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讀書樣態研究

時間:2022-04-09 10:41:52

導語:幼兒教師讀書樣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教師讀書樣態研究

一、察其所由

長此以往,“讀書潤澤心靈,惠及幼兒”將成為一句空話。氛圍不濃:學校組織閱讀沙龍、讀書交流等活動,但往往是形式大于實質,沒有人去觸摸文字中的感情和思想,分享讀書心得成為教師的負擔。成效不大:讀書與實踐相分離,教師期待“短、頻、快”,而“讀書恰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正因為缺乏持之以恒的讀書習慣,“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的功效便得不到顯現。

二、探其所載

面對上述嚴峻的讀書現狀,對于一名幼兒教師來說,如何在書海中拾貝,如何深化讀書體驗,又該如何形成有效的讀書機制?筆者根據微信共讀活動,探索適合幼兒教師深度讀書的載體,主要框架如圖1所示:以上框架圖是根據微信共讀活動實際開展的基礎上梳理而成,形成以微信為平臺的讀書載體,以“自主品讀”“專家引讀”“反思回讀”的讀書方式。具體操作流程如圖2所示:

三、支其所為

(一)“微”言其意,“信”而其實——微信讀書載體之尋覓多數幼教同行者為了便于交流都會建立QQ群,“貫徹指南學習故事”便是眾多群中的一個,由中國學習故事研習項目專家組組長周菁博士組建,群內成員多達2000人,均來自中國各個城市的一線教師、教研員、園長等。由于人數眾多,未能關注個體閱讀需求和閱讀興趣,活躍者少,潛水者眾。基于此,2016年7月,周菁博士提議組建一個小型微信共讀群,帶領大家一起深度閱讀《另一種評價:學習故事》(【新西蘭】瑪格麗特•卡爾(MargaretCarr)著),人數60人,以自愿報名為主,就這樣,第一個微信共讀群就此誕生。微信共讀,簡言之,是由一位組織者帶領大家深度研讀一本專業書籍,參與人數通常控制在一定規模內,以期建立一個人人參與、民主開放、互動活躍的學習場域。經過一年的共讀實踐,逐漸摸索出以微信為載體的讀書新模式。2.組織方式微信共讀建立的基礎是組織者與參與者的互動,共讀群基于成人學習的四大原則組織開展,主要是自愿、自主、學習內容和經驗相聯系。此外,讀書的種類很多,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哲理使人深刻,邏輯使人善辯。但作為一線幼兒教師,要讓讀書成為教師生活的一部分,讓讀書成為專業成長的平臺,首先要讀專業的書籍。(二)貼地而行,擇高而立——微信讀書方式之探索1.前期準備——未雨綢繆(1)書籍準備:在正式進入共讀之前,共讀所需書籍準備必不可少。(2)自主報名:本著自愿自主參與原則,微信共讀時間、書目固定,很多人會置疑能否堅持每周抽出2小時進行共讀呢?參加共讀的老師用實際行動證明,雖然沒有時間,但也會擠時間、搶時間,定會“壓”出時間的“油”來!而且在周菁老師的帶領下,閱讀的趣味一次比一次濃厚。(3)群內分組:共讀群建立伊始,接下來便是分組、組名、組長、學號等的確定,以及作業、紀要、命名規則的制定,以便后續作業、紀要的整理。(4)你我約定:在正式進入共讀之前,需要制定一份溫馨約定。群內雖大咖云集,不乏專家、名園長、特級教師、骨干教師等,但當自愿申請參加共讀時,就意味著認可這種讀書方式,為了讓這種基于微信虛擬網絡平臺的共讀模式煥發最大的魅力,一份約定必不可少。2.自主品讀——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讀什么和怎么讀的問題上,后者更重要。專業書籍的閱讀離不開自己的靜心閱讀。在自主品讀環節,做讀書筆記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筆記是把讀書時閃現的思想火花及時記錄下來,它是知識的記憶庫,是創造的發源地。讀書筆記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是在書上做標記,即所謂的“書頭筆記”。這種一邊自主閱讀,一邊留下的標記符號,體現了當時閱讀的過程,記錄了當時的體會、見解、疑問,從而提高讀書質量和效果。一位著名學者曾說:“閱讀的過程其實是閱讀者精神勞動的過程。”當個體進行自主閱讀時,便進入新的精神狀態,不僅獲得新經驗,而且豐富了自我。個體靜心閱讀的當下,遠離浮躁。3.專家引讀——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對于專業書籍,除了自主閱讀往往是不夠的,需要他人指引與解讀。從微信共讀活動開展至今,周菁博士一直擔任專家講讀重任。在講讀過程中,周菁老師不管事務多么繁忙,仍堅持每周二晚8:00準時進行精彩講讀。日復一日,從未間斷,來自天南地北的老師此刻匯聚一堂,共赴精彩盛宴。猶記得第一次共讀結束后,內心那股感動與感恩的心流仍然在全身涌動,實在是不可思議。4.反思回讀——深化閱讀體驗反思回讀主要指專家講讀后自我反思閱讀與群體分享研讀。反思回讀讓個體學習走向團體學習,每位成員在共讀群里發展和超越自己。共讀群作為連接個人與團隊的一個基本單位,是從個體學習走向團隊學習的一個紐帶。因此,組建一個高效的共讀團隊,可以深化閱讀體驗,加深閱讀的深度與廣度,使閱讀效果最大化。朱永新教授在“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發言中談到,沒有共同閱讀的熱情或經歷,只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讀書人或是“獨學無友”的人,它不可能為教師真正專業成長提供無盡的可能。所以,反思回讀不僅強調回歸自我閱讀時的疑惑,更強調學會將理解、疑惑、感受等大膽地與共讀群的成員進行交流分享。(三)最是書香能致遠——微信讀書樣態之創新1.讀寫結合——自我管理寫,是真正的心靈閱讀,有時候比讀更重要。寫的過程,就是吸收和思考、提升和內化的過程。周老師每次講讀后,為大家留一份小作業,作業用意是不致于讓我們沉浸于高空上的理論,而是通過回歸自己的生活,鏈接自己的經驗,從而讓自己對書中所講的內容有更深的體悟。周老師在下次講讀前將用近半小時與大家分享作業感想,正像周老師一直強調“我們學習和探索的起點始于自己的故事、日常生活和經驗,學會和自己的內心世界相連接”。每次共度作業都需要自我管理,沉淀自己的內心,對于老師來說就是一種成長,一種寶貴的經歷。雖然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壓力有緊張有困難,但每一次克服困難便會帶來新的充實感與成就感。2.交流分享——自信成長以往在超過10個人的群里,不管是QQ還是微信群,都習慣性喜歡潛水,喜歡傾聽他人的意見,不喜歡自己主動參與交流,生怕自己說錯了。這反映了一種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而這層保護恰恰阻擋了教師自我成長的通道。然而在共讀群里,老師來自大江南北,很多老師從未謀面,但大家能夠暢所欲言。面對每個話題,每個人都對差異持開放態度,這意味著肯定“用是的、是的”表示對陌生人表示歡迎,即對存在差異給予肯定。正是這份對差異的肯定與尊重促使教師自信分享,雖然每位教師身兼數職,但無私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大膽交流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這與微信群營造的寬松交流氛圍、建立人與人良好關系以及搭建“相信自己是有自信有能力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學習場域密不可分。3.知行合一——自我拔節教師讀書的最終目標是與實踐相結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黨總支書記丁少華老師特意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因素:聽專家講座占成長因素的7.8%;自學占成長因素19.7%;實踐與反思占成長因素的60.7%。由此可見,實踐與反思的重要性。特別在當下知識信息時代,以知識積累為特征的讀書模式已無法適應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未來社會更多需要問題解決、決策力、創新力、協作力的人。而這類教師所具備的核心素養就是知行合一,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知識的價值最大化。共讀群不提倡紙上談兵,知行相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應有之義。

四、觀其所長

(一)疏離浮躁——在共讀中提升心智模式在浮躁、節奏快速的時代,真的能放下欲望滿天飛的心念,將心安放于一張安靜的書桌旁嗎?筆者親歷的微信共讀活動確能讓人疏離浮躁,潛心閱讀。天南地北的老師期待每周二的到來,它已成為大家的約定,亦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里有精神大餐,讓我們如飲甘露,這份甘露勝過美酒與咖啡!在共讀群里,彼此互相建構知識,更重要的是建構一個民主、寬松、自由的交流氛圍,建立互動互惠的關系,以及提升自我心智模式。(二)持之以恒——在書香中促使業精古語云: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明朝學者胡居仁有一幅著名對聯:“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說明讀書貴在堅持,日積月累,必然漸入佳境。在共讀群里,每周的共讀從未間斷,其實這就是一個持續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個體與他人的互動中建構,促使自己對事物有了從“表”及“里”的認識,同時回顧反思自己的行為,與當下教育教學進行鏈接,從而豐富自己專業知識。(三)知行合一——在反思中賦予實踐一次次的共讀并非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改進實踐。在參與共讀活動中,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例如“學習故事”與“瑞吉歐教育”的精髓如何運用到我們的實際教育教學中?這就需要知行結合,讓“吃下去的食物”轉化為營養,成為我們工作中的生產力。而實踐的關鍵并非模仿表象的“術”,而應透過表象看到事物內在的“道”,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五、悟其所得心靈是一片田野,不種花,便長草,而滋養心靈最好的辦法便是讀書。對于一線幼兒教師,時間是靠擠出來的;讀書習慣是靠日復一日沉醉書香養成的;讀書成效是讀寫結合,知行合一提煉出來的。但讀書不是跟風,而是要有自己的參與;讀書不是仰視,而是要有自己的發現;讀書不是揣測,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斷。讀書應該像呼吸一樣自然,成為生活的必需。教育因讀書而美,生命因讀書而雅,讓我們的改變從閱讀開始。

作者:俞蓉蓉 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京都實驗幼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