景不會特別大。在國學課程中,我不排除高年齡段有些比較深入的課程(能接觸到文化理論精髓)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在低年齡段,特別是小學課程,開設以背誦、記憶、規訓為主的課程是難以借助教育信息技術前行的。
相比之下,傳統文化專項課程由于具有具體的動手操作,師生交互良好,動手動腦相結合,符合教育規律,又有無數APP可供教學中使用,可以預見未來,必定有大規模發展,甚至可能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作者:劉丹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昆山學校
- 上一篇:信息化教學設計在職業教育的運用
- 下一篇: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融合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