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計探究

時間:2022-11-06 02:54:32

導語: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計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計探究

[提要]值此核心素養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基礎教育改革邁向核心素養時代,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能否培養出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卓越小學教師必將影響到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圍繞全科型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需求,擬從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原理的層面入手,結合基于核心素養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多個維度上探討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計

2014年3月,“核心素養”首次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首要位置,成為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值此核心素養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基礎教育改革邁向核心素養時代,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能否培養出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卓越小學教師,必將影響到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研讀黨的報告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若干意見》等文件,結合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的現狀,本文擬從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原理的層面入手,結合基于核心素養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多個維度上探討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計的思路。

一、概念界定

1.核心素養是“核心的”素養,不僅是“共同的”素養,更是關鍵的,必要、重要的素養,是經過社會賢達精心挑選,可以通過課程設計將學科知識與基本能力取得均衡并加以精密組織及安排先后順序、而且是可學習、可教學、可評量的關鍵必要的素養。“核心素養”被譽為是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的DNA。[1]2.小學教師核心素養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2]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第一,思想品德與職業道德素養;第二,專業知識與綜合知識素養;第三,個性修為與心理調適素養;第四,自我管理與交往合作素養;第五,創新意識與評價鑒賞素養;第六,信息素養與媒體素養;第七,社會參與與貢獻素養。核心素養時代對未來教師提出的要求:一是把師德放在首要位置,二是把適應變革作為常態,三是把學習當作生活方式。本文所論及的課程設計,即是在上述概念界定的基礎框架里進行探討的。

二、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

構建契合核心素養要求的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既是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核心,又是培養卓越小學教師的前提和保證。小學教育專業在卓越課程體系構建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時代性與前瞻性相結合。課程設置力求圍繞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需求,反映新時代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趨勢,緊跟國際教師教育發展步伐和適應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注重培養師范生先進教育理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綜合性與專業化相結合。從適應大數據發展趨勢和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教師的要求以及師范生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出發,不斷強化信息技術條件下各學科間的相互整合,實現文理滲透、科學素養、藝術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努力提高師范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既文理兼通又學有專長、一專多能,同時為他們今后進一步提高專業化水平奠定堅實基礎。3.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拓寬通識教育類(公共必修課)課程,夯實學科專業類基礎課程,加強專業核心類課程,優化專業選修類課程,注重教育實踐類課程,建立師范性與學術性相互依存的綜合性理論教學體系;以培植職業情感,增強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為目標,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真正科學安排理論教學,切實加強實踐環節,奠定堅實教學功底。4.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立足本專業,設置就業方向模塊課程,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既堅持統一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又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努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宏觀視域下的課程結構與內容

學者依據課程學可將課程分為顯性課程、潛在課程、懸缺課程或空無課程三類。[3]基于核心素養的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則應充分利用顯性課程和潛在課程而避免懸缺課程的存在。1.顯性課程是指高校或教師依據教育部所公布的課程綱要或課程標準等課程計劃設計的課程。通常包含正式課程和非正式課程,正式課程是官方有計劃和教導的領域學科,如現行的小學教育專業,高招錄取時文理兼招,采取寬口徑、厚基礎的混合培養模式,課程由通識課程(公共基礎必修課、公共基礎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素養提升選修課(含人文與社會類、自然與科學類、藝術與體育類)和專業實踐課模塊組成,旨在增強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夯實教育教學基本功底,提高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以便適應分科教學的同時,又能滿足農村小學教師承擔多門課程教學的要求。非正式課程是指諸如學校規劃的運動會、參觀學習、新生入學軍訓、入學教育、成人禮、頒獎活動等。上述課程結構表現在高校根據教育部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培養的總體要求,設計科學的培養方案,小學教育專業的顯性課程中的正式課程表現在課程綱要、課程標準、課程指引、課程大綱、教科用書和課程表中,教師及學生都能清楚理解課程學習后,學生會獲得什么專業知識、教學技能、核心素養。2.潛在課程是指學校的物質、社會及認知等校園環境所形成的非預期的結果,具有不明顯、不易覺察的特點,主要包含認知領域和情意領域,如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等。由于潛在課程的影響非教師所為,且常常對學生的影響深刻久遠,因此構建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需要從校園的物質環境、社會環境、認知環境關注潛在課程的設計。(1)物質環境的教育效果稱為“境教”,指的是校園的整體規劃、校舍的設計及教室的安排等。在校園規劃設計方面,優秀的案例有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兩所世界著名的學府,兩所大學都有小河貫穿校園,劍橋大學的建筑物古色古香,新建樓保持和原環境一致協調,牛津大學新舊建筑物都是土黃色,校園碧草如茵,美麗的花卉,四季如春,給人十分舒適的感覺,名人培根、牛頓雕像倍增人文氣息。這兩所世界知名大學培養了無數杰出人才,身臨其境,耳目一新。在校舍設計方面,不僅要重視堅固耐用,更要重視美觀和美育功能、陶冶性情的作用,這就是潛在課程的價值所在。在教室安排方面,教室桌椅的編排同樣透露潛在課程的信息。第一是對師生關系觀念的改變。現在的課堂,老師站在講臺上,面對四五十個學生,老師高高在上很有權威,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道鴻溝,學習之間也無法面對面溝通。如果教室課桌椅編排改成圓形,教室坐在其中,師生對話,溝通就會暢通無阻,課堂溝通由單向變成雙向、多向的溝通,教室布置的改變,師生關系也隨之改變。第二是學生學習觀念的改變。目前教室布置的課堂,學生是被動的、消極的聽講,需要老師去灌輸知識。如果在圓形的開放教室,我們會發現,學生是學習的主角,老師是在幫助學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世界著名大學其正式課程與普通大學大同小異,如哈佛大學之所以被稱為名校,除了杰出的教授和豐富的藏書之外,更重要的名校文化的物質環境。師生長期受名校文化的熏陶,不知不覺受到潛在課程的影響,而有以致之。(2)社會環境指的是學校的管理制度、教學措施及各種儀式等。師范院校的的制度、措施的實施應著眼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特別注意的是,一些被高校廣泛采用的制度措施,應該辨證去看待。在合理利用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注意規避其消極影響。第一是服從行為的培養。管理措施,不僅僅是培養聽話的學生,不能遏制批評思考和創造力的培養,學校要營造生氣勃勃的育人環境,正確處理好培養學生創造力和行為服從的關系,使學生潛能能夠充分發揮。第二是競爭措施實施。競爭在學習上是很重要的,有比賽,有競爭,能使學生盡力而為,全力以赴。學校規劃了很多比賽項目,如寢室內務整理比賽、合唱比賽、書畫比賽、數學建模比賽、體操比賽等來激發學生各方面的潛能,這對良好學風的形成以及學生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但是競賽的開展也容易引起同學之間的矛盾,所以要有效防止負面影響的產生。第三是獎賞方式的應用。對于表現好的,達到教師期望的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可以應用獎賞方式。這樣的方式或鼓勵或激勵,但也要規避負面影響。第四是儀式的潛在影響。所謂儀式通常是指學校舉行的周班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升旗儀式等,儀式的舉辦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規范日常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千遍一律的的儀式,也會讓學生流于應付。(3)認知環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互動影響。在老師的殷切期望,高度關懷和嚴格要求下,學生全力以赴,取得好成績。老師的期望、鼓勵,學生一旦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效果就呈現出來,這就是認知的提升,潛在的影響。二是教科書對學生的影響。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編寫的教學用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教科書作為教育重要工具,經過嚴格審查,除了特殊目的外,整體是富有科學性,教科書如果能妥善運用,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三是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一方面教師采用教學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另一方面教學過程已經影響了非知識的部分,那就是“情意”的層面。如小組討論以小團隊方式互相激發思考,交流經驗,以達到認知的目的,產生“尊重對方人格”、“服從多數人的決定”民主態度,這就是認知以外的情意、態度。總之,潛在課程的特征表現為間接的,通常是情意的,比顯性課程的影響更深刻。此外,學校在課程體系建構過程中,應著意去考慮是否有懸缺課程,是否涉及到開放心胸、包容異己、熱愛藝術、環保意識、民主素養、批評反省、愛心耐心等能力的培養。

四、課程設計的原則

筆者認為,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計在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環節應分別遵從以下幾個原則:1.基于核心素養的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卓越課程目標的設定。在小學教育專業現行的課程基礎上,結合“精誠辦學、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通過對課程資源的調查與分析,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卓越發展課程,與“德厚才馨”培養目標吻合,促進學生卓越發展和學校卓越發展。2.基于核心素養的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卓越課程體系的構建。卓越課程開發理念立足于學校的長遠發展,以師范生全面發展為本,構建卓越素質課程體系,旨在增加師范生的人文底蘊,促進人格成長;培養師范生學習興趣,促進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師范生內涵素養、文藝素養和生活品質;培養師范生人際交往、合作和競爭能力;培養師范生教學技能及教學實踐能力等。3.基于核心素養的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卓越課程的實施。首先,以立德樹人為先導,在德育活動中培育師范生卓越發展的核心素養;其次,以多樣性課程內容為依托,在選擇性學習中促進卓越師范生個性化發展;再次,以師范生論壇為平臺,讓學生在鼓舞與啟發中邁向卓越。4.基于核心素養的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卓越課程的評價。在師范生卓越發展目標的引領下,將課程評價與學生的核心素質評價有機緊密整合起來,通過評價激勵推進卓越師范生發展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蔡青田.課程發展與設計DNA.核心素養[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

[2]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黃光雄,蔡青田.核心素養: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周秋華 單位:豫章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