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身體素養優化路徑
時間:2022-07-29 09:57:02
導語:幼兒教師身體素養優化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身體素養”為更新我國學校體育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為加快建設終身體育進程提供了助力。幼兒體育教育作為學校體育和終身體育的奠基石,承擔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幼兒教師作為幼兒體育教育的重要角色,其身體素養關系著幼兒體育教育質量的高低和幼兒身體素養的發展。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觀察法,構建身體素養的相關評價指標,發現幼兒教師的身體素養的特點為(身體認知)體育知識的薄弱、(身體行為)體育行為的離身、(去情境化)生活環境的遠離、(生成性)教學能力的欠缺。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優化途徑為觀念轉變,提升體育課程的學科地位;制度完善,保障幼兒教師的生成機制;價值重建,規范身體素養的評價體系;能力拔高,發揮教學能力的材優干濟。
關鍵詞:幼兒教師;身體素養;路徑
“體教融合”的正式提出,推動著我國體育與教育的融合發展走向新征程。為保障體教融合的全周期整體覆蓋,必然積基樹本,從娃娃抓起,從幼兒體育抓起。幼兒教師決定著學校體育的教育質量走向,然而部分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專業知識儲備陳舊、責任感下降等問題直接導致教學質量稱下滑趨勢。“身體素養”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突破口,依托于具身認知的理論基礎,強調身心一元論,為學校體育提供新的研究依據和視角。幼兒教師作為幼兒體育教育的重要角色,其身體素養關系著幼兒體育教育質量的高低和幼兒身體素養的發展。“身體素養”一方面,為更新我國學校體育目標提供重要依據,為加快建設終身體育進程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清晰地反映出幼兒教師的綜合能力。幼兒體育教育作為學校體育和終身體育的奠基石,承擔著重要的啟蒙作用。那么,何為身體素養?幼兒教師的身體素養問題所在?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實現路徑如何實現?因此,本研究將以具身認知為理論依據,探析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相關現狀,探尋提高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路徑,旨在解決幼兒園體育發展的切實問題。
1、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內涵意蘊
1.1、身體素養的概念解讀
傳統認知中笛卡爾的“我思,所以我在”奠定了心靈高于身體的身心二元基調。身心二元推崇心智高于身體,身體是心智的外在表現,人的種種行為依賴于心靈的指揮,身體淪為心智的工具。應試教育之下,文化課的地位遠高于其他學科,歷史遺留的重文輕體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事實上,工具理性和身心二元思想已嚴重影響著我們,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均不能幸免于難。伴隨著哲學的身體轉向,具身認知得以嶄露頭角,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推動身心一元的變革。身心一元強調人的整體觀,身心不再割裂。具身認知的涉身性、體驗性、生成性完整地詮釋了人類認知的構建過程,重新表達了“身體”的價值所在。身體素養以強調身心一元論的具身認知為理論基礎,從人的整體出發,以身心的雙重維度為出發點,達到激發動機、培養興趣、構建認知、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目的。“素養”指平日的修養,解釋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身體素養”有不同的概念界定,流行最廣且為國際社會主流所認可的定義是英國學者Whitehead提出的“身體素養是為了生活而重視開始承擔參與身體活動的責任所需要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及知識與理解。”現如今,就“身體素養”的相關要素,眾多學者已基本達成共識,即身體(身體能力)、認知(知識與理解)、情感(動機與信心)、行為(身體行為)。
1.2、身體素養的構成要素
根據“身體素養”的的概念釋讀,認為其相關要素包含以下四個方面。身體(身體能力):身體能力通常指參與運動與掌握運動技能的能力。其影響因素為遺傳和后天的環境生成。良好的身體能力是參與身體活動的首要基礎。認知(知識與理解):身體認知指對于身體活動的多方面知識理解,其中包含體育理論知識、體育實踐知識、運動損傷的預防和處理、運動營養的補充四個部分。嚴謹的身體認知是正確參與身體活動的行動指導。情感(動機與信心):情感指參與身體活動的出發點,為強健體魄、娛樂休閑、錘煉意志,并從中獲得樂趣和信心。正確的動機與信心是積極參與身體活動的無限動力。行為(身體行為):身體行為指主動參與身體活動的外在表現,將其做為生活的組成部分,自愿、定期并長期參與體育活動。身體行為是身體、認知、情感的綜合作用結果。值得注意的是,身體素養是一個動態過程,生活狀態和年齡階段不同,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作用不同。正是如此的狀態,對于終身體育更加具有指導意義。
1.3、幼兒教師的身體素養
身體素養以其獨特的理念指導我國體育的發展進程。伴隨著“體教融合”的出臺,一體化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基調,身心一元論更加受到推崇。以具身認知為理論依托,強調身心一元論,從體育以外的視角審視人的整體,為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提供對策,為更新學校體育目標提供依據,為提升幼兒教師整體素養提供標準,為解決幼兒體育現實問題尋求突破。教育之大,教師為本,作為教育的主導,其身體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體育課堂的質量,即學生與教師的身體素養成彰著的正相關關系。本研究認為幼兒教師的身體素養通過情感、認知、身體、行為四個方面體現出來,也就是指幼兒教師經過系統的學習、培訓和個人習慣的養成,掌握了幼兒體育教育的相關知識和體育技能,保持著端正的體育情感態度和體育價值觀,具備良好的體育教學能力,養成終身參與體育的習慣。
2、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特點所在
傳統幼兒教師職責的全面性要求幼兒教師面向全體幼兒、面向全體幼兒的整體素質、面向全體幼兒的學習與生活。伴隨著時代背景需求的變化,幼兒教師的身體素養是否符合當前社會的發展需要?以身心一元論為理論指導,探尋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特點,對于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養、迎接時代任務挑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數理統計法,通過構建身體素養的相關評價指標,發現現狀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差距。根據調查結果總結出幼兒教師的身體素養現狀如下。
2.1、身體認知:體育知識的薄弱
體育知識是理論基礎,然而幼兒教師不了解幼兒開展體育活動中的實際問題、不懂得運動損傷發生時如何處理、不清楚幼兒所需營養的補充,充分證明了幼兒教師在體育知識方面存在的問題。身體認知如此匱乏的教師自然無法全方位地進行幼兒啟蒙教育。導致此種現狀的直接原因是部分幼兒園配備保健醫生,依賴性導致幼兒教師體育知識掌握薄弱。事實上,理論作為實踐的基礎,必須扎實、準確。打鐵還需自身硬,幼兒教師個人身體認知良好才能創造優越的生長環境,通過正確的理論知識的傳授,及時地預防運動損傷、正確處理運動損傷、按照幼兒生長需求補充營養,最終確保幼兒身心成長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2.2、身體行為:體育行為的離身
體育行為直觀展現出幼兒教師的涉身性。體育行為是認知、情感、能力的綜合體現,未能自愿參與身體活動,身心二元的割裂變現為典型的離身性。部分幼兒教師的身體行為體現在跑步、健步走、夜跑,且參與頻次少、強度小,表現為明顯的運動項目單一。另外,身體嚴格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更加符合人體規律,然而夜跑使身體置于興奮狀態,并不利于身體的健康。種種數據的背后是身體行為的缺失,反映出幼兒教師的體育行為形式單一、頻率少、強度小,鍛煉時間不科學等,側面反映幼兒教師的體育情感意識不強烈。
3、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優化路徑
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優化需要從認知、情感、行為、教學能力多維度著手,要求幼兒教師既要重視體育知識的培養與更新,又要強化體育情感,規范體育參與行為,從多方位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3.1、觀念轉變:提升體育課程的學科地位
受應試教育影響,文化課培養優先于體育培養。思想上不重視,行動上自然不果斷。為了提升體育的學科地位,國家增加體育在大型升學考試中的分數比重,中考的指揮棒將發揮其強大作用,部分高校以將體育達標測試成績作為創先爭優和畢業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提升體育的學科地位,從幼兒教師的角度出發,能夠向教師施加工作壓力,提供動力;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角度出發,能夠改變學生和家長的傳統思想,培養新一代專業人才,為下一代營造一個良好的體育環境。雖然轉變教育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但是從“育心、育體、育人”的角度出發,卻是必不可少的根本途徑。
3.2、制度完善:保障幼兒教師的生成機制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教融合”均針對我國的體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地區政府應該積極響應。從幼兒和幼兒教師的角度出發,其最終目標都是推進我國體育強國建設,幼兒教師是引導者,幼兒則是體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成員。就學前教育專業而言,通過學前教育專業與體育專業聯合辦學,培養專業人才,更好地適應教育的需求,避免兩極分化。教育是一個漫長的事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建立健全教師培訓機制、選拔晉升機制、編制保障機制等。
4、結語
身體素養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標準,不同狀態下的評價標準不同。新時代體教融合的意見為學校體育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重構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特點所在,就要完備的身體認知、強大的身體能力、強烈的情感和教學能力的生成。幼兒教師身體素養的養成需要國家、地區、個人的共同作用,達到觀念的轉變、制度的保障和評價體系的完善的優化目的。
參考文獻:
[1]任海.身體素養:一個統領當代體育改革與發展的理念[J].體育科學,2018,38(03).
[2]國家辦公廳(2019)40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Z].2019,8,10.
[3]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EB/OL].[2020-09-21].
作者:朱穎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 上一篇: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與中醫藥文化研究
- 下一篇:生活化教學在勞動技術教育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