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落實素質教育

時間:2022-12-07 11:49:00

導語:小學教育教學落實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教學落實素質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對新的形勢,由于主觀和客觀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相對滯后,影響了青少年的發展,不能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而今,“素質教育”進一步被確定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長遠方針,成為我國各級各類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那么,素質教育有什么價值呢?他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的自身發展為目的;他強調學生有個性的發展;他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發展性;他是指向大眾主義的教學。可是,在現今的教學中我們真正落實了素質教育嗎?

我認為現行的小學素質教育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教育沒有根本區別;還是以主要學科的教學質量為衡量師生的唯一標準。其余學科形同虛設。現在的小學生想在自己喜歡的學科得到發展,就只能花錢,并且占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上各種培訓班;既花錢又占用玩的時間,甚至某些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上所謂“好的學校”、“重點班”“培訓班”花費巨額費用,當然有一部份是家長強加到自己身上的。其實他們都是“應試教育”和追求升學率的受害者。作為教師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主要學科的教學中,輔導差生上,而對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也是一種扼殺。大部分教師對其余學科不重視,甚至用來上主要學科;因為學校只考核主要學科的教學質量。試問是不是每一位學生都對主要學科感興趣,都能學得很好,我想是不可能的。一個小學生他可能只對某一、兩個學科非常有興趣、有潛能。為什么我們教育部門不遵循學生的個體發展規律呢?那么,既要保證教學質量,又要培養學生個體素質,能不能找到平衡點呢!我想談一點自己的想法。

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完善評價體系。

要真正落實素質教育,教育行政部門要為學校和教師營造實施素質教育的土壤,必須打碎“應試教育”的桎桔,徹底改革教育評價制度。正因為傳統教育觀念、評價體系還在左右著我們的教師與課堂,致使一些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關鍵還在于沒有擺脫應試與升學的壓力,害怕影響升學率。然而,素質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培養創新人才。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的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創新人才的培養對于我們國家、我們的教育是一刻也不能耽誤的大事。因此,要徹底改變以分數定優劣的評價方法。

我們現行的小學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和基本要求對教學活動過程及效果所作出的價值判斷。長期以來,我們是一手“硬”、一手“軟”,即教學過程的評價看的重,對教學過程的評價重視不夠,而對結果的評價往往都是采取封閉單一的考試評價模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應試。教師平時教學講究實用,強調落實,教師語言文字注人的多,學生自主探索求知的少,教學周而復始,缺少發展后進與活力。而我們看到的各種競賽課的教學雖然成功了,但教師平時的教學難以做到。加之,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和某些功利性因素的影響,使評價的目的走了樣,價值觀發生了傾斜。從這個意義上講,評價具有導向性。在此,我談談如何對小學教學進行評價:

(一)對教師的評價:

1、對參加筆試的學科,如:語、數、英,我們就應該以一分三率來評價。但是我認為學生成績只能占教師評價的50%左右來評價。因為在這些方面每個班只有一部分學生對這一學科才可能有興趣。對于任課教師而言,他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這部分學生。

2、同樣,其他非統考學科,如:美術、音樂、體育、實踐課也可以采用展覽、文藝表演、體育競賽、實踐活動等方式來評價教師。這些占教師評價的30%。這樣就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

3、教師平時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情況占20%。如:教學“六認真”、承擔各類說課、公開課、撰寫論文等。

(二)對學生的評價:

1、打破單一學科評價觀念,把統考學科如,語、數、英學科的平均成績占學生評價的50%。

2、其他非統考學科如:思品、音、體、美等占學生評價的30%。

3、學生平時的成長記錄占學生評價的20%。

其次,要改革現行的課程——開設主要課程和興趣課程。

每個星期上午,用來學習所以開設的課程,使學生全面學習。每天下午就開設興趣課程。這些興趣課程實際也是上午開設的課程,所不同的是:把一個班或一個年級或一個年段打亂,分為不同的興趣班,就同大學里的選修課一樣,你喜歡哪一科就上哪一科。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教師提供了更好能展示自己的平臺。可以開設的興趣班如:作文班、美術班、書法班、音樂班、舞蹈班、體育班、手工制作等。這樣既讓家長不花錢就能讓孩子上興趣班,又不占用孩子的休息時間,同時,又遏制了某些學校亂收費的現象,其不更好。

再次,教師要真正改變舊有的教育模式。

新世紀里,教師要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勞動者,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先進的教育思想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它包括:

首先,教師觀念的轉變首先是學生觀的轉變;教師不能再把學生看作是消極的知識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識的客體。應該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擁有無窮的創造潛力,是期待點燃的“火把”,有著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興趣、需要其建構知識、尋求意義。

其次,教師要增強課程意識,要充分認識到,參與課程變革是教師專業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增強課程意識,就可以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課程作為學習材料或學科看待的作法,有意識的安排學生的學習,組織活動以豐富學生經驗,在真正的教育意義上實施教育。教師增強課程意識有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

再次,教師要自覺培養實施綜合課程的能力。教師必須擁有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具備廣博的知識背景,而不能以傳統的分科課程的方式去解釋和推行綜合課程。教師之間的合作成為必需。

總之,要真正落實素質教育,教育部門必須要改變評價體系,改革現行的課程。教師要徹底擺脫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學科的交叉,注重學科思維方法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