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攻擊行為應對策略研究

時間:2022-12-09 03:02:37

導語:幼兒攻擊行為應對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攻擊行為應對策略研究

摘要:新綱要指出,家園共育是幼兒素質教育的立足點。家庭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延伸基地,對幼兒社會性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較為常見的問題行為,幼兒攻擊行為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從幼兒園與家庭的角度探討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提出應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家園共育;攻擊行為;應對策略

幼兒攻擊性行為是幼兒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自身利益受損時表現出不利于他人或物的行為[1]。近年來,國內針對幼兒攻擊行為的研究發現,約11%的學前兒童存在著攻擊性行為[2]。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敵意性攻擊逐漸超過工具性攻擊[3],幼兒攻擊性行為表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相對于女性幼兒,男性幼兒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4]。攻擊性行為作為幼兒諸多行為問題中較為突出的一類不良行為,如不及時化解消除,則后患無窮,輕則影響幼兒未來的學習生活,不利于未來優秀人格的形成,重則增加未來心理障礙與反社會行為的風險。幼兒攻擊行為是由多種因素影響下的不良行為后果,本研究重點關注幼兒家庭與幼兒園環境兩方面帶給幼兒的不良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1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1.1家庭教養方式失當是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因素。家庭教養態度誤導是引發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間接決定因素。研究發現,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幼兒社會化因素中最為重要的因素[5]。缺少監管與過多干預的被動教養方式沒有關注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與需求,導致要么放任幼兒形成“自我中心”意識,要么過分壓抑幼兒產生反叛心理,也將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出現。嬰兒早期的異常養育會增加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如家長告訴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維護自我權利”的教養態度也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找到了合適的理由。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是形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直接決定因素。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讓我們見證了榜樣的力量,而“身教重于言教”的老話也告訴我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往往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簡單粗暴的育兒方法讓幼兒有了攻擊性行為的榜樣。此外,研究發現,隔代教養中祖父母“重喂養輕教養”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幼兒自信心不足,創造性不夠與此階段兒童內心自主發展的秩序感需求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攻擊行為的出現[6]。家庭環境不良是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幼兒家庭環境是指幼兒家庭物質條件和家庭成員在日常交流溝通過程中出現的較為常見的行為與情感互動之總和[7]。父母間的互動是影響幼兒社會化程度的主要決定因素,幼兒通過感知家庭中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來學習如何反應與應對外界生活事件[8]。研究發現,高親密型家庭與幼兒攻擊行為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負相關。而母親在嬰兒期的控制性回應與缺乏積極情感關注增加了幼兒攻擊性的可能[9]。1.2幼兒園教育環境貧乏是誘發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因素。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不合理,美化功能不足誘發了幼兒的潛在攻擊行為[10]。墻面環境作為幼兒園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社會性培養起著重要的引導功能。當前幼兒園墻面環境的“重認知輕社會”的片面教育功能忽視了幼兒社會性的培養,而墻面環境色彩的混亂搭配設計則加劇了幼兒煩躁不安的情緒,頻繁更換的墻面環境更是增加了幼兒的不安全感等等均不利于幼兒良好人格的發展。幼兒園活動空間不足與玩具材料分配不夠加劇了幼兒攻擊行為。研究發現,幼兒園活動室空間密度不合理,不能供足夠的兒童自由活動,玩具材料投放不足增加幼兒攻擊行為的可能性[11]。中國幼兒園的自由活動場所通常安排在狹小的過道、走廊和空間密度小的活動室,成為引發幼兒攻擊行為的一個關鍵因素。幼兒園師資“數量不足,質量不齊、水平不高”的現狀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12]。首先,“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兒教師配備不足影響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其次,“二孩”政策下部分幼兒教師職業素養不高,對幼兒缺乏愛心、耐心,甚至缺乏基本的尊重等加劇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再次,幼兒教師專業知識貧乏,專業理念滯后與專業能力不足難以對幼兒的攻擊行為做恰當的處理,也導致了幼兒攻擊性行為。

2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應對策略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會憑空消失,需要家庭與幼兒園通力合作,找準幼兒負面情緒疏通的管道,根據其心理特點與發展規律進行恰當的教育引導。2.1利用繪本故事與情感體驗相結合降低幼兒的攻擊性行為。(1)繪本故事法可有效緩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親子教育中,家長可通過給幼兒講述繪本故事培養其正向意念,構建其合理自我認識,建構孩子的是非觀念,實現自我情緒管理,樹立良好的道德修養[13]。如通過繪本故事讓幼兒明白小朋友之間要互助友愛,若有矛盾要通過協商的方式進行解決。選擇繪本故事時要注意邏輯遞進關系,如首先要選擇易于幼兒理解,趣味性強,對幼兒有較強吸引力的繪本,如我們可以針對4歲的默默小朋友較容易憤怒而攻擊小朋友的表現首先選擇《生氣湯》使其建立合適的自我意識,選擇《我不生氣》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通過繪本《抱一抱》學習理解尊重小朋友,使用《什么是分享》使其習得良好的道德意識,進而達到不攻擊的最終目標。(2)情感體驗法可有效抑制幼兒的攻擊行為。親子教育中,家長可使用情感體驗法來感染幼兒,使其感同身受,比如幼兒在憤怒之下打了別的小朋友,可以通過使其回憶被打小朋友的痛苦經歷,來理解打人是不對的;再如,家長可根據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創設親子游戲情境,使幼兒在親子游戲中體驗負面情感,并適時地引導其換位思考,如讓其說說被欺負的感受,達到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效果。如改編傳統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讓幼兒游戲中扮演被抓對象“小羊”的角色,體會被抓吃掉而不被營救的不舒服感,之后,讓其談談被“狼”欺負的感受,引導其得出“欺負別的小朋友是不好的行為”的結論,逐漸引導其控制攻擊行為。2.2依托環境創設與規則意識相結合弱化幼兒攻擊性行為。(1)良好的環境創設與適當的玩具材料投放是降低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前提條件。首先,幼兒園創設合理的活動室空間環境,可有效減少攻擊性行為[11]。其次,創設有利于幼兒社會化行為培養的良好墻面環境,可弱化幼兒的攻擊性行為[10]。再次,依據幼兒年齡特點科學地進行玩具投放,是解決幼兒攻擊行為出現的最終保障。如對處在平行游戲階段的小班幼兒,則要投放充足的平行玩具以有效地減少幼兒攻擊行為。(2)良好的秩序感與規則意識是減少幼兒攻擊行為的有效手段。引導幼兒輪流玩,建立規則意識是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也可有效地減少幼兒攻擊行為。在幼兒園器械少、幼兒多的情況下,如帶領幼兒進行室外活動玩“蕩秋千”“滑滑梯”的游戲時,幼兒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排隊等候,并制定相應的“數數”規則,當一個小朋友蕩秋千時,其他小朋友排成長隊等候,等候過程中數數到“10”時就換下一個小朋友。這種游戲規則下,蕩秋千的孩子很開心,而排隊數數的孩子也會覺得有事可做并且有機會玩到而高興,進而減少了因長時間的等待產生煩躁心理產生攻擊行為的可能。2.3使用獎懲與移情訓練相結合干預幼兒攻擊性行為。(1)正確運用獎懲法可有效控制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獎”是指當具有攻擊行為的幼兒出現我們期待的非攻擊性行為時,幼兒教師要給予幼兒表揚、鼓勵或某種獎勵作為其不攻擊他人的獎賞?!皯汀笔侵冈谌〉眉议L的支持下,當幼兒出現攻擊行為時,適度對其進行懲罰用來抑制其攻擊行為的一種辦法。如拿走幼兒愛玩的玩具或短時間取消玩游戲的機會[14],屬于懲罰中“冷處理”的一種方法。懲罰法運用不當則不利于幼兒身心發展,所以要謹慎使用。如隔離游戲時間不宜過長,讓幼兒明白其受懲罰的原因就好,尤其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打罵的方式懲罰幼兒。運用“獎懲法”應把握好度,重點立足在“獎”上,可有效促進其積極社會行為,減少攻擊行為。(2)恰當運用移情訓練法可大大減少幼兒的攻擊行為。相關研究發現,幼兒的移情能力與其攻擊性存在極為顯著的負向關系[15]。移情作為幼兒助人行為的重要動機源,其能力培養有助于抑制幼兒的攻擊行為。因而,幼兒教師可以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滲透移情訓練幫助幼兒減少攻擊行為,進而培養幼兒的助人行為。幼兒教師可以設置情境讓幼兒進行移情訓練,通過“情緒識別、移情能力培養與移情體驗階段”三個階段來開展幼兒的移情訓練[16]。2.4創建情緒治療室,引導幼兒情感的良性宣泄。(1)建立心理宣泄室,指導幼兒宣泄負性情緒。幼兒長期抑制不良情緒會更容易激發其攻擊性行為,也不利于其身心良性發展。研究發現,沮喪、憤怒、不安等消極情緒若通過適當的方式得以宣泄,其攻擊能量得到釋放,可有效消除攻擊性行為[17]。因而,幼兒園可以在某區角設立幼兒心理宣泄室,創設適合幼兒心理宣泄的空間環境,提供情緒宣泄的材料,如準備憤怒、悲傷等簡單的簡筆畫圖片與多種款式的娃娃,為需要的幼兒創設一個宣泄不良情緒的空間,讓其宣泄不良情緒,維護心理平衡。如安妮憤怒時,教師引導她來到宣泄室,指導其選擇自己當時的情緒圖片,貼在黑板上,并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娃娃傾訴自己的憤怒不安心理,直至情緒得到平復為止[18]。(2)設置沙盤游戲室,引導幼兒修復不良情緒。沙盤游戲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在幼兒攻擊行為問題的治療方面具有顯著成效[19]。沙盤游戲不需要語言溝通的特性對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的幼兒具有獨特的適用性,它借用生動的模型有助于凸顯幼兒潛在的攻擊性行為,達到宣泄幼兒不良情緒的目的[20]。首先,幼兒不良情緒及創傷性生活事件所導致的消極心理會使幼兒在沙盤擺放中有所投射,其次,沙盤游戲建構中的幼兒也有自我治愈的潛能,一般通過“問題呈現—沖突激化—進入轉化—治愈”四個階段改善幼兒的攻擊行為并有效地遷移到日常生活中。(3)創建積極行為室,幫助幼兒形成積極情緒。情緒與行為總是成對出現的,出現攻擊行為的孩子往往會存在著情緒障礙。幼兒教師應關注幼兒情緒情感的變化,及時提供情感支持,適時發展幼兒的良性情感。其次,給幼兒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使用鼓勵的手勢、欣賞的眼神與善意的語言表達,提升幼兒的安全感。

3形成家園教育合力,強化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幼兒園作為學齡前兒童社會性培養的重要場所,對幼兒親社會行為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要善于關注,善用觀察,擅長指導幼兒。首先,幼兒教師要有一顆熱愛幼兒的心,堅持正面教育,關注幼兒的點滴進步,善用鼓勵,讓幼兒感覺到被夸贊的幸福,進而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其次,幼兒教師要堅持觀察幼兒,要善于發現幼兒的優點,并及時進行鼓勵,讓幼兒感受到關心和愛護,以降低攻擊行為的可能性。最后,幼兒教師要正確引導幼兒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讓其學會運用語言解決問題。當幼兒有所進步時,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讓幼兒明確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以后就會更偏向于用言語處理問題。家庭作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延伸基地,對幼兒親社會行為起著積極的強化作用。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獲得與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為幼兒創建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堅持溫暖教育,慎用懲罰。其次,家庭教育應遠離不良影響的電視媒體,關注幼兒的情感需求,堅持陪伴教育。再次,家長要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為幼兒社會性良好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朱平 胡傳雙 單位:巢湖學院