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融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分析
時間:2022-03-04 03:56:46
導語:信息技術融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在高職教育中非常普遍,但目前信息化教學往往還只是停留在課程教學領域,學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學習知識技能也往往局限課程教學。文章以人才培養過程為主線,把新興信息技術進行融合,使人才培養和信息化教育互相滲透,有的放矢,進一步增強信息化教育的效果,同時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新興信息技術;高職;信息化教育;人才培養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要增強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常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的前提,這需要通過人才培養全過程得以實現,因此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必須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一、高職教育信息化需求分析
信息化技術的使用與普及針對于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具體的信息化實現方向入手,如表1所示。
信息化教學不是單純將信息化技術和教學內容相加,而需要技術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有機融合,人才培養要建立在明確企業背景、企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上來確定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制定、課堂教學等環節。新興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定位更準確、更有針對性。
三、人才培養新興信息技術的融入
信息化手段目前在教學中應用也比較普及,但是往往是比較簡單的信息化手段,下面對信息化手段進行分析,前面五種是目前教學中普遍采用的,后面幾種是新興信息技術。1.情境化教學素材。運用圖片、視頻、Flash互動動畫等多媒體技術創設接近實際的情境進行學習,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的有關知識、經驗和表象。這種方式能夠抓住人們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其中的故事能引起學生的反思,可以將抽象難懂的知識、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直觀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和記憶。2.思維導圖。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教師開啟大腦的無限潛能,進行教學組織與設計。3.微課。目前在教學中普遍采用,編排錄制教學視頻,教師講解知識點、技能點、工藝流程,或者教師演示動作技能、操作流程等,老師們可以自己制作相關的教學微課,便于學生課內外反復學習。4.輔助教學軟件。微信、微博、QQ群、主題網站和教學輔助平臺等互聯網+技術,也可以作為教學學習、練習、測試的平臺,用于幫助記憶、熟練技能、系統學習的載體,可以是一個網站,可以是一個軟件,也可以是一個APP。例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網、百斬詞APP等。5.計算機仿真軟件。為了解決實訓教學中經常碰到的“進不去、看不見、動不了、難再現”等問題或者安全、保密等要求不能實地實訓,采用計算機仿真軟件進行學習和練習,是有效的技術應用,目前在各個專業都有針對性的教學仿真軟件,例如華為公司研發的虛擬仿真軟件eNSP。6.全息投影技術。全息投影技術通過立體投影,直觀呈現立體式、微觀結構、動態變化的狀態,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學生可以帶上全息眼鏡,走進學習環境中,去身臨其境地接觸以前無法看到的場景,這讓學習不再是傳統的枯燥的文字呈現或者是固定的圖像呈現,它可以把一些用文字、圖片描述的內容情景化,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不再被動地學習知識,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7.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將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聯系一起,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管理、評價。例如在一些實驗儀器上裝上藍牙發送裝置,通過配套的移動端軟件,收集每個學生操作的動作順序、相關參數等信息,記錄、分析、診斷、評價學生操作過程。8.云計算。云計算的作用就在于將海量數據集中存儲和處理,在安全體系的支持下,云平臺提供系統調度使用的各類資源,包括虛擬化的知識庫資源、數據庫資源、存儲資源以及工具軟件資源和計算資源等,同時在云平臺下可以提供各種應用,如各類管理系統、數字圖書館等,云計算技術在智慧校園建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9.大數據。大數據的作用就在于將云計算中的采集的教學過程數據、師生交互數據、系統日志數據等海量數據根據不同的需求深入分析和挖掘,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授課效果進行預判,并觸發教師、學生進行適應性調整,從而達教學效果和目標。教師利用各種數據,對考核結果、學生學習行為進行統計分析,教育大數據在服務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教師的個性化教學資源分配,學習效果評價和教育決策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優勢,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10.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運用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功能延伸人的大腦工作,以此幫助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本質功能上來說,智能導師也是個性化教學的一種方式,它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來實現智能輔導教學的過程。基于智能輔導系統的教學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模擬“家教”的行為,允許學生與計算機進行雙向問答式對話的過程。11.虛擬教學環境。虛擬教學環境是對現實教學環境的模擬和補充,它打破了時間、空間、人物、物體、圖像之間的界限,可以任意的組織和發揮,構建虛擬的教學環境,在教學的過程中虛擬課堂、虛擬實驗室虛擬職場。
四、人才培養過程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企業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數據挖掘、數據集成、數據交換和數據統計分析等技術手段,對企業個體的微觀表現進行量化,通過數據的全方位對比展示,揭示企業的崗位需求、能力需求,通過數據分析利用思維導圖構建課程體系、課程標準以及考核標準。通過把上述新興信息技術AR、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教學環境等與教學手段相結合,可以解決教學中現存的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缺少實踐、教學沒有針對性等問題。通過大數據收集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學習水平和行為表現,發現學生思想、心態與行為的變化情況,分析出每個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教育輔導和學習決策支持,人才培養全過程和新興信息技術結合。讓新興技術服務于教學,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互聯網+教育、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教育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逐步改變高職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這也為人才培養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教育的手段會越來越多,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會出現更多的新訴求。希望本文對新興信息技術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融合應用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未來在新興信息化技術還在不斷涌現的趨勢中,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在每個階段、每個環節能夠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充分實現跟信息化相融合的智慧教育。
【參考文獻】
[1]曲艷紅.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M].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
[2]袁曉玲.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教材(初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王輝,孫建波,楊井飛.淺析新興信息技術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9).
作者:杜朝暉 單位: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信息技術與小學教育教學的融合
- 下一篇:教育數據挖掘和信息技術教學診斷探索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