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提高小學課外閱讀能力的策略

時間:2022-03-26 03:27:00

導語:解析提高小學課外閱讀能力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析提高小學課外閱讀能力的策略

摘要:有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對寫作來說尤為重要,平時要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來;多思了,下筆如有神,洋洋灑灑,一揮而就。目前學生的課外閱讀還是相當貧乏的,特別是農村小學生閱讀現象更為嚴重。提高農村小學課外閱讀能力策略:讓學生有書讀;讓學生有興趣讀;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教師要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

關鍵詞:提高農村小學課外閱讀能力策略

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有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對寫作來說尤為重要。我們往往會發現,小學生的作文程度差異明顯,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總有那么一些同學的作文讓老師都拍案叫絕。稍作了解,便會發現,這些同學之所以“會寫”,完全緣于他們已養成了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平時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來;多思了,下筆如有神,洋洋灑灑,一揮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學,總是非常羨慕那些作文屢屢被拿來當范文的同學,但卻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葉圣陶曾說過:“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這段話明示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養成有課外閱讀的習慣,僅靠四十分鐘的閱讀教學課是不夠的,必須將閱讀延伸到課外。在現行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

但我們應該現實地看到,學生的課外閱讀還是相當貧乏的,特別是農村小學生閱讀現象更為嚴重。

一、農村小學課外閱讀現狀

1、不會讀、不想讀;拿起書來,無從讀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沒有收獲,也沒有嘗到閱讀的樂趣,所以不想讀。隨著電視、電影、網絡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學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時間,去面對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體幾乎奪去了學生所有的課外學習時間。從而使本來就不足的課外書也往往積滿了灰土。

2、沒有時間讀;這是教師留給學生的作業過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減負的同時,大量的習題,重復的練習,仍充塞了學生的空間。

3、沒有書讀;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的、緊跟時代的課外書籍十分缺乏;學校的圖書室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只在數量而未在質量上進行圖書配備,大大影響了農村孩子的閱讀量;家中沒有藏書,或者沒有合適的書。究其原因,一是因市場上的課外書越來越貴,少則十元左右,多則上百元。許多家長也都表示,雖然每次進城都要到書店轉一轉,可孩子喜歡的書往往因太貴而不得不放棄購買,使孩子只能望“書”興嘆。二是許多學生家長,沒有經驗,在擇書時有些盲目,或是書目過于單一絕大多數家長以買作文選為主,造成閱讀面狹窄;或是盲目聽從孩子的意見,選擇了一些要求過高或過低的書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書籍也出現在孩子的書桌上。

二、提高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策略

面對這些現象學校、教師又該做些什么呢?

1、讓學生有書讀;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挑選圖書室較好的圖書,在教室內設立圖書角,每月更換一次,供學生借閱。同時,利用家長會等機會,經常向家長宣傳讓孩子多看課外書的重要性,針對有些家長不知道何種課外讀物適合自己孩子閱讀的情況,同時也為了避免一些不良讀物對學生的影響,列出一些刊物名稱供家長參考,使每位家長所購買的書能少而精。然后,發動學生推薦自己擁有的最喜歡的一本書,存放在圖書角,登記編號,設專人保管,互相借閱,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家長花較少的錢讓子女看更多的書。

2、讓學生有興趣讀;小學生年幼無知,頭腦簡單,思維能力相對低下,再加上貪玩好動,對讀書不可能頃刻間就“如饑似渴”必須循循善誘,逐步培養興趣。

2.1教師的閱讀情感對于學生有著一種極為重要的熏陶作用。課堂中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對學生起著一種巨大的感染力,學生能從中體會到讀書之樂、之趣,之令人陶醉,點燃起閱讀的情感之火。陶行知先生說:“熏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尤以熏染為更重要。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閱讀的愛。

2.2在平時的課內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如:講授《草船借箭》這課時,講述一下《三國演義》的故事梗概,并在課堂上講一兩個有關這本書上的故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向他們推薦《安徒生童話選》逐步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2.3抓住學生興趣點,及時推薦讀物。小學生對小動物、植物大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常會問老師許多問題如:螞蟻為什么不會迷路?水仙為什么只喝水也能開花?……每當這時,教師就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有關課外書,如《植物王國》、《動物之謎》等,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滿足自己的探究欲望,從而體會到讀課外書的樂趣。

2.4給予機會,展示閱讀成果。當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以后,為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也為了獲取他們課外閱讀效果的反饋信息,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如摘錄名人名言,舉辦名人名言展,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自己的童話、故事;舉行童話故事講、續寫比賽;給童話添上插圖。

每學期期末舉行“我喜愛的一本課外書”介紹會。通過領略成功的喜悅以鞏固學生的興趣。

3、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在培養學生讀書興趣的同時,注重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的培養,既要教給恰當的讀書方法,還要注重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讓課外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自身需求。

3.1結合平時課內閱讀教學傳授學習方法。課內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取課外閱讀方法的重要途徑,因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這種方法針對性強,學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3.2介紹行之有效的課外讀書方法;閱讀方法一般包括精讀、略讀。精讀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模,再閱讀全文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瀏覽全文,綜述大意。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常用的是略讀。根據閱讀目標的不同,我們又可以把略讀分為游覽式讀書法和篩選式讀書法。培養學生閱讀方法,我們要遵循課內帶課外,扶放相結合的原則,切忌拔苗助長。要讓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順序,即先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然后精讀品析,最后評議摘錄。

3.3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詞好句,科學珍聞,生活常識等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提綱型:在讀過一本讀物后,把其中的要點或基本內容提綱挈領寫下來,掌握讀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路,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讀完一本讀物后,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及感想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續編故事,改寫故事,發展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我們要通過提示范例,摘錄講評,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學生做筆記的能力。

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極大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