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培訓路徑
時間:2022-02-19 04:55:00
導語:探究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培訓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1世紀是個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全面而嚴峻的挑戰。語言教育在個體素質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幼教工作者應在全面貫徹《綱要》的同時,大力發展幼兒語言能力,以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訓練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一、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激發幼兒的語言興趣
(一)讓幼兒在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
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并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來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知能力,而認知范圍的擴大,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因此,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應與認知能力發展相結合,為幼兒創設條件和生活內容,讓幼兒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語言。如:春天,引導幼兒說一說春天的景色,帶幼兒去踏青,讓幼兒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豐富其生活內容,開闊幼兒的視野。
(二)為幼兒創設多看、多聽、多說、多練的語言環境。
只有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才能使幼兒獲得豐富的詞匯,獲得練習的機會,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1、多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為幼兒多創造條件。如:在為幼兒講《春天》的故事時,應先告訴幼兒:“春天來了,人、動物、植物都有一些變化,請你在來幼兒園的路上或去公園玩的時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變化,以后講給大家聽。”幼兒帶著問題回家,仔細觀察肯定會仔細觀察、查找,當老師講完故事之后問:“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動物的變化,你看到的春天還有什么變化?”“小燕子飛來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樹變綠了、小朋友脫去了棉衣。”
2、多聽
培養幼兒有意地傾聽,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要學會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懂、聽得準確,然后才能正確的模仿——說。我們應積極的為幼兒創設聽的環境,如:聽故事、兒歌錄音、聽別人講故事、多種聲音、樂器的聲音、動物的叫聲......讓幼兒聽后模仿、想象,并說一說這些聲音像在說什么。這樣能夠發展幼兒的聽覺器官,加強對語言聲音的結構分析。
3、多說
為了發展幼兒的表達能力,還應在發展幼兒聽力的基礎上,培養幼兒說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時機,與幼兒進行交談。使他們無拘無束,有話愿意講出來。如:在戶外散步時,引導幼兒交流所見的東西,及時豐富幼兒詞匯;在進餐時,請幼兒報出餐具名稱和菜名;在盥洗時,教幼兒掌握盥洗用具的名稱和盥洗動作,等等。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時,要做到:讓幼兒想說——用鼓勵地方式,互相激勵的方法讓幼兒產生說的欲望;讓幼兒敢說——即通過為幼兒提供多種表現自我的機會、說的機會,來消除幼兒獨立表現的恐懼,增強幼兒大膽表現的欲望;讓幼兒會說——也就是把要是的話講清楚、講完整、講得生動、形象些。怎樣能做到這些呢?首先應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如秋天到了,讓幼兒觀察各種樹木、花朵的變化。幼兒會驚奇的發現“有的葉子落下來像小船”,“松樹看上去像一頂尖尖的帽子”,幼兒在觀察、討論、想象中及時的用語言表達出來,發展了口語能力。其次,在游戲中學。如在角色游戲中鼓勵幼兒積極地用語言交流,從而獲得語言的發展。第三,在互相滲透的各科領域中學。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等諸方面緊密相連,因此,互相滲透的各個領域教育是發展語言的重要途徑。如在音樂活動中,讓幼兒邊聽音樂邊聯想感覺到了什么?然后讓幼兒用語言描述出來;在美術教學中,要求幼兒用語言講述自己畫的內容,等等。
4、多練
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幼兒能正確發音、吐字清楚、有豐富的詞匯并能正確的運用。這些內容都將在語言實踐學習中獲得、掌握,這就要求幼兒多多練習,逐漸地掌握。我們應為幼兒提供多練地機會,創造多練地環境。如果幼兒的發音不準,教師和家長應及時地糾正,這樣幼兒才能進步地快、說的好。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靠模仿,因此,我們就應不厭其煩地讓幼兒多練習。
(三)創設有利于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的語言教育活動。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會促進語言構思能力、邏輯性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主要是通過語言教育活動來發展幼兒語言的。幼兒學習語言的途徑是靠聽、說、讀、誦等形式來完成的,但這些不能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們應在教育活動中,不單讓幼兒具有模仿語言的能力,還應指導幼兒從各個角度去認識事物,去描述事物。鼓勵他們去構想不同的答案,語言內容也就新穎、奇特,表達生動,并能促使幼兒的思維活動呈現多向性、獨特性、變通性,提高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此外,還應引導幼兒舉一反三回依照原來的語言范例,填換內容,表達新的意思,從而具有口頭表達能力。如:在教詩歌《牽牛花》時,有的幼兒會問:“為什么它爬的越來越低呀?”這時教師應引導幼兒觀察、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讓幼兒知道植物都是從小慢慢才長大的,牽牛花不能一下就爬上高樓的。引導幼兒對周圍事物經常保持主動、積極的情緒,使之求知欲旺盛,愛動腦筋思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從事物的聯系中,初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概括,從而發展了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另外,在語言活動中,要注意采取綜合教育手段以實現教育目標。如:在講故事《小兔乖乖》的時候,教師引導幼兒用繪畫后再剪紙或捏橡皮泥的方法,每人完成一套故事角色:兔媽媽、三只小兔、大灰狼等。做好后,請幼兒邊演示邊講,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記憶和理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想象力。讓幼兒學得主動、活潑,使其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二、為幼兒創設與人交往的機會,發展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幼兒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較差,不善于主動地與人交談并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態度,也不善于根據不同的情景運用恰當的詞、句向對方做出應答,解決矛盾。為幼兒創設與人交往的機會,讓幼兒多與周圍的人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才能進一步提高語言交往能力。
(一)鼓勵幼兒多進行自由交談。
經常開展談話活動能較好的促進幼兒語言交往的發展。談話是幼兒在一定范圍內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一種語言活動。自由交談令幼兒無拘無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間、時間、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兒特別適合這種談話方法。如:昨天幫媽媽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們玩的高興嗎?你們玩的什么?等等。所提出的問題要讓幼兒感覺很好回答,又能生發出新的問題。教師還應組織幼兒進行觀察活動,讓幼兒邊觀察邊自由交談,把看到的事物講給同伴聽,幼兒會在自由交談中不斷提高語言交往水平。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
良好的語言習慣最主要的是具有禮貌的語言。從小讓幼兒學會使用禮貌語言,具有良好的語言習慣,會使幼兒獲益終身。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教育幼兒尊敬長輩、成人。對待長輩應主動、熱情的打招呼、稱呼人。如:見到年老的叫“爺爺”“奶奶”,見到年輕的叫“叔叔”“阿姨’等等;分別時應說再見。讓幼兒知道在別人談話時,不應打斷、插嘴;別人和自己講話時,要專心的聽,不離開,不嫌煩。講話的聲音不要太大,但要讓大家都能聽見;語速要適中;語言要準確,吐字要清楚;說話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不要東張西望,漫不經心,不罵人。
三、采用多種方法,加強幼兒語言訓練,刺激幼兒語言行為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要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加強語言訓練。
(一)豐富詞匯
詞是語言的基礎,幼兒掌握多少詞,理解詞的深淺程度,直接影響著語言表達質量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幼兒期是掌握詞匯最迅速的時期,但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掌握知識有限,理解力不強。針對幼兒這一特點,我們應借助一些直觀形象的教具,幫助幼兒理解詞義。如:實物、圖片、動作、表情等。
(二)發展口語
發展幼兒口語有多種途徑,如;復述故事、看圖說話、欣賞文學作品等。這些都能幫助幼兒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平時就要求幼兒對老師講的故事進行復述,多選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供幼兒欣賞,隨時隨地讓練習口語表達。如:教室墻上的裝飾畫就可以讓幼兒自由的講一講:你喜歡這副畫嗎?為什么?你能編出一段故事嗎?街上的廣告畫也可以讓幼兒說一說:你覺得畫的是什么?它是做什么廣告的?總之,我們的身邊有很多教育契機存在,只要我們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會使孩子受益終身。
(三)注重條理
語言必須具有條理性,否則就不能準確表達出你的意圖。要教會幼兒正確的使用語言,有條理的說話。如:在看圖講述《送奶奶回家》中,讓幼兒先觀察他們在干什么,后來又怎樣了,最后又怎樣了,引導幼兒按照一定的條理講述故事。使幼兒不但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增強了語言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早期閱讀
教師在指導幼兒早期閱讀活動中,幼兒自己按順序翻閱,學習仔細觀察畫面細節,理解故事人物、情節,并逐漸將聽到的語句、詞與書上的印刷符號對上號。教師還應經常鼓勵幼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作品,并學會評價別人的講述。在此過程中,幼兒養成了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并鍛煉了初步的閱讀技能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早期閱讀在幼兒語言發展中有著獨特的價值。
總之,幼兒語言的發展是在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以上幾點都可以稱為“環境”,這種有利于幼兒語言發展的環境是我們幼兒教師能夠提供的。我們在發展幼兒語言過程中要把握每個幼兒實際,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那么,幼兒的語言一定會健康的發展,幼兒的整體素質也將全面提高,為造就將來的祖國棟梁之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 上一篇:融刑法改革與理論深化綜述
- 下一篇:會計信息質量控制的對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