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路徑分析

時間:2022-10-17 09:01:57

導語: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路徑分析

養成教育是指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行為習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正確認識自身行為的具體體現,高職學生相較于普通高校性質更偏向于職業化與專業化,承擔著社會建設的大部分基礎工作,提高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水平,是增強高職學生素質能力的重要舉措。本文基于高職院校學生存在不良行為習慣與其產生進行分析,重點闡述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路徑,希望可以為提升養成教育水平提供幫助。關鍵詞:高職院校;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指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行為習慣、思維習慣,高職院校強化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踐行“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具體表現。習慣是自動化的動作與行為,在一定時間內逐漸形成,對學生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作用,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制約高職學生的發展進步,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推動學生實現自我提升,因此高職院校應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加強重視。

一、高職院校學生主要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

1.缺乏學習動力。高職院校引起辦學特點的影響,培養出來的學生多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推動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能力素質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進步的速度。目前,大多數高職學生存在缺乏學習動力的問題,主要表現是學生對完成學習任務不積極、沒有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等,由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學習熱情不足,所以遲到、逃課、早退等不良行為成為現象性問題,由此引發的直接后果便是學生對其自身的未來沒有明確規劃,阻礙著學生價值的真正實現。2.交往能力較弱。高職院校的學習與生活具有極強的群體性,能否良好融入該群體是檢驗學生基本能力的重要基礎,極大程度上會對其健康成長造成影響。現階段,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或是因為自身原因、或是因為環境因素,既不愿意與教師溝通,也不喜歡與同學進行交流,比起外界環境他們更喜歡一個人獨處,對院校、專業、班級舉辦的各種集體活動漠不關心,秉承著不談論、不參與的態度旁觀,如此沉浸于個人世界的不良后果便是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弱,與社會職業要求不相適應。

二、導致高職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

1.學習目標不明確。高職學生出現缺乏學習動力的原因大致是學生沒有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高職院校是指高等職業院校,主要是由沒有考上普通高等教育學校的學生組成,這些學生或在高考中失利,或根本學習成績不足以支持其進入高校,在進入高職院校之后,學生逐漸放松了對自己的約束,加上學習壓力較小等因素影響,使得學生出現作息不規律、學習立場不堅定等問題。2.價值觀不正確。現在的高職學生受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觀念的影響較嚴重,極其缺乏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影響下,其行為習慣自然會偏離正確軌道。具體表現為:一是攀比心理嚴重,過度追求物質享受,貪圖安逸;二是重視精神享受,沉迷網絡游戲、盲目崇拜追星,不關注未來職業發展。3.心理素質較差。在進入校園之前,大部分學生處于家長的庇護下,對于突發性事件缺乏處理經驗,脫離家長后無法適應學習與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抵抗壓力與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差。家長與學生對高職院校的認識不正確,認為高職學生都是“差生”,學生進入高職院校之后因錯誤認知而產生較強的自卑感,自控能力、自律能力、心理素質較差,在大環境影響下逐漸形成不良行為習慣。

三、高職院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路徑

1.創新教學模式,強化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關鴻羽教授曾在演講中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他認為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其行為習慣的過程。改善高職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的重點關注內容,院校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模式的方法,對學生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此促使高職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第一,利用啟發式教學發揮養成教育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構建具有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標準,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開展不同教學,幫助學生尋找并確定長短期目標,并通過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其對學習、工作的熱情,促使其成長為符合國家、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高能力人才。第二,通過著重強調校規校紀對養成教育進行規范。古語有言“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高職院校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保證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序開展,對此高職院校應基于學生的認知對校規校紀進行完善與更新,并定期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宣傳與教育,以此實現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思想觀念。第三,利用健全的評價考核制度保證養成教育的貫徹落實。為了確保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能夠取得良好成果,高職院校應建立健全評價考核制度,要求教師每學期的期末對學生具體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學生也要進行自評與他評,為了保護師生安全,評價應采用不記名方式,如此還能提高評價的科學性與準確性。由于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力極大,因此高職院校需要與學生的家長取得聯系,學生輔導員每周或每月至少要與家長進行一次有效溝通,以便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傾向并進行解決,有利于推動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2.重視心理健康輔導,加強日常行為教。育如果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便無法有效規避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長時間處于不健康環境,學生便會形成不良行為習慣,對此高職院校應采取多種科學手段,積極解決學生心理素質較差的問題,對心理健康輔導加強重視,強化校園日常行為教育與管理。再者,盡管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人才質量與社會需求卻不成正比,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部分高職學生因心理素質較差,無法應對層出不窮的問題,導致學生行為習慣逐漸變得“不良”。因此,高職院校應提高心理健康輔導力度,采用科學合理手段對其行為習慣進行糾正。3.健全養成教育制度,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第一,建立完善的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制度。高職院校對教學安排、學習生活進行統合,制定符合現代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制度。為了保證制度內容的完善性與概括性,高職院校應在課堂學習、宿舍管理、食堂秩序、校內公共場所等方面,針對學生的言談舉止進行規范,大力宣傳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不斷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并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納入評優管理與綜合測評管理,將其與學生的獎學金、入黨掛鉤,能夠有效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高職院校在建立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制度時,應著重考慮學生特點、本校特色、班級日常管理、活動參與度、學習綜合成績等內容,從多角度、全方面制定健全的、符合自身教學特色的養成教育制度和體系。第二,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高職學生保持學習動力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樹立明確的目標,才會為了實現該目標而努力學習和奮斗,因此高職院校應認識到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的重要性。輔導員是學生在大學期間接觸最多的院校管理人員,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具有極大影響,故而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發揮輔導員的作用對學生提供幫助。輔導員要改變自身思想觀念,將學生與自己置于同一地位,多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積極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波動并解決其遇到的學習問題,如果遇到學生不愿意主動說明的情況,可以采取側面迂回方式,從學生的同學或朋友那里了解問題。學習目標分為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輔導員在幫助學生樹立目標時,應現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相對全面、正確的指導。例如,某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根據學生的近期表現制定短期目標,指導學生如何保證本學期不掛科、如何獲得今年的獎學金等;對于長期目標,輔導員與學生進行了深入交流,按照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其規劃近三年的目標,并給出為實現該目標學生在校期間應采取什么措施;對于未來工作尚不明朗的學生,教師建議學生先考取教師資格證、會計初級證、計算機二級證、計算機三級證、英語四級證、英語六級證等。4.塑造良好校園文化,完善行為管理制度。校園文化的塑造對高職院校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皆具有重要影響,主要原因是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為學生營造優越的校園環境,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高職院校完善行為習慣管理制度的步伐。因此,高職院校應將校園文化建設視為養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點內容。第一,網絡文化的影響。網絡游戲對高職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較大,高職院校應對網絡文化進行革新。高職院校應將網絡文化與院校發展歷史、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對西方思想的宣傳進行科學控制,積極宣傳黨的先進性,堅決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令高職學生對民族產生極強的優越感,促使高職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價值觀。針對學生過于沉迷網絡游戲的問題,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舉辦大量文化活動,吸引學生放下游戲、走出寢室,積極參與到健康的活動中。第二,社團文化的影響。在思想多元化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社團文化也越來越多樣化,成為大部分高職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社團文化與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息息相關,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行為習慣皆具有較強的直接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應對社團文化加強重視,充分發揮其優勢與價值,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是社會與國家發展進步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資源,高職院校若想提高學生能力素質水平,必須明確行為習慣對其所產生的影響,立足于行為習慣,大力開展養成教育并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以此改善高職學生目前所存在的各種不良行為習慣,從而同時實現促進學生進步、推動院校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松建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基[J].中國民族教育,2018(9).

[2]吳薇.關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思考[J].新西部,2018(17).

[3]張文博.校園文化對高職學生良好日常行為養成的影響與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7(2).

作者:郭玉敏 代廣輝 單位:阜陽幼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