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養成教育實踐細節分析
時間:2022-10-16 03:58:00
導語:學校養成教育實踐細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加強教師對于養成教育內涵的理解與認同
第一,引領教師提高對養成教育意義的認識。養成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它反映了學校的價值取向,是學校工作的核心,有明確的目標——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學習習慣、運動習慣和生活習慣。它不僅是學校各項工作的方向標,而且也是影響學校教育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全校干部、教師對養成教育有了準確的、深刻的理解,并且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才有能力實踐這一思想。這樣,這一教育思想才能落到實處,變成現實。第二,引領教師提高實施養成教育的能力。教師樹立了養成教育思想,能使他們的工作有明確的著眼點——著眼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學習習慣、運動習慣和生活習慣。有了著眼點并不能保證學生一定能養成習慣。只有教師具備了實施養成教育的能力的時候,學生的相應習慣才能逐漸形成。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師教育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賴于相應的教育知識和教育實踐。但以往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僅僅有相應的教育知識和教育實踐,并不能保證教育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知識和實踐僅僅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呢?我們在“建構主義”中找到了答案。這一理論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論從哪一渠道獲取知識,只有把它們建構起來,知識才能被牢固儲存積累和提取。我們還認識到,開展教育研究活動的實質就是一個自我建構過程。所以,組織教師開展教育研究活動,是提高教師教育能力的有效辦法。正如教育家冷冉先生所說:“開展教育科研活動,這是在新的形勢下培養骨干力量,造就一大批教育工作上的明白人和能人的主要途徑。”所以,我們把組織教師開展研究活動,作為提高教師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徑。第三,引領教師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教師有了“教育思想”,這就意味著教師知道了自己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教師有了“教育能力”,這就意味著教師有了踐行教育思想的“本事”。但有了它們,并不能保證教師一定會去做該做的事情。這是因為有些事情教師做不做,對他們不會有什么影響。比如,是否教育學生誠實和感恩,是否教育學生會學和愛學,是否教育學生健體和尚藝,是否教育學生自主管理等等,都不會對教師的利益有什么影響。因為教育中的很多內容,現行的辦法是評價和考核不出來的,而且還有些是不評價、不考核的。在這種情況下,該做的事去不去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良心”——職業道德支配的。教育家冷冉先生常說:“師德的根本問題是要有一個為下一代終生負責的思想。”一個教師只有具備為下一代終生負責的思想,它才能自覺地去做到那些不評價、不考核的事情。如是可說,師德是實施養成教育的動力因素。
二、細致設計才能保證養成教育有效實施
老子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只有在“細”上下足功夫,才可能做好養成教育。首先可以將“養成教育”分解成幾個基本習慣,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將這些基本習慣再次細化成學生摸得著、聽得懂、做得到的小習慣,這樣的設計保證學校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不盲目。其次,在進行每一項養成教育工作前,學校都要力求把標準和要求做具體。比如培養學生物放有序的生活習慣,就要在前期制定好細致的要求,讓學生明確標準,然后教師通過指導、訓練進行強化。最后要根據標準進行及時反饋,反饋注重讓學生、教師看到差距,更重在表獎和鼓勵。
三、多種途徑落實養成教育
(一)課程育人——在課程中落實養成教育。1.國家課程中落實養成教育。(1)國家課程中提煉養成教育訓練點在國家課程中,我們有時可能更多關注學生在知識上的收獲而忽略了習慣培養,其實國家課程是養成教育訓練的最好的載體。在國家課程中落實養成教育,我們可以將國家課程中有關養成教育的內容提煉出來,整理成冊,在進行國家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進行指導。比如:在文明習慣的培養中如果我們重點培養知禮、愛國、誠實、友善,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國家教材中能夠突出體現這四方面內容的課整理出來,對教師在備課、授課的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2)國家課程中打造養成教育特色課堂養成教育特色課堂是指在這樣的課堂中更多的關注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我校以語文和數學為牽頭,打造的國家課程特色課堂,就是關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效果比較明顯,現簡單介紹如下。語文“課內大量閱讀特色課堂”是指在不增加語文課時的前提下,把授課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學國家教材;第二部分學自選教材。國家教材注重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預習后,在把課文通讀幾遍的基礎上,教師直奔中心,提出主線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理解,不對教材進行深挖,更不進行精細的講解。這樣,省出來的時間就可以把課外讀物引進課堂,進行大量閱讀。在自選教材的處理上,教師帶著學生堅持讀完一本本有厚度的書。同時我們探索出“小學語文課內大量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不難看出,這樣的特色課堂更關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愛上讀書。數學“基于預習的小學特色課堂教學模式”分為“問——學——導——練——思”五步。它的特色在于:重自學,重提問,重交流,重思考,重反思。通過提出問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促進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預習、傾聽、合作、思考的習慣。當然,學校不能把模式變成束縛教師個性化教學的枷鎖,它只是一種方向,教師會根據自身教學風格、本班學生實際,不同內容、不同課型,靈活的使用模式,通過模式化課堂真正讓學生學的輕松,教師教的輕松,實現學生與教師的雙重減負。此外,提煉學習方法,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也很關鍵,我校師生提煉的70余種學習方法,整合為《學法集》,學生人手一本;指導方法整理為《教法集》,教師人手一本,做為平日習慣訓練和養成教育訓練課的教材,效果很好。2.地方課程中落實養成教育。將地方課程中的主題教育與養成教育主題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好習慣是養成教育實施的很好途徑。比如在實施地方課程中的公共衛生教育內容時,可以開展“食品調查”活動,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各種食品,并且通過食品袋中的各種信息,體驗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形成注重食品安全的良好意識,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3.校本課程中落實養成教育依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在充分考慮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通過開設藝術修養類、科學素養類、身心素質類課程,落實養成教育。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開發養成教育課程。比如我校在校本課程中進行“五環習字法”的傳授,開發低中高段《寫字校本教材》,在教材中不但細致地講解了寫好字的方法,還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將中華民族這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滲透其中,真正做到讓學生“工工整整寫字,堂堂正正做人”。(二)管理育人——在班級管理中強化養成教育。學校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了“班級”“教室”的教育意義,通過設計各種班級活動,營造幸福班級文化,推動讀書活動等,使教室成為“教師的辦公室、學生的習慣養成地和人格成長室”。比如我校師生共同制定《班級養成好習慣的55個細節》,通過先給學生講要求,做示范,而后通過不斷的訓練讓學生形成習慣,最后通過爭選“完美教室”的活動,激勵每位學生鞏固好習慣,為班級爭光,讓教室中處處流動著養成教育。(三)活動育人——在學校活動中突出養成教育。學校可以通過各種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以及校園的常規活動來落實習慣的養成。活動不在于多,做觸動孩子心靈的養成教育活動才是最重要的。(四)環境育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滋養養成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應該著重關注三件事:內容上處處體現養成教育的四方面內容;建設上處處展示學生形象、想法和養成成果;內涵上處處讓學生知曉。(五)評價育人——用評價來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1.根據年段特點,科學制定評價標準。在學生習慣的評價上,我們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分別制定不同階段的評價標準,力求科學、全面,可行,既讓學生明確需要達到的目標,同時也讓教師明確訓練的標準。2.通過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除了按照學校制定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外,我們還應該結合以下評價方法。(1)增值性評價,讓學生認清自我,建立信心對于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評價,我們應注重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進而鼓勵、表揚,讓孩子重拾自信。比如通過學生成長記錄,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進步,做最好的自己。(2)多元化、發展性評價,對學生進行全面考察除了關注教師的評價,學校還應綜合運用學生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這樣的評價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習慣形成過程。古人云:做人如水,做事如山。而做養成教育就需要像山一樣踏踏實實。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一天天的成長起來,收獲自信,走向成功。
作者:李文 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辛寨子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巴桑.小學德育工作把習慣養成教育作為重中之重[J].科學導報,2015(17).
[2]孫青義.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小學生德育重點[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9).
- 上一篇:技校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
- 下一篇:大一學生養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