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信息技術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1 11:36:00
導語:語文信息技術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使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支撐。現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幾點做法闡述如下:
一、巧用多媒體課件---語文課堂更為精彩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3.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借助網絡優勢---學生視野更為開闊
1.豐富課外閱讀
2.搜集處理信息
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魅力、豐富的形式,給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語文課堂精彩無限。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整合
魅力無窮精彩無限
----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使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支撐。現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幾點做法闡述如下:
一、巧用多媒體課件---語文課堂更為精彩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趨向,它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動力”因此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興趣。而多媒體課件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為一體,新穎、富有童趣,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更具吸引力。
如教《黃山奇石》一課時,黃山風景區無數的奇石,神奇的景色,是那么的令人向往。但對于學生來說,從未見過,很難想象,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優勢,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和作者一起去游覽黃山,欣賞那里奇麗的風光.隨著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學生的興致油然而生。他們被那些奇形怪狀的巖石而吸引,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詞語”可見,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發展特征,創設特定的情境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
如學習口語交際《找春天》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個與大自然事物對話的情境,小朋友和河里的蝌蚪、果樹上的紅花、地上的小草……進行了有趣的對話。這樣生動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學生一下子被帶入到春天的大自然中去了,不用老師多說,學生已爭先恐后地發言了:“毛毛細雨飄下來”,“天氣變得暖和起來”栁樹抽枝了,“小草發芽了,大地像鋪上了一層地毯”……在愉快的情境中,學生們說話的積極性大增,語言也格外優美。這種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的語文教學情境,使語文課堂更具豐富性、趣味性,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
3.突破教學重難點
語文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教師總會絞盡腦汁去設計突破的方法,但有些重難點光靠教師的語言是很難解釋清楚的。而多媒體課件以其獨特的魅力首領風騷:化難為易、變抽象為直觀。課文中的文字與鮮明的視聽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感官作用于大腦,學生易理解、記得牢。教《地球爺爺的手》一文時,“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是文章的重難點,為了突破它,教師采用了三部曲:首先是播放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動畫,讓學生初步感知;接著出示“地心引力簡易說明圖”,生動、形象、直觀地告訴學生“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最后教師適時引導:如果地球沒有了地心引力,你們猜會出現什么情況?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然后教師再放太空生活的錄像讓學生去觀察,有趣的太空生活、老師聲情并茂的講解,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在他們的腦海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文章,體會句子深刻的含義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教師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感悟。
教學片斷如下:
“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
師:讀了這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體會到了……(學生的回答不著邊際)
師:誰來說說“藍盔”?(這時候學生一臉茫然)
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藍盔”圖案并講解:維和部隊士兵均統一著藍色灰帽或藍色貝雷帽,上有聯合國英文縮寫“UN”(藍色象征和平)。
師:再讀這句話,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生:藍色象征和平,我體會到了爸爸對維和行動充滿了信心,對和平充滿了向往。
這句話含義較深,如何理解,“藍盔”一詞是關鍵,通過課件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提高了學習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網絡優勢---學生視野更為開闊
1.豐富課外閱讀
崔巒同志在《大力改進小學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語文是最開放的,應該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使其成為一泓活水,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閱讀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長才干,學做人。”對于小學生來說,僅課堂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除了課本中的閱讀資料外還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資料,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閱讀信息,讓他們從網上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既節省了時間和費用,又豐富了知識、培養了課外獲取信息的能力。
如教學《草船借箭》、《將相和》后讓學生去閱讀學生版《三國演義》;學完《丑小鴨》就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的童話;《黃山奇石》一課結束后,又讓學生查找有關描寫中國名勝古跡的文章來欣賞。教學《賣火柴的小姑娘》后,教師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選》。
實踐證明:語文閱讀教學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網絡資源為學生廣泛閱讀提供了便利,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展了知識,開闊了視野。
2.搜集處理信息
“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適合學生利用網絡查找相關資料,如:《觀潮》《太陽》《海底世界》《富饒的西沙群島》等。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出書本和課堂,利用網絡手段,廣泛地收集資料,把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聯系起來,以促進課內知識的消化、吸收和遷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如學習《北京亮起來了》,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初步了解北京的變化,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成果,他們有的搜集了圖片;有的找來了文字資料;還有的做了剪帖畫,內容豐富多彩。計算機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鍛煉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為了讓學生體會世界并不太平、戰爭是多么的殘酷。教師課前讓同學們收集了一些資料。課堂上,他們將自己搜集到的圖片、文字在小組進行了交流。戰爭讓母親悲痛欲絕,婦女孩子流離失所,戰場上尸體遍野。看到這一張張凄慘的畫面和這一組組驚人的數據,學生從內心發出了感慨:戰爭太殘酷了,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另外教師要多設計一些開放的,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的作業。例如:布置學生制作電腦小報、繪制電腦圖案,在制作過程中,學生要尋找大量資料,要進行篩選、排版、打字等,整個過程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魅力、豐富的形式,給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語文課堂精彩無限。
參考文獻: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精品范文
10語文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