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健康成長奠基

時間:2022-09-22 09:39:01

導語: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健康成長奠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健康成長奠基

實踐證明,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學生成長極為重要,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教育工作,是學生健康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學校在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時候,要從他們的生活出發,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合理運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持續進行下去。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點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離不開良好行為習慣的助力。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很多行為習慣尚未定型,因而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若在此階段學校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必然會給學生帶來長久而積極的影響。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低年級寄宿制學生來說,其生活行為和學習行為具有較強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甚至還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不規范性。這個階段的學生,其行為習慣在很大程度上與家長和教師有著直接的聯系。因為他們具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教師和家長怎么做,學生就會怎么做。但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會有個人獨立的思考和理解,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效果會相對較差。由此可見,從小抓起是落實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學校要充分認識在小學低年段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在確保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同時不斷強化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

現階段,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習慣與漢族學生相比并無太大差異,但依然有一小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無法適應小學寄宿制的生活。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和心理需求采取適合他們的行為習慣教育方式。教師必須從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逐步引導其融入小學生活。此外,在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遵循教育部門制定的各項標準,督促學生按照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最終幫助少數民族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教師必須根據學校所確定的教育原則,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持續進行下去,直到規范化的行為徹底成為學生的生活習慣為止。細致化教育。細致化教育指的是將行為習慣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比如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并明確告訴學生如何做才能符合要求。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行為意識培養,讓習慣真正存在于學生的潛意識當中,從而確保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不經意間流露出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教師還要告訴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好處,讓學生主動改進自己的行為習慣,化被動為主動。進行細致化教育的時候,宣傳工作必須落實到位。學校可以通過宣講會、班級例會、黑板報等形式實現宣傳目的。此外,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學校可以將相關的行為習慣標準和要求改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并定期帶領學生演唱,從而讓行為習慣標準深深印在學生腦海中。

加強行為習慣訓練。針對行為習慣的訓練是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措施,通過頻繁且目的性明確的行為訓練,可以確保學生行為習慣的定型。訓練方式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要具有實用性和教育性即可。比如說,學生在入校之前必須站成一豎排逐一進入教室,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先來后到”的行為習慣。再比如說,學生在走廊中行走的時候,必須靠右行走,不能在走廊中打鬧,以免對他人造成影響。需要注意的是,行為習慣的訓練不僅是行為方面的訓練,也可以是口頭上的訓練,像隨手關燈、擰緊水龍頭等均是常見的口頭訓練。軍訓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能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只要學校將此類訓練堅持下去,將學生生活、學習中的小事當成學校的大事,終究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模范教育。鑒于小學生模仿性較強的特點,學校可以通過樹立模范學生、模范班級的形式實現由點及面的教育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和模范作用,因為教師對小學生的影響很大,學生會模仿教師的行為、語言、態度,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師良好的品質、自覺的道德行為可以為學生所效仿;同樣,教師不良的品質、不自覺的道德行為也會為學生所效仿。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其示范作用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文化修養、待人接物、工作作風等方面,都應成為學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學生避免的行為,教師應當首先避免。比如說,在每周一次的學校升旗儀式上,學校應當對教師和學生一視同仁,教師也要列隊站在國旗之下,不得喧嘩,不得隨意走動。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模范教育作用。總之,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映照在學生的心里,外化在他們的行動中。

學校不僅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更是育人的陣地,根據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優化校園文化,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小環境,能夠有效抵制社會負面文化的沖擊,并對社會大環境施加積極影響。小學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強,善于模仿,但辨析能力差,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尚處于養成階段,極易受到環境氛圍的影響。作為育人陣地的學校理應創造一個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教育教學行為,引導教師與學生共同樹立“德育為首,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

在一個多民族學生共同生活、學習的大家庭中,校園精神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其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都無法取代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過程,需要規章制度與精神氛圍相融合,強制性規定與熏陶式感染相結合。學校要形成富有審美氣息的民族文化校園環境,使環境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對學生的人生觀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落實獎懲制度。獎懲機制對于調動學生積極性、規范學生行為有著較為顯著的作用。在落實獎懲機制的時候,教師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對表現出色的學生進行表揚,并號召大家向優秀學生看齊。對于不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從各個方面去了解和觀察,找到原因后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氣質、家庭教育等因素給予適當的幫助,讓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每個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正確引導,不能一味地批評。要采取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這么做,從思想上加以認同。只有明白了道理,學生才能自覺地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去做,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才能在不斷實踐中養成自覺的習慣。綜合來看,少數民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學校和教師對學生負責到底、堅持到底,并始終以民族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李新生.注重學生養成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J].凱里學院學報,2004,22(4):85-86.

[2]楊旗.淺談民族地區農村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新課程(上),2013(8).

[3]溫潤強.淺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小作家選刊,2016(31).

[4]劉勝強.民族地區寄宿制小學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策略初探[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3).

[5]吳婧.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21).

作者:松建華 單位: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