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以學為本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24 02:30:00

導語:語文以學為本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以學為本教學論文

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但是,過去進行的教學改革,忽略了教與學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學”的問題,因而改革的成效不大。所以,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我們必須研究學生的學習,進行學習改革。

一、“堅持教以學為本”必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學習只有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積極參與下進行,才能形成意識能動活動,促使思維對知識的迅速理解和吸收。學習思想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我班54人,有一半或一半以上同學存在心理障礙,這些學生在學習中表現為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退縮、沒有堅定的意志,也有的同學認為學習是一種苦差事、對學習缺乏興趣,即使有了興趣也不長久。也有的學生感情用事,對他喜歡的學科或他喜歡的老師所教的學科學得比較積極,對另外的方面則產生反感,甚至厭學。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的不健康心理,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為此,在教學和日常活動中,我要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改變學生的學習思想。

(一)通過班隊活動引發學習動機

中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個性,但可塑性也是很強的。我抓住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入中學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召開了第一次主題班會“長大了做什么”,同學們談了自己的理想。我又引導他們說,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我們作為跨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應當為民族的昌盛樹立遠大的理想,把自己匯入時代的洪流中,才會真正顯示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我又組織同學們召開了“二十年后的聚會”主題班會,同學們通過豐富的想象描繪了20年后的社會發展、變化,展示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學生們仿佛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感到由衷的喜悅和自豪。這更堅定了他們為祖國而學的決心。

此外,我還讓學生每人每天收集一條名人名言,以此來作為學習力量永不枯竭的源泉。這樣,全班學生,特別是在這方面表現較差的學生已經在學習上初步形成了自覺的學習習慣。通過每天的早自習就可以看出,全班學生到校早,人員齊,學習自覺,都按自己的計劃學習,做到了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天氣好與壞一個樣,學校檢查與不檢查一個樣。

(二)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便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主動性,學習效率高,但興趣的培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通過多種形式進行。

我班的丁可、李小會、鄭寧等同學,學習較好,但課堂發言不積極,我就在上課前和他們一起研究問題,使他們在原來的基礎上,對問題有更深的認識,上課時安排他們做學習小組的組長,組織同學一起學習并在討論中談自己的見解。這樣使他們從中感受到了老師對他們的信任,也感受到了幫助別人,提高自己的樂趣。老師又安排他們在班會上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多次反復,他們不但敢發言,而且愛發言,發言的質量也高了,在每次的公開課上,他們都善于在眾人面前正確而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說的興趣濃了。

也有的學生雖然天資聰穎,但基礎差,對學習不感興趣,我班丁明同學就是這種類型的。對這樣的同學,我就引導他一步步地學,一點點地提高。生字學會了再學詞,修辭學會了再學語法,文章讀懂了再去作文,他不斷地看到自己的進步,我對他微小的進步都給予肯定和表揚,就這樣他一步步地趕上來了,因為他進步幅度大而受到了獎勵,這更增添了學習的興趣。激發興趣的形式是多樣的,只有因人而宜,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三)通過培養自覺性,培養堅毅的學習意志

意志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動,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的的心理過程。學習是人們的意志行為,必須以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預期的目標,在這方面教師對學生必須從嚴要求。我在接班開始就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以及學科特點,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并督促檢查完成情況;鼓勵他們自覺完成作業并規定當天的作業一定當天完成;激發他們參與多種活動并強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啟發他們養成自學的好習慣并教給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培養學生自覺性的過程中使他們逐步形成事事不依靠外力的堅韌的意志品格。

總之,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不但樹立了遠大的志向,并為實現這一志向而產生了持久的意志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全班學生在學習之中形成了良好的學風,為改革學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堅持教以學為本”必須改革學生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是指教育者通過一定的途徑對學習者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誘導、診治,使學習者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靈活運用學習之中,逐步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即學會學習。

在知識的獲得階段主要指導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集中注意等。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指導學生記憶、理解,強化和系統化等。在知識的應用階段,指導學生分析,概括,綜合,創造,解決問題等。這種指導,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課的教改實踐中,我遵循學習規律和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指導學生按科學的方法來學習。如在《春》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我先讓學生觀察大自然中哪些景物最能表現出春天的特色,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然后在課堂學習的時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抓住景物哪些特點來描寫的。學生在討論中說到:作者對景物的觀察不單靠視覺,而且還調動觸覺、嗅覺、聽覺等多種器官,在觀察的基礎上把景物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觀察的時候并不是靜止的看事物而是賦予他“動”、“活”的美感,并在描寫中抒發自己的這種美好感受;觀察的方面也不是單一的,也就是說觀察應該是全面地、細致地調動多種器官并要捕捉到事物的靈魂,只有這樣才能對事物有一個深入透徹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指導使學生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在比較中提高了觀察能力。

除了觀察能力之外,在學習過程中,從感知教材到理解知識、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整個過程,思維能力始終處于核心地位。唯有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以思維為核心的諸種能力,才能使學生成為一個聰明的人,才能適應當今世界知識激增、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挑戰,才能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荔枝蜜》一課的教學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方法的運用。

在《荔枝蜜》一課教學中,我首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氣氛中,接著提出了富有啟發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借蜜蜂之物抒發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我提出了這樣的思考題: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作者選擇了哪些材料表現這種感情變化的?又是以什么為線索組織材料的?作者借蜜蜂贊美勞動人民,蜜蜂和勞動人民有什么共同之處等?學生通過閱讀、討論等學習活動領會了作者寫作思路及寫作意圖并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努力參與思維活動,發言積極。教者剝繭抽絲,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分析到綜合,促進了思維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潛移默化地滲透了通過重點詞語理清文章線索的方法和體會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培養了學習能力。

教者不但教給學法更注重運用學法。每學完一篇典型文章之后都要指導學生或運用這種結構或運用這種寫法去寫文章。例如學完《荔枝蜜》一課,教者就讓同學們運用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去歌頌自己心目中最可愛的人,有的同學用“蠟燭”、“春蠶”,來贊美辛勤培育他們的老師;有的同學用“松樹”、“菊花”,來贊美不畏困苦,在逆境中崛起的強者;也有的同學用“小草”、“鋪路石”來贊美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勞動者等。寫文的同時,學生們熟練了技能技巧,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增強了對為建設美好生活做出貢獻的人們的熱愛之情,更提高了創新的能力。

在指導學習的過程中,我不失時機地教給學生學會記憶、理解等方法。對生字的記憶采用了“諧音記憶”、“比較記憶”、“分類記憶”等方法。文學常識采用“歸類記憶”、“比較記憶”等方法。對課文內容采用“概要記憶法”等,并教給學生學會利用工具書,結合語言環境理解和推斷詞語含義的方法。同時教給學生學會在課文或單元學習之后按知識的分類做系統化歸類,強化知識的記憶和鞏固。

通過語文教學在知識的獲取、知識的鞏固和知識的運用三個階段,培養學生以發展思維為核心的諸種能力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三、“堅持教以學為本”,必須優化學習環節

學生的學習過程,大體有以下幾個環節,學習計劃、預習、上課、復習、作業等,各種學習方法的優化,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是學法指導的基本內容。

學習計劃是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時間的統籌安排。切實可行的計劃能夠確保學習目標的實現。

在一年級的第一學期剛開始,我就教學生作“日”學習計劃和“科”學習計劃,要求目標不可“過高”或“過低”,要結合個人實際。學習時間、學習內容要科學安排,文理交替、腦體交錯,早晚側重記憶內容,內容相近的學科不做集中安排等,并注意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都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按計劃操作。

優化學習環節,還表現在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鞏固等環節上。

預習是課前的知識準備,不但能夠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這方面我是這樣指導學生預習的:首先在閱讀單元提示,訓練重點,課文內容及課后習題的基礎上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然后利用工具書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通過細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在文中體會詞語的深刻含義,并找出文章中所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標記,上課時集中解決,同時要形成預習筆記,并按目標要求進行整理,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上課時把老師講的重點問題補充進去。在預習中還要善于在書上做圈點、勾劃和批注,寫上自己的體會或評說。在預習中對新課的內容有初步的理解。一般地說,預習方式主要有瀏覽式,尋找疑難式,質疑式,問答式,筆記式等。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是指導學習的主渠道,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主要通過“達標訓練課”來完成。達標訓練課包括創設情境,展示目標,達成目標,檢測目標四大環節,運用藝術的教學手段,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引到學習新知的氣氛中,然后“展示目標”。“達成目標”是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法與學法同步的關鍵一環。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通過“初讀、細讀、精讀”來領悟課文內容,包括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寫作意圖,寫作特點等。通過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得出學習新知的方法。并在“反饋矯正課”上通過學生自測自結、互測互評,教師總結評價等方法鞏固學習內容。

在課后的復習和作業中,我的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先坐下來靜靜地想一想,今天都學到了哪些知識,會的有哪些,不懂的有哪些,哪些知識與前面的知識有聯系、重點是什么等。用這種“回憶再現”的方法鞏固已有的知識,然后有針對性地查缺補漏,使知識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統。在此基礎上再去做作業,防止那種不求甚解,遇到問題現翻書心里沒底的做法。作業一定要工整,而且要獨立完成,對所學的知識深化理解、鞏固吸收。

以上四個環節既體現學生學習過程,更體現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學習指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1996年海城市召開的學習科學研討會上,我代表海城市的實驗中學上了一節研討課,受到了與會專家、教授的肯定。我所上的《荔枝蜜》一課同時被錄像,并作為學法指導的典型課送評優秀課。我撰寫的“淺談《荔枝蜜》一課的課堂教學藝術”論文,被評為一等論文。

由于我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全班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樂學,而且會學,基礎好的學生自己完全可以學會課文,中等生也能解決課文中的大部分問題,差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的幫助下也能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成績穩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