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雅行少年養成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28 04:37:03
導語:小學語文教學雅行少年養成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目前的教育工作不僅僅是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注重對其道德品行的培養,從而使學生成為一個行為端正、品德高尚的“雅行少年”。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應當堅持以育人為本,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培養,讓學生成為新一代具有高雅內涵、高雅情操和高雅品行的人。本文主要闡述通過閱讀經典、立足課堂及實踐活動等方面對學生的語言、行為及內涵等進行雅行培養,以使學生在學習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夠養成良好的品行,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兼具的人。
關鍵詞:小學;語文;雅行少年
在與北大師生開展座談會時提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是立德樹人的成效,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從而令學生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思想水平、文化素養等不斷獲得提高,成為一個守公德、明大德、嚴私德的人[1]。在語文教育中,掌握字詞句等漢語知識是學生學習該科目的基本任務,但是從深層次來看,語文其實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優良傳統的傳承,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是無法將優秀文化內涵傳承與發揚的。小學是學生道德品行形成的初期階段,在此階段,教師要注重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以此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從而使其成為一個講文明、知禮儀的“雅行少年”。
一、誦讀經典,培養雅言
雅言在古時是指通語,即中國人的語言,《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說:“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雅言”是指正確合理的言論,結合古今情況,現將教育領域中的雅言定義為高雅的言辭[2]。經典文學著作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誦讀經典名著可以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受到作者文筆或名著中人物雅言的熏陶,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自身的語言表述逐漸趨于規范化、文明化。具備雅言品質能夠讓學生時刻要求自己無論處于何種環境或面對任何人,都能夠精準、生動、雅致地表述自身的想法。誦讀經典不僅有助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延伸、拓展知識面,還可以就此培養學生的雅言品質,適時地進行語言清污,從而讓學生之間形成健康綠色的語言環境。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于學習結束時為學生推薦相關經典名著書單:汪祖榮先生的《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出版的《圓明園長春園宮門區遺址發掘報告》、劉陽的《昔日的夏宮圓明園》等,幫助學生制訂讀書計劃并規范執行,每月閱讀一本經典,并將自己的讀書感悟寫出來,教師可以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表揚,逐漸形成長效的制度,讓學生從小養成誦讀經典的習慣,營造一個書香濃郁的氛圍,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與成長。長時間地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多讀書、讀好書、讀經典的良好習慣,其語言也會受到影響,不僅使之變得更為博學,還使自身的語言表達更為優雅,逐漸成為“雅行少年”,為其日后發展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二、立足課堂,滲透雅行
雅行是指行為雅正,“雅”是內外兼修的氣質,是內在精神修養不斷提升而外顯的文雅風范,所以雅行也可以說是知行統一的能力,是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出的一種較穩定的行為習慣[3]。基于目前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40分鐘、下課10分鐘、放學后回家,所以課堂時間應該是教師與小學生溝通、接觸最多的時候。教師要踐行“雅行少年”的養成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好課堂上有限的40分鐘,立足課堂,將雅行滲透于其中,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會尊重、構建道德、建立自信等,并通過說話態度、學習態度、溝通技巧等行為表現出來。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生互動等都可以滲透雅行教育,通過從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的氛圍等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例如,在學習《落花生》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關于花生的常識和生活特點,運用問題導出本篇課文,并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這篇課文圍繞花生寫了哪幾件事情。指導學生分組討論,找出相關句子后,對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進行總結,并讓小組派代表闡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相互之間的探討交流,對文章描述的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進行梳理,使學生在懂得分清文章主次的同時,還能就“議花生”這一重點內容而對花生的品格進行分析,從而深刻領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的含義。通過對文章的自主探究學習,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令其言行往“雅”的方向發展。教師也可以就此文章設置情景劇,請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的父親、母親、“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通過情景劇讓學生切身體驗如何做一個具備默默奉獻、不圖虛名的人。
三、實踐活動,深化雅涵
除了通過語言、行為培養學生成為“雅行少年”外,還要注重對其雅涵的強化,只有具備較強的雅涵才會將雅言、雅行內化成自身的一種習慣而不是刻意地表現。實踐活動是深化雅涵的有效渠道,利用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其通過實踐去深化對雅涵的認識,從而構建雅涵體系[4]。在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后面都會有口語交際、閱讀、習作等內容,雖然不是主要的課程內容,但是其對學生的知識拓展、多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不可忽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針對該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從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從而促使思想得到升華。以“讓生活更美好”這一單元的口語交際練習為例,保護環境、垃圾分配是今年最熱門的話題,也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為了讓學生對目前環境破壞的情況有更深入的體會,教師可以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周末或放學后到廣場、商場、公園等地進行調查,觀察并記錄所見到的破壞環境的行為,然后找一節語文課專門對各組的調查情況進行分享、討論。討論的內容主要是根據大家調查的結果,針對這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制定改善建議,探討如何從自身出發為環境的保護工作出一份力,從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環境破壞的弊端有更深刻的體會,從而將其內化成自己的一種思想品質,并對自身的言行進行規范,成為一個“雅行少年”。
四、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雅行少年”教育,通過無聲的融合讓學生在談吐、舉止、氣質上都表現得更為雅致,進而培養其成為真正熱愛生活且言行高雅的少年。
參考文獻:
[1]臧忠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142.
[2]劉曉軍.雅行天下,語文是她永遠的童話[J].四川教育,2016(1):19-20.
[3]李素琴.涵養語文味的課堂構建與行動抓手[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82-84.
[4]朱宗祥.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的構建[J].文理導航,2019(9):4.
作者:朱黎芳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心小學校
- 上一篇:高中學生養成教育實踐研究
- 下一篇:賞識教育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