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分科課程特征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8:46:00

導語:幼兒園分科課程特征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園分科課程特征探究論文

關鍵詞:分科課程幼兒園課程

摘要:分科課程是從各門科學中選擇出適合一定年齡階段學生發(fā)展水平的知識,按照其邏輯順序組成的各種不同的教學科目,比如目前我國中小學開設的語文、數(shù)學、代數(shù)、幾何、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美術等。分科課程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本身的發(fā)展而產生,從古代萌芽、近代形成到現(xiàn)代應用,已有了數(shù)千年歷程,參與并見證了整個人類教育的發(fā)展史,因此是歷史最為悠久、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學校課程。然而,在當代教育中,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許多人提及分科課程,大有“談虎色變”之勢。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領域中,面對新面孔的綜合課程、單元課程、主題探究等課程,分科課程似乎已經(jīng)很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事實上,分科課程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教育智慧的結晶,有著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對于分科課程,應該用時代的眼光科學地審視它、評價它、利用它,而不是一棒打死。

一、分科課程的歷史淵源

分科課程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學校的出現(xiàn)發(fā)生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是我國最早的分科課程。西方的“七藝”(即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以及亞里士多德在呂克昂學園教授的政治學、物理、天文、生物、歷史等課程,是西方古代分科課程的源頭。分科課程真正形成于近代。其原因有二:一是文藝復興運動以后,科學發(fā)展突飛猛進,人類對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認識不斷深入,逐漸把科學知識進行分類;二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出現(xiàn),社會需要大量新型的勞動者,要求教育快速地培養(yǎng)知識技術人才。由此,分科課程在人們的期盼中誕生。首先對分科課程作出重要貢獻的是英國科學家培根。他在總結人類科技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把知識分為三類:第一部分是關于人類以外的自然界的,第二部分是關于人本身的,第三部分是關于人對自然的行動、人的學術、技藝和科學方面的。夸美紐斯在培根對知識分類的基礎上,按照“科學領域新增加一門什么學科,學校就增設一門什么課程”的主張,從不同的科學領域中選取部分內容,建立了自己“百科全書”式的課程,從而促成了分科課程的形成。在赫爾巴特、斯賓塞等人不同程度的改進下,分科課程日趨成熟。二十世紀以來,巴格萊的要素主義、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等都繼承并發(fā)展了分科課程。至此,分科課程從真正誕生到不斷發(fā)展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它在眾望所歸中出現(xiàn),也不負眾望,為人類發(fā)展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作用。

二、分科課程的形態(tài)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教育模式,學校教育一律實施分科教學。從1950年第一個中學暫行教學計劃、1953年中學教學計劃到1963年的全日制小學教學計劃,直至七八十年代中期的教學計劃,都是以分科型知識體系為主的,而且有的學科進一步細分化。“例如,把生物學科分為‘植物’、‘動物’、‘人體解剖生理學’和‘達爾文主義基礎’;把歷史學科分為‘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等等。”受其影響,“幼兒園課程被劃分為體育、國語、認識環(huán)境、繪畫泥工、音樂,強調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1952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明確規(guī)定了幼兒園各班的教育要點,以及六科的教學綱要。50年代中期,頒布了《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調整,主要分為:計算、音樂、美術、體育、常識和語言等六科。1981年,我國對沿用的蘇聯(lián)分科課程模式進行了初步改革。在此基礎上,教育部頒發(fā)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把幼兒園教育內容調整為生活衛(wèi)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八個方面論文格式,并編寫了七種教材。可以說,在那個教育經(jīng)驗十分缺乏的年代,借鑒蘇聯(lián)模式、采用分科課程不僅把全國的學校教育從混亂狀態(tài)中迅速解救出來,統(tǒng)一了教學要求,使教育步入了正軌,而且對當時急需恢復和發(fā)展的幼兒園教育也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

三、分科課程的優(yōu)勢與局限

分科課程的出現(xiàn)豐富并促進了近代學校教育,并且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好的、最進步的課程。因為在歐洲中世紀后期,面對宗教神學的橫行霸道,人們需要發(fā)展全部理性智慧來與之對抗;面對貧乏的物質生活,人們需要科學技術來改造世界。人們既追求理性,又追求科技,理性與科技的發(fā)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而分科課程的內容就是以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對象,以發(fā)展人的理性和掌握科學技術為目的,因此代表了教育發(fā)展的最高成果,是時代最好的課程。分科課程也充分發(fā)揮了自身優(yōu)勢,即:①便于編定教材。分科課程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知識來組織的,以學科作為教學活動的單位,因此給教材編訂帶來很大方便。②便于教師教學。從教學上看,分科課程的內容以科學文化知識為主體,任課教師只要掌握了本學科的系統(tǒng)知識,便可勝任教學,而不要求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能力。③便于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從學習的角度看,分科課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自身緊密的邏輯順序,便于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④便于課程管理和課程評價。由于分科課程具有明確性,因此便于學校對課程管理,也便于對課程進行評價。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分科課程也不例外,既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其缺點是:①割裂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分科課程中各學科彼此獨立,各自向縱深發(fā)展,割斷了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因而造成學生學到的是一個個孤立的學科知識的堆積,很難把握事物的整體。②割裂了教育與社會及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分科課程注重的是學科和學科知識,忽視了教育與社會及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致使教育成了一種脫離生活、脫離社會的抽象活動,難以真正提高人的認識、提高生活質量。③忽視了學習的主體。分科課程不僅忽視了與社會及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也忽視了與學習主體之間的聯(lián)系,忽視了人的差異性、能動性及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把學生當作灌輸知識的容器,因此造成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低下,也造成了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缺失。特別是社會發(fā)展到今天,片面強調理性和科學技術已經(jīng)造成了有目共睹的不良后果。所以,20世紀以來,人們開始批判科學主義對知識的肢解、對人性的肢解,批判分科課程的單一的工具性價值及對人性的漠視、對人的自身價值的漠視,以至造成人的知、情、意的發(fā)展分離。20世紀以來,尋找一種新的課程方式以追求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融合、促進人類全面和諧發(fā)展,就成了時代的要求。公務員之家

四、分科課程對幼兒園課程建構的啟示

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杜威創(chuàng)立了活動課程。他認為,單純的知識教育壓抑了兒童的本性,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兒童,阻礙了兒童的發(fā)展,因此主張教育要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社會。這無疑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然而,這種活動課程卻完全打破了分科界限,無視人類幾百年分科課程的教育實踐以及積累和發(fā)展的教育經(jīng)驗,重新構建新的課程框架,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造成了教育質量的下降,因而必然會失敗。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這是因為,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反映了人才成長“博”與“專”的辯證關系。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是學生對整個社會和人類的基本認識,需要處理“博”的問題,要以綜合課程為主;而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是高級專業(yè)人才,需要處理“專”的問題,因此要以分科課程為主。對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階段”的幼兒園教育來說,“整合”的程度相對小學和中學教育來說都要深、力度也都要大,因為幼兒最初是整體地認識世界,就如最初人類的學習方式一樣,在還沒有認識世界以前,需要的是對世界總體的最基本的認識。但是,在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分科教育探索之后,我們不可能完全拋棄分科課程的寶貴經(jīng)驗,再倒退到原始社會的全部靠感知和摸索的直接學習方式,或者尋求一種從未發(fā)現(xiàn)的全新的課程框架。事實上,在這個知識近乎爆炸的時代,想采用一種完全的“整個地認識世界”的學習方式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畢竟要把人類積淀的經(jīng)典文化傳遞給新一代,畢竟要利用這些知識去有目的、有計劃地發(fā)展孩子的多元智能,以開啟孩子的心智,去除孩子的蒙昧,為其一生的發(fā)展奠基。而且,教育也必須使學習者通過直接學論文格式習和間接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事實上,分科課程原本就是從整體中分化出來的,其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一個由“合”到“分”的過程。但是由于其在發(fā)展中分支越來越細、越來越深,其弊端也逐漸增多。物極必反。當這種遠離到了一定程度,即達到了一定點,就必然要向另一極轉化———即“由分到合”的轉化,也就是要逐漸縮小各科之間的距離,拉近各科與整體的距離。事實上,“有什么樣的分化就必然伴隨著什么樣的整合”,因此,我們必須在這種“分”的基礎上逐漸地整合,而不是完全棄而遠之。因此,建構理想而科學的幼兒園課程不是拋棄,而應該在繼承傳統(tǒng)分科課程的基礎上,補充和完善其所遺漏的部分———關注幼兒自身和社會生活。既不能采取完全的“分”,也不能采取完全的“合”,要把握好一個“合”與“分”的度,將原來的課程分支拉近、合并或融合;無法進行融合的內容仍然需要分科,比如,在音樂、美術或數(shù)學領域中關于專業(yè)基本知識、技能技巧或方法的學習。總之,只要我們善于利用,能夠用一種生態(tài)的眼光看待分科課程,加強各科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教育與幼兒及社會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分科課程將依舊為我們的教育、為幼兒的健康成長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5

〔2〕楊玉厚.中國課程變革研究.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92

〔3〕〔4〕蔡紅梅.20世紀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歷史回顧.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3)

〔5〕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的并存關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6〕趙秀元,劉月艷.分科教學與素質教育.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