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垃圾分類行為養成教育成果

時間:2022-08-04 10:22:44

導語:小班幼兒垃圾分類行為養成教育成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班幼兒垃圾分類行為養成教育成果

摘要: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養成教育在幼兒園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來說在幼兒園培養幼兒形成垃圾分類的行為是對幼兒日后成長有非常大的幫助,雖然幼兒園課程中沒有明確關于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結合日常生活,聯系實際,讓幼兒把垃圾分類行為內化為一種習慣。文章中簡要地提出初探小班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的培養策略:創設環境、主題活動、社區實踐、家園合作等。

關鍵詞:垃圾分類回收;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教育引導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從小養成的習慣會和他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個時期養成的習慣是堅不可摧。所以“養成好習慣”是幼兒園教育幼兒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幾年來,總書記對于垃圾分類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進行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中國進步發展的必然路徑。作為幼兒園的教師,我們面對的是祖國的未來,要教育幼兒懂得環境的美,懂得要靠自己去創造和保護環境,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養成好習慣需要從小做起,所以我們開展了班級主題活動《垃圾分哪里》。為了讓小班幼兒更直觀地懂得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我們遵從幼兒的意愿,基于幼兒的興趣點,開展了一系列的垃圾分類活動,讓幼兒在自己親身感知、體驗、游戲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行為和環保意識。

一、什么是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即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要愛護身邊的環境,注意節約資源。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引導幼兒擁有一個健康生活的態度、養成一種健康生活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探養成垃圾分類行為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培養小班幼兒垃圾分類行為的養成教育,所以教師采用了垃圾分類宣傳、垃圾分類行為模仿、垃圾分類操作等多方面,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能力。開展此活動,教師在活動前、中、后應該如何做?

(一)活動前:教師要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充足而適宜的活動材料

小班幼兒對于垃圾分類的知識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如何正確的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對于幼兒來說還是很陌生的,幼兒認識事物往往都需要借助具體事物,環境創設可以影響幼兒豐富的感官刺激,為了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我們從本班的文化環境著手,創設了《垃圾分類墻》,將四種顏色的垃圾桶分別制作展示出來,紅色(有害垃圾)、藍色(可回收物)、綠色(廚余垃圾)、灰色(其他垃圾)。由于小班幼兒的各方面能力還比較薄弱,在墻面設計上,教師為幼兒提供四種顏色的垃圾桶以及對應投放的垃圾分類圖,并將各種垃圾圖利用磁鐵吸扣的方式一一分布在垃圾桶周邊,請幼兒在區域活動或是餐前餐后的游戲時刻,都能自己動手體驗、熟悉垃圾分類的正確投放。教師也在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上增設關于垃圾分類的玩具,從而更好地幫助幼兒深化記憶垃圾分類的行為。如:益智區《垃圾分分類》里包含4個顏色的垃圾桶,100張垃圾卡片,一張垃圾分類的提示圖,目的讓幼兒從小認識垃圾分類標志,樹立環保意識,掌握垃圾分類的意義和方法。幼兒的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幼兒園和教師,更需要家長們的配合,教師通過班級網絡平臺、家園聯系欄、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垃圾分類行為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家園共同合作,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有效落實幼兒垃圾分類行為養成教育。親子活動的開展就是最好的,在親子相處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幫助幼兒鞏固已記憶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親子之間的情感溝通,如:戶外活動時,家長帶著幼兒進行《垃圾我會分》游戲,請幼兒爭當“環保小衛士”“小小志愿者”等,家長用手機記錄下孩子們的在戶外拾撿垃圾正確分類的一幕幕,將圖片、視頻帶到幼兒園來,教師請幼兒講述分享給其他的小朋友,在分享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僅在經驗上有所提升,也充分體會到了分享的快樂性。

(二)游戲中:教師以直接、間接的指導方式,結合五大領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培養幼兒垃圾分類行為的養成教育

在社會活動《垃圾這樣分》中,教師通過課件為幼兒講解為什么要垃圾分類、各國垃圾分類的現狀、生活垃圾分類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垃圾如何分類的意義與方法。語言活動《不亂扔垃圾》,通過情景劇“小猴子的垃圾”向幼兒展示,告訴幼兒不要亂扔垃圾。計算活動《我給垃圾分分類》,幼兒動手操作,將熟悉的生活垃圾一一分類,即增強了幼兒能夠按照物體標記將相應的物體歸類擺放,也培養了幼兒樂于參與操作活動,鍛煉動手能力及邏輯思維發展。小班的幼兒不懂繪畫的意義,但他們喜歡用無規則的線條反饋內心的活動,美術活動《有顏色的垃圾箱》正是利用小班幼兒年齡階段的繪畫特點開展的,將幼兒自己喜歡的所聞所見表現出來。歌唱表演活動《垃圾分類》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通過節奏鮮明、歡快的曲調、重復性語句、簡單的肢體動作,讓幼兒初步理解感受歌曲的內容。親子體育活動《我是垃圾分類員》以情景化游戲的形式展開,如:幼兒頭戴小動物帽飾,利用垃圾分類的游戲桶,將垃圾卡片扔到正確分類的垃圾桶內,家長要對幼兒的行為給予積極的回應,肯定幼兒的做法,錯誤的要及時給予糾正,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這些活動都彰顯了教師把垃圾分類的行為養成作為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培養。在親子郊游的活動中,教師可請幼兒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下,進行垃圾分類的活動,化身垃圾分類宣傳員,向公共場所的叔叔阿姨、小朋友介紹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讓幼兒不再是固有的模式單純學習,而是在生活常見的情景中體驗和感受,自己親身操作,強化“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從而達到教育理念做中學,玩中學。

(三)游戲后:教師和幼兒一起回顧活動,多種方式探究垃圾分類行為養成的價值與意義

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以直接、親身體驗的方式進行。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小實驗”的方式,激發出幼兒探究的興趣,讓幼兒能夠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如:開展活動《紙的由來》,紙是誰發明的?紙是怎樣制作成的?紙可以用來做什么?紙是可回收物嗎?回收后的紙用來做什么?教師通過視頻幫助幼兒了解,還可以通過參觀“造紙廠”了解造紙的流程以及廢舊紙的處理方法,讓幼兒更直觀的感受可回收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顒雍笥變悍e極思考,時時發現生活中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以回收的垃圾?可回收的垃圾回收后可以做什么?有哪些可回收的垃圾是可以運用到我們的班級中作為玩具材料的?在幼兒想要探究思考的情況下,教師運用引導、提問、討論、總結的方式,幫助幼兒梳理,提煉出幼兒有用的生活經驗,進行總結。如:有些可回收的垃圾是可以二次使用的,盒子、紙杯、報紙也都能進行二次利用,甚至可以放到小朋友的活動區中輔助進行游戲。幼兒不僅僅要學會垃圾分類,還要樹立正確的節約意識,進一步學會怎樣利用可回收的“垃圾”。

三、初探養成垃圾分類行為后的教育成果

通過一學年對小班幼兒垃圾分類行為養成教育的培養發現,形成正確的垃圾分類行為習慣,絕不僅僅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教師通過時間的淬煉、家長們的配合,在小班幼兒模仿的最佳時期開展進行豐富多樣的活動后,以直接感受、親身體驗、實驗操作的方式,幫助幼兒加深對垃圾分類的認知,逐漸形成環保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使其發自內心懂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利用資源的再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獲得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孟許君.幼兒園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教育實踐分析[J].新一代(下半月),2017(19).

作者:呂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