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對策研究

時間:2022-01-03 09:00:30

導語: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對策研究

摘要: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開展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要掌握科學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可以從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合力育人、宿舍文化建設、新媒體使用、學生自我教育等幾個方面探索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積極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行為養成;目標;原則;方法;途徑

高校開展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工作,實現培養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目標,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創新的教育路徑是關鍵因素和重要抓手。在推進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過程中,除了遵循教育的一般性原則,正確掌握和使用基本的教育方法之外,還必須創新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途徑。

1強化頂層設計,健全行為養成教育的組織保障

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頂層設計,注重整體規劃、分層推進、有機銜接、有效保障,擴大教育參與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具體說來,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努力:第一,思想保障。高校教師要充分樹立全員育人的理念,將行為養成教育的重要作用貫穿到工作中的始末點滴中來。第二,經費保障。高校要積極爭取政府的財政支持和企業、校友等社會資源,來拓展和補充教學資源,充分挖掘資源利用潛力,為開展行為養成教育的專業咨詢、隊伍建設、活動開展等提供資金支持。第三,組織保障。統籌教學、管理、服務機構和學生組織,分類分層開展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工作,按功能和職責分工分解教育目標。第四,健全完善學生行為檔案,動態引導、考察學生行為,健全完善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

2落實“三全育人”,形成行為養成教育的育人合力

(1)全員育人。建立全員育人的工作機制,高校教職工要樹立全員育人的觀念,要明確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是全體教職工的職責。做到“教師教書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員工服務育人”,發揮各條戰線的育人作用。以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實行班級責任制,建立了教研室、輔導員、班主任、陽光導師、職業導師、后勤人員、機關部門老師全員參與的多元化德育主體體系,完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與行為考核評價體系,合力育人的格局初步形成,行為養成教育已初見成效。(2)全過程育人。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根據大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在學生大學期間分階段設置目標和開展活動,強化學生的感恩教育、認真組織新生入學教育系列活動、開展國防軍事訓練、學習競賽、學習幫扶、宿舍文化節、社會實踐等活動,通過入學教育、生活指導、學習輔導、心理關注、頂崗實習、職業規劃等各個環節的教育和服務,規范學生行為。(3)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形成強大育人合力的重要抓手。第一,高校應積極探索將大學生行為習慣養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貫穿到大學教育的每一個階段,實現教書育人。第二,開設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參觀考察活動,觀看影視資料、關注新聞媒體、參與社會調查、專題社會實踐、企業頂崗實習等活動,在切身參與的基礎上增進情感體驗、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思想和行為互動優化。第三,活動為載體,豐富日常生活。通過課程化、系統化的開展主題班會、班團建設、社團活動,與時俱進的開展志愿服務、專題活動,增強行為養成教育內容感染性和形式的新穎性。

3發揮宿舍載體功能,凸顯行為養成教育的日常管理

寢室是對大學生進行行為養成教育的一扇文明之窗、一個重要載體。發揮寢室載體功能,要充分強化行為養成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一,提高對建設大學生宿舍載體優越性、可行性的認識。大學生宿舍具有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教育內容的日常性、教育過程的滲透性、教育方式的針對性、時間的長久性和空間的集中性等特點。第二,豐富和創新大學生宿舍載體的方法和形式。提升宿舍管理的規范化、模塊化和電子信息化水平,創新教育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靈活使用環境熏陶、網絡宣傳、個別引導和群體教育等形式。第三,加強宿舍輔導員隊伍、宿舍后勤管理人員隊伍、學生組織建設,并創新開展學生宿舍示范工程,創建學生宿舍巡邏機動隊,即時播報糾正宿舍樓棟日常管理不良方面。第四,強化臨時性的文明宿舍比賽,注重宿舍的常規管理,從學生宿舍安全、環境衛生、學習氛圍、文明禮儀等方面加強考核和監督,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第五,建立完善學生獎懲制度,將學生在宿舍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真正納入獎優、助困、評先的重要指標體系,增強教育的連續性和實效性。

4彰顯新媒體功效,創新行為養成教育的內容形式

新媒體本身具有多元化、互動性、開放化、及時性等特性,新媒體的滲入對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語言特點、行為方式、心理意識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新媒體的合理使用,可以促成溝通方式多元化,學習方式網絡化,學習途徑多樣化,擴大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廣度。另一方面,新媒體的過分使用,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1)生活上,呈現出娛樂至上、盲目消費傾向;社交網絡化,信任缺失,淡化了現實人際互動;語言網絡化,不規范無深度;“低頭族”、“宅男宅女”、“手機依賴癥”、短信或電話詐騙、信息泄露等現象都令人堪憂。(2)學習上:自主學習能力的退化,養成“速食閱讀”的習慣,缺乏對學習過程的長遠規劃,依賴網絡無法正常開展獨立思考和獨立研究,學風和考風中出現了道德失范現象。(3)觀念方面:充滿時代的特色和個性化的特征,去權威化;出現道德認知的多變性和雙重性,即對于道德的認知和評價呈現出多元化傾向,道德行為標準采用了雙重標準;信任缺失,道德素質弱化,道德失準和行為失范。(4)政治參與上,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大學生很容易受網絡信息的蠱惑,采取一些非理性的行為,容易造成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失范。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行為的積極引導作用勢在必行。強化網絡文化管理,凈化網絡環境。高校通過網絡建設和加強對網絡的監管等方式,由此密切監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主要訪問的網站、聊天方式和聊天熱點,并及時了解和統計全校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始終保持對輿情動態的實時跟蹤,迅速采取措施消除一些錯誤、消極、反動信息,阻擋部分顯性的消極網站,然后通過信息識別、偵查和過濾等手段對流傳于網絡上的非法內容進行屏蔽。充分發揮新媒體多樣性的優勢。新媒體使用過程中具有成本低、普及廣、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點和優勢,合理使用對大學生成長有較大的積極影響。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校園微博、校園官網、校園公眾號、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設計開發具有時代特色與感染力的教育軟件,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將傳統的養成教育引向立體、動態、多彩的發展方向,創新行為養成教育的內容、表達方式,吸引更多學生自主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促進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和自律能力的增強。

5科學建章立制,樹立行為養成教育的實施規范

(1)以《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為指導,制定大學生行為規范。把學生德育的要求細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包括學生在課堂、食堂、宿舍區、圖書館、校內公共場所、校外實習單位等行為準則。普及法律法規、校級校規內容,加強執行和監管力度,發揮老師、黨員模范作用,嚴肅規范的處理違紀違規行為。(2)以班級和學生宿舍為單元,加強學生行為養成的組織化。堅持以班級管理為平臺,科學制定班級規章制度,完善班委、班團委等日常行為管理工作,細化班風學風建設、黨團建設、宿舍文化建設的目標和內容。要建立完善學生獎懲制度,將學生在校期間的行為表現真正納入獎優、助困、評先的重要指標體系。(3)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在行為養成中的自我教育。樹立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參與班團建設、“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理念,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自主性,精細、平穩、持續地推行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在開展行為養成教育過程中,可以成立各種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學生組織,提高學生的組織化程度,讓學生個體生活在各種組織化的群體里面,增強學生個體的集體意識、自主意識,強化實現目標的行動力,優化大學生實現自我教育的客觀環境和制度環境,切實提升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新華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www.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2017-02-27.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EB/OL].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2017-02-16.

[3]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的通知[EB/OL].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3/201001/xxgk_80028.html,2005-03-25.學生工作

作者:代艷紅 夏喜元 單位: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